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

2020-12-02 16:32段宇娟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特色

段宇娟,李 波

(1.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阳 550001;2.中共安顺市委党校,贵州 安顺 561000)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科技兴起令人目不暇接,经贸大繁荣、金融大流通、人文大交流达到空前的高度,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是,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1]。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展现出大国气派与自信。面对“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担当,在全球治理领域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俨然已成为世界大国。面对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的深刻调整和变革,中国作为全球大国,需要舍我其谁的豪气,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在国际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国际政治背景

当代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奠定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整个国际政治领域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仍然掌握着国际政治领域的话语权。自苏东剧变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竭力在国际政治领域维护其一超地位,对威胁其全球霸权地位、威胁其全球战略利益的,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它都采取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加以打压或遏制。对二战后的美国历任总统的对外政策稍加关注,不难发现,美国所有的时任总统都或多或少对外发动了战争。在国际政治领域流传着这么个话语,“美国总统一旦觉得那个国家悖逆美国的旨意,损害或者威胁美国利益时,他们会说‘咱们的航母在哪儿’”。毫不夸张,每次国际争端和冲突甚至一主权国家内部事务都离不开美国的影子。实践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世界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美国无论怎么设法去遏制全球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徒劳的。随着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的快速崛起,美国想继续长久地维持其一超地位,已变得不可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40 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已经成为了世界性大国,理所当然地要在国际政治领域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在国际政治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国际政治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方案的最好代表。

(二)国际安全背景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威胁着各国的和平与安全。为了使自身免遭安全威胁,西方大国以传统安全观为指引,采取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大搞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当今世界诸多的地区冲突、国际争端都与西方大国追求自身绝对安全是分不开的。非传统的威胁蔓延全球,如恐怖主义、气候变暖、核扩散、传染性疾病、饥饿、环境污染……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来,涉及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国际安全治理领域,中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自然不会缺席,需要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打破传统安全观代之而起的新安全观。

(三)国际经济背景

当今世界,开放已是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2]。历史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各国经济只能开放,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自2016 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70%,改变了国际经济力量的对比。但问题是,正如郑永年先生所说“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严重不足,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非常不公正不合理”,出现跟本身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甚至倒挂现象。面对国际经济领域出现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话语权和代表性不足等世界性难题,习近平开出了一剂中国药方——“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性世界经济,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懈奋进”[3]。

(四)国际文化背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其文化而展现持久生命力和活力,而文化也因国家和民族的存在才得以孕育、发展乃至繁荣。当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其基本特征,也是人类得以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当下,国际文化领域出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向全世界强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大搞文化价值观输出,唯我独尊,歧视其他民族文化,制造了不少文明冲突。世界上诸多的地区冲突,或多或少跟文化有关。例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与逊尼派国家的冲突都是源于宗教文化的差异和敌视。为了解决国际文化治理困境,中国适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4]。

(五)国际生态背景

自然养育了人类,相应地,人类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也由此遭到了无情地破坏和掠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15 年12 月12 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正式得到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认可而获得通过,在国际生态治理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当国际社会积极履行《巴黎协定》时,美国特朗普政府却以《巴黎协定》损害美国国家利益为由,于2017 年6 月1 日宣布将退出该协定并立即停止执行协定规定的所有减排标准。美国的这一利己主义、罔顾国际公约的做法深深地给国际生态治理一个警示——国际生态治理前路漫长、坎坷。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面对严峻的国际生态环境,毅然决然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生活在绿水蓝天之下,免受生态问题的困扰。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自信源泉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中国在各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进入了新时代。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有人会问中国为何能够自信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而其他国家却不能,答案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巩固、理论不断创新、制度不断完善、文化不断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和完善

鸦片战争让古老中国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由此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先后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917 年10 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28 年的艰辛努力和流血牺牲最终取得成功,之后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由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逐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力棒,使当代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也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习近平自信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善于从实践出发进行理论创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序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面对一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之问,同样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面对着“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之问,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作了理论回答,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习近平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理论创新的自信表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通过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通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例如,政治上确立了协商民主形式,经济上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文化上确立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社会建设方面确立社会治理机制,生态建设上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中国特色,但也体现一般性规律,即符合国情、服务人民,具有一定的普适性”[5]。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中国人民充分享有诸如民主自由权利、获得劳动报酬权、基本文化权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吸引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兴趣,他们纷纷派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中国探寻其成功的制度奥秘。正是由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自信,在面对世界性问题和挑战时,习近平非常有底气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充分认同、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邓小平同志明确主张一手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另一手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主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例如,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门研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运用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去,使两者具有更多的交汇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是一种自信的表达。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

习近平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出中国在面临全球治理难题时毫不退缩、勇于担当、敢于亮剑。这也充分地说明,中国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参与全球治理。

(一)政治上: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带来的地区冲突、民族矛盾、教派纷争在一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断上演。习近平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因而,如何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已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考验着各国的智慧特别是政治家们的智慧。习近平站在中国雄厚实力的基点上,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以大国领袖担当和全球视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必须正确处理大国间的关系、大国与小国间的关系;二是,必须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国与国的矛盾与分歧。毋庸置疑,在政治上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自信。

(二)安全上: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当今世界,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丰富和拓展,与此同时,人类的利益越来越安危与共、休戚交融。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国应该转变传统思维模式,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这种新安全观就是要做到:“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安全关切;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4]。新安全观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治理安全领域的一种自信。

(三)经济上: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公平赤字、数字鸿沟、治理困境、发展失衡已成为世界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8]。2016 年9 月,G20 杭州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5]。2016 年12月,在APEC 利马峰会上,习近平主张“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2017 年1月,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倡导“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9]。2018 年11 月5 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3]。不难看出,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信在全球治理中,中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文化上: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当今世界,不但有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还有2 500 多个民族,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也因其丰富而多彩。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这个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世界输出其文化价值观,大搞文化霸权,打压和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并把特定的文明跟恐怖主义等安全威胁相挂钩。与此同时,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文明之间会引发冲突乃至战争的担忧。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满自信地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10]。

(五)生态上: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它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所,还是养育人类的衣食父母。如今,人类对地球的索取、破坏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2015 年12 月,全球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在中国积极努力斡旋下,最终通过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2017 年6 月,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从而加剧了人们对各国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前景的担忧,对生活在日益严峻的气候环境里充满了不安和恐惧。对此,中国坚定既定战略,在“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的理念指引下[8],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张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但彰显了中国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也为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巴黎协定》、平衡推进《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振了信心”[9]。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特色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特色种植促增收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