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蛙形舞与劳动起源

2020-12-02 05:54朱小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铜鼓舞姿壮族

◎朱小英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舞蹈的起源作出统一界定,比较常见的是游戏说、模仿说、祭祀说、劳动说等。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又不十分全面和完整,因为舞蹈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它的发生不是独立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舞蹈的起源时要结合语境,分析舞蹈出现时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存在。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生活才是艺术的素材来源,没有生活现象和社会基础就没有艺术创作。

一、广西壮族蛙形舞的历史遗存

广西壮族蛙形舞历史悠久,如今我们仍能从一些史料和遗迹中发现它的踪迹。了解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面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广西壮族蛙形舞的劳动起源。

(一)花山岩画中的蹲踞式人形图案

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是古人在高山崖壁上所画岩画的总称,它是骆越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早期壮族文化的辉煌写照。

岩画上的图案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但就其种类来讲,概括起来主要有人形、兽形、弧形和圆形这几类。观察之后可以发现,岩画上图案的出现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以某个高大人物的正身像为画面中心,其周围会出现众多面对中心、形态相似的小型正身和侧身人像。这些人像的朝向、头饰、所持工具等细节处有所区别,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姿态都是双腿分开屈膝半蹲,双臂打开向上弯举,呈蛙式状,稳健有力同时也动态十足。岩画上所绘的人物五官模糊,但动作线条却粗犷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轻易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花山岩画为骆越民族所绘,尽管有人认为它是“壮族原始宗教信仰下的产物。”[1]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是早期壮族人民用于反映现实生活、展现社会图景的一种方式。岩画上人像的动作姿态与青蛙跃起呈站立状时极为相似,让我们联想到了壮族的师公舞和巫觋舞。其实山岩画中的蹲踞式人形图案正是不少现代壮族舞蹈的舞姿原型,壮族先民将之作于崖壁之上,为后人探究早期壮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材料。

(二)广西壮族铜鼓

“广西是我国古代铸造和使用铜鼓的主要地区之一。”[2]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广西铜鼓的记载。就纹饰方面来说,广西铜鼓的纹饰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太阳纹、云雷纹、翔鹭纹、羽人纹、骑士纹、龟纹、符篆纹、山水纹、鱼纹、龙纹、鹤纹、四宝纹、花草纹、立体蛙饰等等。不同纹饰的出现离不开特定时期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的影响,它们是与广西古代人民的生存需求和生活习惯相适应的。

广西铜鼓上常见的立体蛙饰就是广西壮族蛙形舞的历史遗存之一。广西不同地区的铜鼓上的蛙饰有所不同,如:1.以广西玉林市北流县发现的一面铜鼓为标准器的“北流型铜鼓”,鼓面饰物多素面小单蛙,它们朝向一致,多呈逆时针状排列,数量多为四只或六只,形象简约,风格简朴;2.以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的“灵山型铜鼓”,蛙饰的形体较之北流型高大些许,多呈现为叠蛙、单蛙间隔环列,叠蛙组数与单蛙个数通常一致,数量多为六组叠蛙、六个单蛙,或者是三组叠蛙、三只单蛙,蛙体上伴随着线纹、辫纹、同心纹或复线半圆纹等纹路,铸造工艺精巧。3.以发现于广西梧州市藤县蒙江乡冷水冲的一面铜鼓为标准器的“冷水冲型铜鼓”,鼓面边缘多为四只大单蛙,它们之间是叠蹲蛙,或者是四角各铸一头部相向的小蛙,鼓面还有两具乘骑,有时还有围观人物的方台。尽管不同地区铜鼓上的立体蛙饰有所区别,但不难从它们中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即蛙皆呈等距离环列于鼓面近边缘处,呈立体昂首姿,前两足分铸而立,后两足合铸为一,腰腹用力不贴鼓面,形象逼真,动态十足。

作为一种乐器,铜鼓一方面被用来节律歌舞;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特殊的“可通神灵的圣器”[3],长久以来都主要出现在祭祀场所,用以酬神祈攘。单就铜鼓上的立体蛙饰来说,它的存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正是由于壮族先民们善于观察生活,积极模仿身边的事物,并对之进行加工美化,才有了这些逼真的铜鼓装饰,才有了这些舞姿生动、酷似青蛙的广西壮族蛙形舞。

二、广西壮族蛙形舞与劳动的关系

关于舞蹈的起源,学术界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有游戏说、宗教祭祀、性爱说等等。不难看出,广西壮族蛙形舞舞姿的直接来源就是模仿青蛙的基本形态,而壮族先民之所以选择模仿青蛙而不是其他动物,又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息息相关。实际上,无论舞蹈的最初起源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跳舞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求,是生命的需求。”[4]也就是说,广西壮族蛙形舞的起源其实是出于人类一定的生存需要,与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一)广西壮族蛙形舞的舞姿与劳动的关系

