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 刘 佳
近代日本一系列对外战争,是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所谓“东亚新秩序”新话语体系的不断尝试。侵占中国东北,谋长远殖民,对“人”的驾驭更是日本殖民统治东北的关键和难点。体育作为一种“亲切”的隐性殖民工具,成为侵略者殖民统治中国东北的重点。伪满殖民体育根植于以日本为中心的所谓“国际新秩序”的东亚观,杂糅着中国、西方、日本体育元素,呈现出殖民体育特点。而这些元素在伪满洲国建立前的更早时候就有碰撞、融合、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对东北近代体育发生着影响。
随着列强的殖民扩张,近代中国国门被逐渐打开。伪满政权成立前,东北地区既保留着一些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也存在着受西方教会及俄国、日本影响的近代西式体育。
中国东北地区北接崇山黑水,南挟朝鲜半岛,东邻俄罗斯领土,西连瀚海松漠,西南隔渤海与山东半岛相应。海陆皆不呈封锁之势,自古以来若干民族于此东西走廊来来去去为历史之常态。因紧邻西伯利亚高原,冬季严寒漫长,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生活在此的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等骁勇善战、豪爽不拘、重情重义的性格。东北地区居住的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体育民俗。吉林省西部有着辽阔的草原,生息于此的蒙古族尚武善战,摔跤、赛马、射箭是蒙古族“男儿三项游艺”,蒙语中游艺又叫“那达慕”。摔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都会举行摔跤。另外,蒙古族还常举办赛马活动,分为走马、跑马、颠马。蒙古人喜爱的射箭有骑射和静射之别。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传承了千百年,深受蒙古民众喜爱。
东北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每逢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丰收节,朝鲜族会在打谷场、沙滩等场地举行摔跤比赛,获胜者可骑在披红挂彩的黄牛背上,敲锣打鼓绕场一周。“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13世纪高丽史《崔忠献传》就记载了“端午忠献设秋千戏,手柏井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另外,古代朝鲜族妇女难得出门,便用“跳板”腾跃半空来观看墙外风景。朝鲜族这些丰富悠久的传统体育活动在伪满时期仍能见到相关比赛。
满族是活跃在东北白山黑水间、历史悠久的主要少数民族。满族传统体育大多是在军事训练和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如骑射、举重、赛威呼(木船);也有摔跤、秋千等体育活动;还有为对抗严寒环境创造的冰嬉、打冰嘎、珍珠球、跑冰、雪地走等冰雪运动。值得一提的是,骑射是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体育运动的,它保留着鲜明的军事特点;传统体育活动的器具多数是民众自制,有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溜冰(又叫打赤溜滑)在满族民众中尤为流行,冬季人们利用河面或浇泼的冰道开展滑冰活动。伪满时期伪政府每逢冬季常借自然环境之便,举办各类冰雪体育活动。
东北民众爱好滑冰、摔跤、骑射等体育运动,创造了秋千、跳板、珍珠球等娱乐活动。骑射、摔跤等武艺直至清末仍有所发展,成为我国传统体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体育活动在伪满时期,也成为殖民者重点关注和开展的活动。
19世纪初传教士将近代西方体育带入中国,这是中国较早接触西方体育的开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最先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其中就有专门学习体育的。“洋务运动”时期,新军仿照德国和日本陆军建制训练,张之洞提出“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①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1840-1926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第25页。,“洋务运动”开近代中国体育先河,也使其一开始便与“强兵救国”联系起来。19世纪80年代“维新运动”进一步让国人认识到,体育可以锻炼个人以“强种强国”。