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2020-12-02 16:32周芷如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竞争力工匠核心

周芷如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27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随着从“制造大国”到“精造大国”的转型,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深化,中国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正不断扩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发展事业,反复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即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与此同时,通过培养工匠精神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大学生适应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道良方。

一、工匠精神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联

工匠精神源自于对专业或某个领域的热爱,可表现为通过不断丰富知识、提升技能来钻研专业,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锐意创新、不断追求完美极致的自觉意识。而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毕业生实现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专业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探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从工匠精神的视角审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现状的前提。

(一)培养工匠精神对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工匠精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意识,能对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和保障。

1.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当前,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高投入、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样的生产模式背后隐藏着高耗能、低产出的弊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迫使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这为我们指明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即培养工匠型人才,从而制造出高质量、高技术的产品,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生产方式。要完成这一转变,我们需要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大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将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 2.工匠精神的保障作用。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成长于经济腾飞的中国,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得到多种技能的锻炼,但他们对所学专业依然普遍缺乏一种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工匠精神的提出及培养,将有效缓解此种情况。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极致的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既不是一时三刻的激情,也不是心血来潮的热捧,而是一种“好事多磨”、精益求精、甚至是一种“跟自己过不去”的较真。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将能有效保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对培养工匠精神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能够深化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使工匠精神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1.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工匠大国,所制造的工艺精品颇受世界的盛誉。但近代以来,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不断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工匠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身上所具备的工匠精神也因无以为继而难以得到传承与发展,甚至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在大学生需要通过培养工匠精神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将得到全新的继承与弘扬。首先,在继承上,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传播工匠精神提供了宽阔的平台。教师先要通过给大学生讲授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内涵精髓、当代价值,进而促使大学生产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自觉继承工匠精神。其次,在弘扬上,大学生在重视理论学习同时,还应重视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亲临工作的第一线,将感受到一线劳动者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并促发自身在工作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

2.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工匠精神注入时代的活力。一方面,在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教师需要扬弃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工匠精神紧跟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例如,传统的工匠精神只一味地强调对产品的“精雕细琢”,但当代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强调“精雕细琢”,还需要富有创新意识,以符合人们所需、适应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拓展了工匠精神的应用领域。在过往,工匠精神基本上只在制造业得以应用和推崇,其所影响的社会领域相对狭窄。而在当代,不仅在制造业领域需要工匠精神,在其他工作领域,如餐饮服务、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等,同样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只有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工匠精神更多的现实意义,才能不断拓宽工匠精神的应用领域。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现状

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涉及创新精神、实践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精神、敬业乐业精神,这些精神与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

(一)政府:构建工匠精神的步伐较缓,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政府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把握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工匠精神要在全社会得以弘扬与发展,仰赖于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虽然提出了要倡导工匠精神,但对工匠精神的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具体表现为宣传传统优秀工匠精神的力度不足,培养当代工匠精神的途径单一。在古代,中国的优秀工匠不胜枚举,他们所制造出来的作品堪称时代的经典。诸如江千里的螺钿、大彬的紫砂、周翥的百宝嵌、黄应光的版刻、张鸣岐的手炉、方于鲁的制墨、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艺品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但在倡导工匠精神的今天,这些优秀工匠们的先进事迹却鲜有被提及,对优秀工匠们身上所蕴含的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更是相对不足。

(二)高校:传播工匠精神的力度不足,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提升

高校是系统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场所,其人才培养的策略应及时响应国家的号召。然而,在国家亟需工匠型人才的今天,高校在教学方案的设定以及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对工匠精神的传播力度不足,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不强,这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起到消极作用。一是教学缺乏针对性,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采用的是大班教学的课堂形式,这使得教师在课堂当中难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特点、职业目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此出现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发生错位的现象,从而使学生难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掘自身的独特之处,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训练。二是教师专业精神式微,难以做到言传身教。教师的专业精神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传授的知识保持一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学生施以认真、细致、到位的指导。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专业精神,还会促发学生对这种专业精神的追求。教师在教学当中的投入,正是专业精神的体现,更是言传身教的最好方式。教师倘若忽视在课堂当中向学生传递专业精神,则难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这无疑使学科的专业精神无法走进学生内心。

(三)大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不强,影响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首先,职业目标定位有偏差,难以养成敬岗爱业的工作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对职业的热爱就难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敬岗爱业,也难以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长期以往,这将会造成大学生毕业后的高离职率。其次,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方法。大学的学习氛围虽然较为自由与宽松,他们倘若自控力不强,则容易把时间消耗在煲剧、沉迷网络游戏等室内娱乐活动之中,从而减少走出校园、接触社会、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显然是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的。最后,专业钻研精神欠缺,难以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毋庸置疑,大学生缺乏专业钻研精神的后果是他们难以达到专业对口职业的用人需求。而造成大学生缺乏专业钻研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大学学习更多强调自主性、自觉性,对本专业的研究则主要依靠自身的探索与思考,而教师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大学生缺乏对大学学习方式的认识以及适应,将不利于培养自身对专业的钻研精神,长期以往,将使他们难以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营造文化氛围与加大财政投入相统一

政府是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力量,也是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经济支持的重要力量。对此,政府可以在以下两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打造精造强国。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的途径多样,其中,表彰模范工匠,创建学习型社会,是能在公众间形成较高反响的一种。表彰模范工匠,是对优秀工匠的肯定与鼓励,也容易由此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榜样示范效应,鼓舞人们培养工匠精神。而根据大学生的爱好特征,新兴行业的工匠较受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借助“名人效应”,发掘以及宣传新兴行业的优秀工匠,将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可[2]。另一方面,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投入,用创新驱动发展。当前,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精造大国”转型,仍保留一些“制造大国”时期的痕迹,如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此,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用创新驱动发展势在必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更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经济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高校:重视个性化发展与创建“师徒制”相统一

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当中,高校的作用不容忽视的。首先,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大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以社会实践为桥梁,构建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发现自身的职业爱好和职业特长,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的职业爱好和职业特长的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将前者与专业技能的训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夯实专业基础。此外,高校还应创建“师徒制”教学模式,工匠精神在师徒制教学中将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在师徒制教学中,师生的关系相当于广义上的师徒关系,但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师徒关系比师生关系更为紧密,师父的言传身教效果比教师的更为显著。因而,创建师徒制的教学模式将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工匠精神。

(三)学生:培养职业认同与提升精神境界相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3],因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仍然是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始终掌控着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路向。首先,大学生应及时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培养职业认同感。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还应不断培养对职业的认同感。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是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最基本的心理期盼,也是使其日后在工作岗位中保持工作热情的动力源泉,因而培养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也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大学生应通过更多途径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专业钻研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水平决定着大学生将来的就业层次。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途径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考取各类证书以增长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等便捷的学习载体,有效地共享来自世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在形式多样的学习当中,培养自身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钻研精神。最后,大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等创新创业项目,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大学生在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建言献策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总体而言,大学生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主力军,应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自觉锻造大国工匠的品质[4]。因此,大学生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综合情况,设立培养自身工匠精神的具体方案,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个人所长、克服艰难阻力、挖掘潜在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借助政府、高校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工匠精神,为营造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打造精造强国贡献一己之力。

猜你喜欢
竞争力工匠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90后大工匠
工匠神形
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