首先,舞蹈来源于劳动,舞蹈本身就是劳动,这是所有舞蹈的共性。不同地区流行的舞姿各不相同,如海南黎族舞蹈,因当地人常年生活在山区需要翻山越岭,于是练就了双脚及双膝极具弹性的颤动,在舞蹈上就表现为膝盖和脚刚柔结合的上下颤动、左右摆动;又如西藏藏族舞蹈,不少会采取圆形的舞蹈形式,这就与他们长期的放牧习惯有关,人们围成圆圈,羊在其中,为了消磨时间就手拉着手载歌载舞。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形式丰富、舞姿多样的舞蹈,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即离不开人们的生活环境,舞姿的来源通常与当地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

其次,广西壮族蛙形舞亦与劳动生产密不可分,劳动实践决定舞蹈的内容。广西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的自然气候特征使得它成为稻作物的绝佳生长区。而青蛙就是依赖稻作物、生存在有水有昆虫的农田地区的一种生物。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准确预知天气,而青蛙会在暴雨之前、昆虫乱飞之际出来捕食并发出大声的鸣叫,因此人们误以为它能预知天气并进一步将之奉为天神。现在的广西,壮族人们依然把青蛙视为祖先,蛙文化成为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同时,青蛙繁殖靠产卵,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多子,以蛙形作为舞姿,并在合适的场合跳出来,也寄寓着先民们希望自己族群子嗣多、人丁旺生产力,因为远古时期人力就是生产力,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越多。因此,广西壮族蛙形舞的舞姿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青蛙在人类劳动中的地位相关,生产实践决定舞蹈的起源与种类。

(二)广西壮族蛙形舞在劳动中的作用

先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决定了舞蹈的种类与起源,其实,舞蹈也会对劳动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广西壮族蛙形舞在劳动中起到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

1、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这不仅是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所具有的共识,当然也是远古时期先人们所具备的智慧,因为学习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手段,模仿是人类的本能。由于舞蹈艺术具有再现社会生活的性能,能对特定的生活场景进行真实反映,因此可以帮助观众正确地认识历史、了解现实。通过创造、表演蹲踞式人形舞蹈,在有利于人们表达情感、祈求丰收的同时,也有益于后人从中吸收前人智慧,达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目的。

壮族先民因种植稻作而认识青蛙,因青蛙对庄稼起保护作用而奉之为神,因青蛙繁殖能力强盛而对之满怀崇拜,这是一个发展过程,需要人们的探索与总结经验,并非一跃而成的。因此在庆祝丰收之际模仿青蛙、跳蛙形舞是为了展示他们的认识成果,将蛙神崇拜放置在重要场合、重大场面中,对整个社会中的人了解世界起“科普”作用,即对青蛙在生产劳作中的积极作用的感性总结广而告之,以增加劳动经验,深化族人对劳动生产的认识。广西壮族蛙形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离不开骆越先民的生活环境,他们种植稻作物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青蛙成为他们舞姿方面模仿的对象,模仿青蛙的舞蹈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的一种体现。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有助于身为后人的我们对他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场景进行还原性的解读。

2、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正如我们所知,整齐的动作、统一的步伐在人数众多时起团结作用。舞蹈动作的协调一致、整齐划一往往也有助于提高团体的合作程度。

双臂高举屈肘,双腿跨开半蹲的蛙形姿态是壮族先人共同认可的舞蹈姿势,对青蛙的情感也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正如“原始社会的‘百兽率舞’是先民们在进行了成功的狩猎、获得大量猎物后,聚集在一起,围着篝火,烤着猎物,边吃边喝,欢快地交谈着白天围猎的情况,当欢谈尚不能尽兴时,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5]广西壮族蛙形舞也可能是人们在大规模集会时兴致所起,而做出的抒发情感的舞蹈动作。在舞蹈的进行过程中,一方面表达感激蛙神保佑下的丰收,另一方面传授劳动经验的,年轻人或儿童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就容易受到教化,来吸收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吸取劳作经验,以提高劳动效率。更重要的是,集体跳蛙形舞能在重大欢庆活动中增强民族认同感,使本族人民在对青蛙的崇拜文化中团结一致,共同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生产发展。

(三)广西壮族蛙形舞的发展

广西壮族蛙形舞起源于劳动实践,随着时代发展,它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如今已由原始的劳作舞蹈过渡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舞蹈。

1、用于表情达意

古人说:“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6]舞蹈的首要功能就是自娱,高兴时跳舞以表现自己的愉悦,我们常用“载歌载舞”来进行欢庆活动,因为不论是为了庆祝抑或是为了纪念,舞蹈大多是在喜庆的场合出现;当然,舞蹈也可以用来抒发人们的悲愤情感,悲伤之时也可以跳舞,甚至愤怒时都可以用舞蹈来发泄自身的情绪。