庚子事变的强烈刺激逼促着“清末新政”,参考日本学制清政府于1904年公布施行《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②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1840-1926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第37页。兵式体操正式成为各级学校必修课。20世纪初蔡元培等知识分子提出“体育就是军国民教育”,这种观念很长时间影响着中国体育发展。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主张根据青少年兴趣,安排体育活动的“自然主义”体育流行开来。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近代中国体育再次偏重于发展军国民体育。伴随重大历史事件和变革,近代中国体育在艰难中成长,始终带有救亡图存色彩,内忧外患中兴起的东北体育自然带有军事烙印。
沙皇俄国成功鼓动“三国干涉还辽”后,于1898年开始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俄国势力趁机不断渗入东北。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势力也大规模进入中东铁路南部沿线地区。俄国、日本在中东铁路或南满铁路附属地修建学校、体育设施;“满铁”还于1915年公布了《满铁附属地小学校儿童训练要目》,强调“深刻领会庄严的我国国体的渊源,努力培养国民道德”。可见近代东北体育一定程度上受到俄国、日本殖民扩张的影响。另外,“东北新政”也是东北体育发展的重要契机。日俄战争后,为避免清朝龙兴之地沦为日俄殖民地,清廷一方面“开放东三省”,另一方面在行政体制上尽快将东三省和内地划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在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等的倡议下,“东北新政”开展起来。新政前三年,东三省公派及自费留日学生达百余人。日本重视发展体育,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不乏体育学习者,一些人进入东京宏文学校、同文书院、警监学校、法政大学学习,这批人回国后成为推广近代日本体育的早期师资。受日本军国民体育影响,近代中国体育的主要形式是以兵操为代表的军事体育。
再者,基督教青年会也一定程度促进了近代东北体育的发展。青年会设有体育部,开办体育学校,主张“改善青年的灵魂的、精神的和社会的以及身体的条件”。1918年哈尔滨当时的花园街59号设立了“哈尔滨YMCA运动团体”,定期举行运动会;1929年哈尔滨松花江左岸又修建了YMCA体育场。1922年大连中华青年会成立,曾组织常规陆上、水上运动会;1927年该青年会举办了春季运动会及特色海浴运动,可以说,大连运动意识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与基督教青年会分不开。吉林基督教青年会曾发起吉林学界联合运动会,鼓励青年人积极投身运动。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东北接触西方体育、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推手。
近代东北地区体育起步晚,且外有日俄窥伺,内有军阀混战,东北体育在艰难中发展。以救亡图存为目标,以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政要推动了东北体育发展,他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曾提出“用健全之身体好求精妙的学问”、“健全之精神,恒寓于健全之身体,故体育运动,实不可忽视”①王晓晨、郝勤:《张学良体育观及其对东北体育近代化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18年第9期。,这些观点也体现在其发展的东北体育事业中。张学良曾拨款500万元设立“奉天省公立中小学永久基金”,用以培养学校体育教员、修建体育设施、配备服装等。此外,他还创建“奉天体育协进会”,颁布《注重体育以健全国民体格发扬民族精神》促进东北体育的发展。1918年9月,辽宁高等师范学校举办秋季运动会,这是近代东北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运动会。1921年在沈阳小河沿举办的“第九届华北运动会”是首次东三省都参加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1928年9月,张学良派胞弟张学铭前往参观日法“国际田径对抗运动会”。张学铭感慨道:“日人以较恶劣于吾人之体格竟能战败法国田径队,殊令吾辈惊异,吾国今日亟待奖励体育运动,取法自日本,以冀达到进出世界之途。”②刘长春:《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文史资料选辑》第7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298页。不久后,张学良邀请日本和法国选手参赛,因法国选手赴日,这次唯有日本选手参加。同年10月21日,张学良第二次邀请法国选手。可以说,1928年下半年频繁举行的运动会是东北体育积极发展的开始。1929年10月,张学良还拨款5万元支持因战事中断的“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
