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哲
扬州城西北近郊有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它并非单指某一天然湖泊,而是集众多河湖、植被、桥梁和园林为一体的水系景观。这一水系自扬州城北的天宁门外护城河起直至平山堂,有“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之称,在清代历来以游览胜地著称,并在乾隆朝因皇帝的巡幸,大兴土木而繁盛一时。扬州上层社会因盐业经济的繁荣,以此地为依托,追求物质享受,吃喝玩乐,瘦西湖也因此变成了“销金一锅子”。但乾隆中叶以后,随着扬州盐业经济的衰落,瘦西湖的辉煌难以为继,瘦西湖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
扬州瘦西湖真正大规模的兴修园林、制造景观是从清乾隆时期开始的。乾隆十五年(1750)为了迎接皇帝的首次南巡,扬州地方开始疏浚河道,后在十一年间先后三次疏浚和开挖新河,这都是为了瘦西湖河道开阔,便于行船。对此,袁枚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为《扬州画舫录》所作序中描述道:
记四十年前,余游平山,从天宁门外拖舟而行。长河如绳,阔不过三丈许,旁少亭台。不过匽潴细流,草树卉歙而已。自辛未岁天子南巡,官吏因商民子来之意,赋工属役,增荣饰观,奓而张之。水则洋洋然回渊九折矣;山则峨峨然隥约横斜矣;树则焚槎发等,桃梅铺纷矣;苑落则鳞罗布列,閛然阴闭而霅然阳开矣。猗欤休哉!其壮观异彩,顾、陆所不能画,班、扬所不能赋也。①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页。
更大的建设也随之进行,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在天宁寺一侧修建行宫,并设置御码头停驻游船。为了让皇帝一睹扬州市井繁荣,特于行宫上岸和北城河下岸设上下买卖街,百业云集,热闹非凡。于新开挖的莲花埂新河上建莲花桥,设计精巧,桥身十五孔,可以通行,桥上五亭,映照水间,美轮美奂。于河道浅滩堆积成山,即为“小金山”,山上遍植梅花,掩映亭台楼阁,构成“梅岭春深”一景。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乙酉年,即乾隆三十年(1765),扬州北郊修建了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熏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冈艳雪等二十景,乙酉后,湖上复增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四景。②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20页。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录了他在1783年游访瘦西湖的情形:
平山堂离城约三四里,行其途有八九里。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其最难位置处,出城入景,有一里许紧沿城郭。夫城缀于旷远重山间,方可入画,园林有此,蠢笨绝伦。而观其或亭或台,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③沈复:《浮生六记》,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55、56页。
沈复的描写只是瘦西湖概貌,他也承认“此皆言其大概。其工巧处,精美处,不能尽述。”④沈复:《浮生六记》,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57页。而李斗则对“瘦西湖”园林有着更为细致深入的观察。如:
卷石洞天……以旧制临水太湖石山,搜岩剔穴,为九狮形,置之水中。上点桥亭,题之曰“卷石洞天”,人呼之为小洪园。园自芍园便门过群玉山房长廊,入薜萝水榭。榭西循山路曲折入竹柏中,嵌黄石壁,高十余丈;中置屋数十间,斜折川风,碎摇溪月。东为契秋阁,西为委婉山房。房竟多竹,竹砌石岸,设小栏点太湖石。石隙老杏一株,横卧水上,天矫屈曲,莫可名状;人谓北郊杏树,惟法净寺方丈内一株与此一株为两绝。其右建修竹丛桂之堂,堂后红楼抱山,气极苍莽。其下临水小屋三楹,额曰“丁溪”,旁设水马头。其后土山逶迤,庭宇萧疏,剪毛栽树,人家渐幽,额曰“射圃”,圃后即门。⑤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75、76页。
“卷石洞天”仅是“瘦西湖”数十景观之一,其建构精巧,浑然天成,可见一斑。