舞蹈的突出特征之一是“表现情感”,舞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原因也许就在于,人们在日常和劳作生活中往往会自娱自乐,需要抒发情感;而舞蹈,以人的肢体为发生媒介,能自由表达个人情绪,因此就被人们用来当作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广西壮族蛙形舞也不例外,体现的是人们在跳舞时自娱自乐、抒发情怀,画面中的人物在跳此舞时,舞姿昂扬、挺拔向上,其欢快之情都要溢出画面,感染每一位观赏者,所以他们一定是在庆祝丰收,借舞蹈来表达自己生产收获的愉悦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见,广西壮族蛙形舞也有助于人民自娱自乐、抒发情怀。

2、用于娱神

马克思曾指出:“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7]起源于劳动生活的广西壮族蛙形舞,也是广西壮族人民节日庆典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特定的节日跳师公舞、蚂拐舞、道公舞等蛙形舞蹈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习俗之一。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与壮族的蛙神崇拜相关,“在壮族人的心目中,蛙被认为是具有神奇魔力的‘灵物’”[8]而在祭祀性的节日活动中祭拜蛙神,同时模仿青蛙的动作跳蛙形舞,是希望通过身体的表演形式将人间的愿望传达给神灵,以求得神灵庇佑。在科技水平低、生产发展有限的早期社会,人们渴望风调雨顺、作物丰收,对自然的恐惧与敬畏使得蛙形舞主要被用来娱神,是先民们解决生存问题时的一种方式。

3、用于娱人

随着时代发展,广西壮族蛙形舞的用途也逐渐向娱人的方向进步。

一方面,广西壮族蛙形舞具有更多的商业价值。科技的进步和传媒手段的发达使得壮族蛙形舞的出现场合不再拘泥于民间节日,它也在许多舞蹈大赛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如壮族男子独舞《蚂拐》,参加过“桃李杯”和CCTV舞蹈大赛并获得金奖;舞蹈《壮族大歌》获得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表演二等奖、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群舞一等奖;群舞《蛙鼓声声》获得第九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它们都保留了模仿青蛙的“蛙状”动作,借助舞蹈比赛和传媒手段使得广西壮族舞蹈走出本土,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让更多观众在独具特色的舞蹈中沉醉。同时,在南宁国际民歌节、武鸣三月三歌节、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等商业性很强的节日中,广西壮族蛙形舞也被搬上舞台,专业的舞蹈团队向游客展示着反映广西人民劳动文化的蛙形舞蹈。改编后的蛙形舞观赏性更强,它在各种大型商演中娱乐观众。

另一方面,广西壮族蛙形舞独特的舞姿蕴含了丰富的健身元素,是一种娱己的民间舞蹈。蛙跳是训练弹跳力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有效训练手段,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广西壮族蛙形舞标志性的两腿张开半屈下蹲、双臂打开半屈上举的动作,可以增强四肢力量,有助于全身协调。同时,蛙形舞双膝始终弯曲的下半身动作对于发展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力量有所帮助;双臂半屈手部向上的动作带动肩部绷紧,可以帮助活动肩颈部位,美化身形。

小结:表情达意、用于娱神、用于娱人是广西壮族蛙形舞在用途上的发展倾向,它们之间的划分并非界限分明。同一个时期,蛙形舞蹈有可能既表情达意,又具有娱神功能,还可能同时用于娱人,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时间上的进程来说,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最早期,人们的语言未成系统,只能通过肢体动过来传递消息,舞蹈可能就是其中一种用于表达的方式;后来人们进入农耕社会,发现青蛙的作用但又解释不了,于是通过模仿青蛙的姿态来娱神以求庇佑;新时代,人们更加追求娱乐,于是蛙形舞蹈被搬上舞台,用于比赛和商演,它的健身价值也被挖掘,人们更多地将蛙形舞蹈用于娱人娱己。

结 语

关于舞蹈的起源,人们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是模仿说、巫术说、性爱说、表现说等。广西壮族蛙形舞由来已久,花山岩画中的蹲踞式人形图案、广西壮族铜鼓上的蛙形饰物都是其历史遗存,说明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可靠、充分的现实基础。一方面,适于青蛙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优渥的水田稻作为蛙形舞姿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舞蹈能动的反作用给了蛙形舞蹈生存空间与发展传承的必要性。正是壮族先民在劳动实践中受益于青蛙并能动自觉地崇拜青蛙、模仿青蛙,才使得蛙文化成为壮族不可磨灭的民族印记。总之,人民的劳动生活、劳作方式决定着舞蹈的种类和内容,广西壮族蛙形舞的来源与劳动生产密不可分。

猜你喜欢
铜鼓舞姿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看看,春的舞姿
《Cat’s book》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壮族山歌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石头也会舞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