为让中国运动员更多参与国际赛事,1929年10月,张学良特邀德国、日本选手赴沈阳参加田径运动会。为筹办运动会,张学良不仅专门在德国定制怀表奖励冠军,还特意于沈阳北陵修建有马蹄形观众席且可容纳三万人的体育场。为赶工建成体育场,张学良曾调两个营军队昼夜赶工,足见他对此次赛事的重视。这次比赛中,刘长春大展风采,100米和200米决赛居第二名,战胜了日本选手。哈尔滨的女短跑选手孙桂云、刘静珍,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的彭静波等出色的表现也令日本选手大为惊讶。总的来说,这次运动会展示了东北运动员的实力。
1930年4月,东北地方当局派出选手参加杭州“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此次全国运动会中,辽宁田径队在全国打响了名声。刘长春在此次比赛中获得100米、200米、400米项目的冠军,杭州市特意将通往田径场的大马路更名为“长春路”。同年10月,东北体育界创立“东北四省联合运动会”,致力于提高东北体育水平。
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新政”推动下,也在东北政要、名人共同努力下,一定程度还受俄国、日本、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近代东北体育在逐渐发展。
近代日本的东亚观以日本为中心,企图通过对外殖民扩张传播日本文化、构建“东亚新秩序”。在日本国内,其近代体育呈现明显的军国民色彩,就是其强调增强日本国际影响力、追求胜利的东亚观的具体表现。这一世界观深深影响着日本在东亚世界的殖民侵略行为,包括对东北近代体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近代以来中日围绕东亚各国问题所展开的较量及其结果,与其说反映了国际公法的宗旨,毋宁说是混杂了国际公法的‘华夷’情结所娩出的畸形怪胎。这甚至可以帮助解释‘二战’期间日本何以会画出以它为核心的地域辽远的‘大东亚共荣圈’这一与传统‘华夷秩序’几乎完全重叠的地政网络系统,哪怕明知这种行为的徒劳无益也一定要‘划’上一次才肯罢休。”①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4页。明治维新后日本一次次对外殖民扩张,其系列行动背后是试图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秩序”,于自造的话语体系谋求民族实际利益的隐秘目的。到20世纪初,日本用不到5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对欧美的平等和对东亚的称霸”。
明治维新促成日本成功转向,也使其产生因夹在东西文明间,频繁切换角色所导致的民族身份混沌、迷茫。20世纪初,日本基本实现对东亚的称霸,这除了表示日本“为了得到行动自由”,用西方认可的文明的机关形式、法律、条约协议实现了欧美的对等,但心怀“华夷”情结,仍会回归东亚世界。还意味着日本将开启一系列完善、巩固东亚霸主地位的行动,比如侵略中国东北。二战时期,日本反复宣传“大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日式东亚殖民理念,并通过殖民措施,将其巧妙渗透进殖民地民众的思想、行为中。驾驭他们的肉体、精神,企图使其心甘情愿服从殖民统治,并协助日本达成所谓“圣业”。在伪满洲国,这样的殖民措施就包括开展体育活动。
“现代的时期,乃以日本的世界观为基础创造一切之时期。以过去的世界体育史及日本体育史为其素材,基于日本的世界观,筑成自信和混厚之体育构想实为必要。为谋东亚全体育的正确发展和向上,尤不能不涉及科学的、哲学的,为体育科之立体的考究……而健全之精神实寓于健全之身体,我满洲国之健全发育,影响于我东亚十亿人民之深……彻底理解东亚各民族心理,坚实把握其根底为急务。东亚各国互相携手,使皆敬慕我满洲为亲邦日本皇道下所诞生之兄长地位。”①小谷澄之:《体育之国家管理与国防》,《建国教育》(第八卷第二十号),1942年,第4859页。体育是一种较小文化、语言、信仰差异的活动,通过对身体的引导、训练,能较少受阻地在不同地区、国家、社会中开展。成为传播及理解特定文化、理念的重要媒介。近代基督教青年会曾是传播西方近代体育和文化的重要推手。对外扩张殖民的日本,也试图通过体育活动传播“大和民族文化”、日式东亚观。在日本的东亚观中,东亚之中心乃日本,侵略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是其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秩序的重要环节。日本认为在伪满洲国开展体育活动,有利于“满洲国之健全发育”,将影响“东亚十亿人民”。
“日本是文明社会的晚进者,岛国的封闭性使日本人的血液中长期保留了原始氏族社会遗传下来的杀伐气和好战性格”②王志:《日本近世儒学中的尚武思想》,《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就曾歌颂尚武精神,近世古学派创始人山鹿素行似乎特意通过强调“武威”“武德”,掩饰日本在文化上的劣等感。武士道是日本武士阶级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日本的国家之道。如果说日本有传统体育,则是以武士道的行为方式——武道为主。经历列强黑船扣关后,为自强御敌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同时,日本小心翼翼保护着传统文化,竭力使武道免于受新式体育的排斥而被淘汰。武道凭借“国家之道”的文化核心地位,始终超然于西方体育之上。在逐渐演变中,日本形成了吸收西方特色,也保留本民族特点的近代体育。
