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蔡向阳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很多中学都过于注重学校的环境建设,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导致校园建设工作停留在师生管理层面及规章制度制定上,无法充分地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当下,微电影这种新的媒介形式糅合了思想、文化及观念,以新的传播方式将信息传播给观众,深受学生喜爱。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每一届都将微视频、微电影列入赛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全国中学生原创影片大赛、青春影像等全国性的知名微电影节,每届都征集到各地各校学生作品几千多部。2017年福建省教育厅为了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举办了全省微拍大赛。近几年,微电影在各大中学校开花结果,“微”风盛吹,校园进入了微电影的时代。
微电影创作基本包含选定主题、构建剧组、准备器材、拍摄制作与后期创作五大步骤。对于中学生来说,每项过程都是很好的锻炼契机,是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培养能力的过程,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微电影创作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微电影创作必须先确定主题,为了让主题更有感染力,创作者需要时时认真观察社会,捕捉社会热点。比如微电影《三思》的作者,有感于当下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对个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拍摄了这部反映网络暴力问题的微电影。用故事告诉大家要学会自我审视,学会“三思”,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不要因为他人的暴力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终究是属于自己的。作为一种公众表达,微电影创作使学生在面对“网络暴力”这一类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够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去阐述,并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以实现止恶扬善的目的,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一部好的微电影首先应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创作的过程无声地润化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省察自己,主动地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2019 年泉州培元中学承办了首届校园微拍大赛。学生通过故事弘扬校园文化,取得了较好的育人功效。从发放的600 份问卷调查中,学生充分认可了微电影陶冶个人情操,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的作用。
微电影创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微电影的创作是个庞大的过程,涉及文学、信息、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为了写好剧本,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写作,认真观察人物特征和心理变化。微电影作品的创作除了要求创作者要有拍摄和后期剪辑的技术,还要求创作者要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特别是一些反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成果方面的作品,更是需要创作者有扎实的学科背景。这就促使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要通过查阅资料、访谈专家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微电影创作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让校园文化更有感染力。
微电影创作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让拍摄的角度更精准,如何合理运用推、拉、摇、移、跟的拍摄手法,如何使让剪辑的场景更有感染力,如何音乐更符合剧情发展,从而完成一部微电影品质的提升,都要求创作者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达到一定层次。如在创作培元中学校园宣传片时,为了让表达效果更真实,艺术效果更佳,整部宣传片不用解说词,通过画面的展现、音乐的渲染,让观众切身体会。这样观众得到的印象更为深刻,更有感染力,校园文化宣传效果更佳。
微电影创作有利于培养坚强的身体心理素质。
微电影创作周期一般较长,创作者经常放弃周末休息的时间,很多时候顾不上吃饭,在骄阳下和风雨中带着笨重的器材奔走。要一遍一遍重复表演和拍摄,只为了更好的画面。所有这一切都要坚强的身体和优秀的心理素质,两者兼而有之才有了镜头中温暖而有力的故事。
微电影创作有利于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微电影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实践过程。微电影创作为了更好地把握故事主脉,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创作者要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培养创作者的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创作过程中,大家都身兼数职,创作团队人员都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作微电影很有乐趣,与学习劳逸结合,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一种挖掘潜力、提升素质的过程。
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校要积极引导、构建平台、建设队伍、加大资金投入来促进微电影创作的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微电影是新兴的校园文化载体,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微电影创作的正面指引。从青春励志、梦想公益、价值观等方面创设主题,对创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从正确价值观出发,学生多拍摄优秀校园作品。比如泉州培元中学拍摄校园微电影宣传片,从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师生风貌等方面,弘扬了“爱校如家”的培元精神。在自然轻松的观影氛围中,达到了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引导学生文明行为,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效果。
拍摄需要器材,现场需要照明、道具、服装。后期需要高性能电脑及相应编辑软件,还有交通以及食宿等。
如拍摄微电影《背影》时,有一幕要呈现主人公的奶奶独自一人扛着比她身躯还大的编织袋,蹒跚行走于微弱的路灯下的场景,同时还要拍摄主人公看着奶奶愧疚不安的微表情。这幕夜景需要灯光辅助,人物表情需要大光圈镜头特写,脚步声需要录音器录音。如果没有相应器材,拍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校要创造条件,适当投入经费,为微电影创作提供条件,提高影片质量,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要让微电影在校园文化的各个阵地广泛传播,使其蕴含的思想得以有效传达,从而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为此,学校要重视传播平台的建设,促进微电影的传播,扩大微电影的教育覆盖面。(1)线下展映,利用校园传播平台。根据微电影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特点,在校园电视台和剧场、食堂、体育场、电梯等设施中的视频屏幕进行循环播放,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宣传。(2)线上展播,把校园微电影上传至腾讯视频、B 站、优酷等主要网络平台。上传后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展示,提升影响力。(3)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微电影赛事,加大对校园微电影的宣传和推介。(4)通过活动平台,在班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迎新晚会等用影像进行校园文化宣传。
学生创作微电影,主要是凭热情和喜爱,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作品的品质参差不齐。学校要发挥师资队伍的优势,依靠影像工作室创作团队、兴趣小组乃至校园兴趣社团,通过开设微电影创作校本选修课和影像创作培训等途径,把微电影爱好者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传播微电影知识,提升学生微电影的创作技术技能。针对中小学校师资的专业水平针对性不强、微电影拍摄制作水平有限的困难,可邀请影视专家开设讲座,邀请他们加入创作团队,引进先进的节目编排和创作理念,通过普及微电影的常识和基础技术,扩大影响,同时挖掘和培养后续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长远发展。
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微电影创作的特点,针对校园文化建设薄弱环节,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