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及传承

2020-12-02 05:54阳静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童谣卷子方言

◎阳静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童谣是流传于湖南地区,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在儿童之间传唱,带有浓厚地方特色,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的民间地方歌谣,已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湖南童谣是湖南生活的镜像,记载了湖湘大地的历史变迁及民俗民风,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研究湖南童谣特质及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童谣的分类

湖南美丽的山水自然环境孕育了深厚的湖湘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南童谣取材于生活,真实体现了各地区民族的语言、生活习俗、思维方式、情感色彩以及独特的地名和事物,具有内容浅显,篇幅短小,韵律感强,方言俚语浓郁,诙谐幽默,富于哲理等特点。根据其内容可分为8大类:

(一)游戏类。童谣与儿童游戏相伴相生,这类童谣数量是最多的,如老鹰抓小鸡唱的:牵羊卖羊,一卖卖到荷叶塘。老板哎,买羊啵……还有跳绳歌《马兰花开》、猜拳游戏的《卷子卷》、捉迷藏的《鸡公叫》等。

(二)亲情类。传递亲情,描述与孩子嬉戏、哄儿、育儿的家庭日常生活。如脍炙人口的《月亮粑粑》、《摇啊摇》以及母亲抱婴儿对月唱道:“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篓。一提提到大门口,大门园里结石榴……”

(三)安慰幼童类。孩子被蚊虫咬,马上唱“点点虫虫飞,山上捉一对。捉对花花虫,咬哒手背背。”来转移孩子的不适感。

(四)日常习惯类。用来规范教育孩子的日常习惯,如《排排坐,吃果果》。

(五)自然事物类。描述自然景物或事物,唤起儿童本能的亲近感,达到对自然事物正确的认知。如形象的《落雨》:大些落,细些落,落得摩登打赤脚。

(六)叙事类。用孩子的语言讲故事,如《西游记》:唐僧走路屁只咯冲,后背跟扎孙悟空,孙悟空,走得快。后面跟扎猪八盖。猪八盖,走得慢,后背跟扎沙和尚。沙和尚,挑担子,躲得山里屙下屎。屙下屎,冇带纸,后背跟哒杂小粒子。

(七)当地特色类。展示当地市井生活,民俗民风,如:杨裕兴的面,奇峰阁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火宫殿样样有,有饭有菜有甜酒,还有白糖盐醋藕。

(八)医事类。给孩子避邪护身、攘除恶梦、去除疼痛,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

二、湖南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

湖南童谣用湖南人熟悉的方言母语讲述着湖南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具有湖南文化自身的传承性与延续性[1]。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苗、土家、侗等55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9个民族。各地区民族方言不同、宗教信仰各异、民俗民风各具特色,由此童谣丰富多彩。湖南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语言特点、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三个方面。

(一)语言特点

1、方言特征鲜明。湖南境内的方言非常复杂,素有“十里不同音”之说,可分为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方言。汉语方言主要有湘语、赣语、客家语等,少数民族方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等。童谣是基于地区方言创作传播的,湖南各地各民族童谣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语言文化特点。如长沙童谣:天上的星星挤密阿密(很多很密),地上的油石头姑挤得冇得缝。我拿起扫把去打横横(金龟子),哈哈,冒(没)打中!又如常德童谣:马马嘟嘟骑,骑到家家(外婆)踢,家家不杀鸡,妹娃儿我不七(吃),家家不杀鹅,妹娃儿要过河。湖南童谣中保存大量的湘方言特色词语,语义语音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必须用方言念唱才能展现最佳效果。

2、表述儿化、口语化、拟人化。湖南童谣常将单音词重叠获得儿语化效果,如衡阳童谣:虫虫飞,飞到大山低。捡甲(个)伯伯蛋,回来厌(咽)晚饭。捡甲伯伯鸟,回来呷一口。简单的词汇常反复出现,好记易诵,也符合儿童主要靠表象进行思维的特点。如:卷子卷子一,卷子卷子二,卷子卷子三,卷子卷子四,卷子卷子五,上山打老虎。拟人化也是湖南童谣的重要特点,如:消防车,穿红袍。救护车,穿白袄。呜呜呜,一路跑,救火救人最重要。这些语言的表述特点贴近孩子生活,在吸引儿童传唱的过程中,给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

