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卫学区教育服务中心 刘致洪
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就像发现科学知识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创新,小学科学课堂是让小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科学知识,教师要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改要求创新,课堂教学也要创新,教师更应该发挥积极性,助小学生进行创新。
创造性意识是以发现问题作为基础。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证明他们已经对事物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仔细查找了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可以称作小学生创新意识的雏形。
质疑从本质上来讲是创新意识的小火苗和创新的第一步。只有能够找到问题并质疑,才能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质疑才会去深思,有质疑才会去探究,有质疑才会去前进。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课堂和教学中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要勇于提出问题,并且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上课的开始就提出他们的问题。例如:讲授“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伊始就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有的学生会问寻访是什么,还有的学生会问这个访是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吗,要到什么地方去访等问题。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质疑,如“大树的观察”这一课,学生会问树里有什么东西、树皮为什么会裂开、树的形状怎样去形容等问题。
以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互动较少、模式陈旧,课堂活动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气氛非常沉闷。新时期的课堂,学生的活动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根据兴趣去开展活动,学生参与性高,能够积极合作思考,提高探究能力。我在日常的课堂上就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真正领悟到科学的乐趣,进而为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想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掌握知识的技能,就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感悟生活,用科学的奥妙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加这些科学实验,努力探究和运用知识,逐渐培养出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能力和精神,我特别注意比较有趣味的实验观察。但是,许多科学现象具有抽象、复杂和多变的特点,这就使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更不用说观察和探究了。因此,在开展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学生,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实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验情景中,领略到科学的神奇和奥妙。只有被这种探究奥妙的活动所吸引,学生才能进一步地研究和观察物质。
例如:我在讲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起初我让学生猜谜语“神奇神奇真神奇,无处不在多变化,看不见还摸不着,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了。”学生一听是猜谜语的活动,开始表现出兴趣,纷纷举手发言。在学生回答出是空气之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观察大家平静时和跑步后的呼吸次数的区别,并且做好记录。经过实验,学生发现:呼吸次数在不同情况下出现了不同,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生存。
这一堂科学课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实验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和谐,师生间有了良性的互动。通过这一节科学实验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在实验中进行了讨论、研究、学习和思考。与此同时,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以及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多进行兴趣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和探求知识,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内部的探究的潜力和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实践、积极创造,用探究科学秘密的钥匙去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增加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不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便我们所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先辈总结出来的成果,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鉴别和学习。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学生想要学习科学的彻底的方法就是‘再创造’。”也就是说让学生本人要掌握的东西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创造。所以,显性的学习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具备创造性。因此,我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讲到“观察我们的身体”这一课时,难点之一就是观察身体内部。我们前面的学习大多是比较直接的观察,主要是从外部进行观察探究。但我们是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我们的身体内部,只有靠间接的感知。这也是学生初次体会观察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
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用一个解暗箱的游戏导入新课。我提前准备了一个塑料瓶和牛皮纸袋,瓶内装上半瓶水,此外还准备了钢笔和扳手等物品。首先,让学生猜测纸袋内部的物品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触摸、摇动、捏以及听等方法,最终准确猜出了物品的名称。然后,我展示了一幅画,画上是一个人的轮廓,再告诉学生:人体就像我们准备的牛皮纸袋,外面被皮肤所覆盖,里面的内容显示不出来。接着,我提出问题:怎么探究人的身体里有什么呢?此刻,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了,会想到很多的办法。例如:说话时用手触摸喉部,能触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时腹部的起伏,可以推测出肺的位置;摸到硬的就是骨头。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逐渐在探究观察活动中学会了创新。
第一,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要尽力去爱护、尊重他们,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敢于从多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品尝到创新后成功的愉悦感。
在小学科学课上,事物的观察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现象,教师自身也不能完全预料到。因此,从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一样都属于初学者。此外,科学的世界变化莫测,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说掌握所有的知识。因此,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合作伙伴,还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多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师生间、同学间产生良性有效的互动。活动中,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观察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建立起互相信任、尊重、理解、合作、支持、帮助的和谐关系。此外,为推动小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进行交流和互动。
第二,教师要建立民主的教学风格,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给小学生积极表达创新的时机,不能把教师或某个同学的看法、意见强加给其他学生。教师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和兴趣。我们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评价,要充分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秉承“无错原则”。
对成绩较差学生的发言也要及时给予肯定,但不能没有原则,更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教师也要重视错误,及时纠正。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言时,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奢求孩子一次就能完整回答所有的问题或者答案完美无缺。对于某些同学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给他们一些提示和帮助,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去思考,或者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和补充,逐渐消除小学生的自卑感。教师不能用“笨、傻、差”等粗俗的语言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善于用信任和鼓励的语言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平等、和谐、互助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去发挥潜能,引导他们去认真思考和努力创新。
总之,教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究课堂中,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论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启迪学生的智慧,诱发学生的求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方法,把课堂当成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