明治维新前,荷兰、英国、法国的兵操已先后传入日本。福泽谕吉等日本近代先驱十分赞同英国等学校关门驱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维持健康的方式。1871年,日本已有《泰西训蒙图解》介绍欧美的体育相关知识。明治初年,日本文部省派田中不二麿到美国学习考察。发现美国各校均设置了体操科,深感体操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文部省于1878年从美国聘请Gleland,在东京福田一桥创办了国立体操传习所,面向师范学校学生开设体育训练课。而后,1886年,文部省又通令全国在教授普通体操基础上,兼授兵式体操,日本近代体育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国主义色彩。
“教育敕语”颁布后,天皇被赋予制度外的宗教性权威。人们被要求绝对服从天皇,“修身课、历史课及体育课、音乐课都通过武士道、军事体操和军歌等不断向儿童灌输军人精神”③王志、王晓峰:《日本军国主义的基层组织——“帝国在乡军人会”》,《日本研究》2017年第3期。。体育成为其造就所谓“忠良国民”,增强国民资质的必要手段。国民要求在体育活动中为天皇、为国家利益争取胜利,于是逐渐形成“胜利主义下的战斗”④罗时铭:《当代日本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体育观,带有以国为上的军国民思想。1900年,日本颁布小学令,其细则阐明了体操课要旨:“体育之目的在谋身体各部分之平均发育,用以促进四肢动作之机敏,增进全身之健康,兼以养成活泼及刚毅之精神,与夫协同合作之习惯”⑤阮蔚村:《日本体育概况》,《日本研究》(第1卷第1期),第452页。。20世纪初期,日本还向全国普及瑞典体操,在教授中增添竞技游戏和唱歌游戏,这些是伪满学校体育中也常能见到的活动形式。1913年文部省颁布《学校体操要目》,日本学校体育的基础基本确定。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中等学校及高等专门学校的男生,日本在1925年制定了《学校教练(军操)要目》。1931年又将武道中的柔道、剑道添加到男子中等学校体育课中。考察日本学校体育,既能看到兵式体操、军操等军事性质体育形式,也能发现传统体育的影子。
竞技体育方面,日本早在1912年就派出两名运动员参加第五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由此开始,日本积极参加国际赛事,一方面是为增强本国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向国内民众普及近代西方体育活动。仿照世界运动会的形式,从1913年开始,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轮流主办“远东运动会”。日本国内还有“明治神宫体育大会”,该全国运动会从1924年11月开始举办,每隔一到两年举办一次。项目既有田径、游泳、网球、棒球等西方竞赛项目,也有剑道、柔道、弓道、相扑等日本传统体育项目。
到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国内体育组织、各项比赛较为成熟、发达。每年都会举行全日本陆上竞技大会、水上竞技大会、东京六大学棒球联赛、全国中等学校棒球大会、全国体操大会之类运动会。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均以特殊之爱国精神蕴藏教授法中,在指导各种运动之际,均以涵养‘武士精神’为原则。”①阮蔚村:《日本体育概况》,《日本研究》(第1卷第1期),第454页。
近代日本对中国东北体育活动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中国留日学生进行的。“庚子事变”后的清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其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政”,包括体育在内,在各领域内展开了一场近代化变革运动,鼓励、派遣中国学生留洋就是其中一项。由于日本的快速崛起以及中日相近的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大批中国学生选择赴日留学。他们将“体育”“体操”等重要概念,以及体育类书籍、规章制度介绍回国。