(二)民族特色

湖南境内各民族和谐相处,文化互相交融,然节庆习俗、劳作方式、生活习惯、歌舞服饰等民族文化依旧保留着民族原生态。各民族童谣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是儿童感知本民族文化的特有载体,能够促进儿童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如:《咚咚奎》常用于孩童们兴起时共同念诵逗乐的嬉戏游戏,来源于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咚咚奎的曲牌名,流行于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土家族聚居地区。再如另一首土家族童谣《嘎里刀刀》:嘎里刀刀,吃得樱桃,打落砂刀(弄丢土家族刀耕火种的重要工具),前门短到(阻挡)后门杀了。这首童谣是土家文化对一种啼叫声类似“嘎里刀刀”的鸟儿的起源解释。这些民族文化内容凝聚在童谣中,在一代代儿童中传承。

(三)地域特征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三面环山,北靠洞庭,地貌多样复杂,西有高山,中为丘陵,汇聚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各区域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彼此又相互交流融合,由此促成了湖南童谣的丰富多样。在山石峻奇,少数民族聚集的湘西地区,童谣常涉及人们的生活场景,礼俗以及对未知力量的态度,如:《卖龙车》、《捉鬼》、《大力士》都呈现出对“鬼”或“雷”的敬畏,同时又表现出人们认知和对抗神秘力量的勇气。《烟子烟》呈现的则是湘西过年烤腊肉一家欢聚的情形。老人往往一手帮孙儿赶走烟熏,一边念诵“烟子烟,莫烟我,我是天上的梅花朵;狗搬柴,猫烧火,老鼠子起来挨家伙。”而在楚汉名城长沙,童谣则体现了南方文化之灵动和人文情怀。如《月亮粑粑》,诙谐通俗、韵律规整的语言让亘古如常的月亮,变化成生活中的万千形态,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成就了人们对于永恒美好的追求

三、湖南童谣的保护传承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一些依靠口授传承的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湖南童谣来源于民间,然而当今的年轻人熟知的童谣很少,童谣面临失传的问题。童谣浓缩湖南人民儿时美好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眷恋,是湖南重要的非遗项目,必须重视湖南童谣的传承保护[2]。

(一)成立童谣保护专门机构,搜集整理现有成果,对已有的关于湖南童谣的文字,影像资料,湖南童谣创作等搜集整理,按不同的类别设立专柜归档。将各市县文化站、各级学校及熟知湖南风情热爱公益事业的市民组织一起,深入各地进行调研,做好访谈记录,将收集到的童谣进行整理分类。

(二)加强对湖南童谣的保护工作,对已有传承人提供一些经费支持。与时俱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开发童谣数据库,为人们了解童谣提供便捷通道。

(三)关注童谣的传承工作。加强对新传承人的培训,扩大童谣传承队伍,为童谣传承提供持续性保护。加强童谣的宣传力度,借助网络等传媒力量,建立童谣基地,借助湖南童谣特有的教育价值,将其列入教育范畴,建立完善的童谣师资队伍。统筹对湖南童谣有深入研究的专家,系统整理童谣,编写相关教材。在小学音乐课堂进行童谣教学。

(四)创新发展。经过世代人口传心授的传统湖南童谣无法满足当代儿童的需求,需要创作顺应社会发展,贴近当代现实生活的新童谣。以传统童谣为基础,以传统童谣节奏为依据进行词句、音乐舞蹈、游戏创作,使其描述内容、形式更贴近当代社会。

结 语

湖南童谣是湖南儿童成长的良师益友,承载人们对湖南的共同认知。目前湖南童谣保护教育传承现状严峻,要加大宣传力度,将童谣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更好的保护传承湖南童谣。通过对童谣进行创新发展,赋予人们对湖南文化更深的认识,推动湖南童谣文化的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童谣卷子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我的感觉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还是那样
烤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