“东北新政”始于奉天将军赵尔巽,1905年,他派遣中国学生70人作为官费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及法政②徐世昌主编:《东三省政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419页。,以期“取其所长,以医吾短”③徐世昌主编:《东三省政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384页。。随后,黑吉两省也相继派遣留日学生,据《东三省政略》记载:“从1905年末至1908年,奉天省已派赴日本公费留学生29 人,加上自费留日学生达到100 余人;吉林省官费送往日本的留学生24 人;而黑龙江无土著学生合格者可选,只选出客籍十人。”④徐世昌主编:《东三省政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384页。吉林省的留日学生中,在日本“习普通暨速成师范者十余人,入警监学校者八人,入法政大学速成科者三人。”⑤徐世昌主编:《东三省政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419页。基本属于短期大学,速成为主,学习一至两年即可毕业回国。由于日本对体育非常重视,因此,留日学生对体育专业也都很熟悉,他们回国后很多兼任体育教师,成为东北近代体育的早期专业教师。这些留日学生对于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日本式体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日本体育教学中的军国思想和军事体育实践活动带到了东北近代学校体育教学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军事教育课程在近代东北学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兵式体操也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目。
可以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社会(或曰官方)体育的发展,主要是在留日学生的影响下进行的”①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 第三卷1840-1926年》,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以日为师促进了近代中国东北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内忧外患下体育的军国民一体特征,但其忽视了体育活动对于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与殖民扩张色彩。
伴随着近代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近代中国体育在传统武艺基础上主动吸收西方和日本体育元素,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标。就近代东北体育而言,早期一定程度受到西方影响,后来俄国、日本殖民势力也介入进来。更重要的是“东北新政”的开展、地方政要的重视及体育人士共同努力,使东北体育虽处于混乱中,但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有了一定发展。东北各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的滑冰、摔跤、骑射、秋千等传统体育项目,在伪满时期成为殖民者重点利用的对象,经常举办相关活动。
日本传统文化尚武,武道作为武士道的行为方式,是代表日本文化的重要传统体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武道被小心翼翼保护以免受新式体育的冲击,并超然于西方体育之上。日本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结合本民族文化,日本逐渐形成“以国为上”的近代体育。通过留日学生,日本的军国体育影响着近代中国体育,客观上也推动了东北体育的发展。
在近代日本观念中,东亚的中心乃日本。20世纪初,日本基本实现了对东亚的称霸。为巩固霸主地位,也为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日本不断扩大殖民侵略,侵占东北是实现其计划的重要步骤。伪满洲国成立后,东北不少体育师资、运动员流亡关内。作为传播殖民理念、文化的媒介,体育受到殖民者的重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伪满殖民体育根植于日本的东亚观,杂糅着中国、西方、日本体育元素,呈现出殖民体育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元素在伪满洲国建立前的更早时候就有碰撞、融合、发展。
作为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产物,伪满殖民体育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日本在世界近代史舞台上整体表演的一个动作,由更早事件和当时时局共同作用产生,也与其他事件互动造成新结果。与伪满殖民体育同时存在于中国的还有其他沦陷区殖民体育、国统区战时体育及根据地新民主主义体育。伪满体育完全按日本殖民者意愿开展,作为较早服务伪政府的沦陷区体育,其模式也成为伪华北临时政府、伪国民政府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