既然瘦西湖的景致是扬州地方“用盐堆出来的”,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也理所当然属于扬州社会上层。湖上园林大多是官僚阶层和盐商富户的“别业”或“郊园”,他们至此是为了饮酒作乐,诗文唱酬。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三日,为纪念乾隆皇帝的二次巡幸,时任两淮巡盐御史的卢见曾邀集名士虹桥修禊,一时响应者多达7,000 人,最后编辑出的诗卷达300 余,规模空前,铺张无两。⑥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其实,乾隆朝的瘦西湖游繁华有余,而风雅不足也由此开端。据《扬州画舫录》记载:
游人泛湖,以秋衣、蜡屐打包,茶釜灯遮,点心酒盏,归之茶担,肩随以出。若治具待客湖上,先投柬帖,上书“湖舫候玉”。相沿成俗,寝以为礼,平时招携游赏,无是文也。《小郎词》云:“丢眼邀朋游妓馆,拚头结伴上湖船。”此风亦复不少。①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33页。
此时游宴湖上或挟妓同游,只是一种待客之道,全无以文会友的内容。不仅如此,供嬉游的船只也是豪华奢侈,如“贵游家以大船载酒,穹篷六柱,旁翼阑楹,如亭榭然。数艘并集,衔尾以进,至虹桥外,乃可方舟。盛至三舟并行,宾客喧阗,每遥望之,如驾山倒海来也。”②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34页。即便家中无船,也可乘画舫,“以沙飞代酒船”,聘请厨子上船备餐。“于是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幂脉柳下,飘摇花间,左之右之,且前且却,谓之行庖。”③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34页。当然瘦西湖两岸也有很多酒肆供应酒食,甚至可以到城内饭馆订菜送到船上。④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40页。湖上也可听歌娱乐。“歌船宜于高棚,在座船前。歌船逆行,座船顺行,使船中人得与歌者相款洽。歌以清唱为上,十番鼓次之,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此外还有学鸟叫和水烟表演等等。⑤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34页。而“画舫多作牙牌、叶格诸戏,以为酒食东道。”兼有“以弈为游者”。⑥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37页。时值良辰节令,瘦西湖里更加热闹:
每岁正月,必有盛集。二月二日祀土神,以虹桥灵土地庙为最,谓之“增福财神会”。画舫有市有会,春为梅花、桃花二市,夏为牡丹、芍药、荷花三市,秋为桂花、芙蓉二市;又正月财神会市,三月清明市,五月龙船市,六月观音香市,七月盂兰市,九月重阳市。每市,游人多,船价数倍。
市会中还有灯船“临水张灯,两岸中流,交辉焕采。”⑦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38页。而花船则是将插花摆列船上以娱游人。⑧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38页。
富人游瘦西湖,穷人也从中获益。除服务于湖上者外,还有众多“声技饮食”聚集于虹桥长堤。其中有摆茶桌卖茶的茶摊;卖油糍的小吃摊;卖萤火虫灯和西瓜灯的小贩;卖“大观楼”糖和其他糖的小贩;“清明前后,肩担卖食之辈,类皆俊秀少年,竞尚妆饰。草帽插花,蒲鞋染蜡。卖豆腐脑、茯苓糕,唤声柔雅,渺渺可听。”“又夏月有卖洋糖豌豆,秋月有卖芋头芋苗子者,皆本色市夫矣。”还有猴戏、木偶戏、卖唱及各类杂技等等。⑨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138-140页。
因此,自清乾隆时期以来,瘦西湖主要是为了迎接皇帝巡幸和供社会上层游玩而存在的,瘦西湖文化的实质是集园林建筑文化和休闲、美食、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精英文化。
从乾隆中叶之后,两淮盐务逐渐出现颓势;到了嘉庆、道光之际,两淮盐务弊端日趋严重,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随后的盐政改革使得大量盐商“顿变贫户”,扬州盐业经济的迅速衰落。这给瘦西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在《扬州画舫录》的题跋中写道:
扬州全盛,在乾隆四五十年间,余幼年目睹。弱冠虽闭门读书,而平山之游,岁必屡焉。方翠华南幸,楼台画舫,十里不断。五十一年余入京,六十年赴浙学政任,扬州尚殷阗如故。嘉庆八年过扬,与旧友为平山之会,此后渐衰,楼台倾毁,花木凋零。……近十余年闻荒芜更甚。①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229页。
钱泳也在《履园丛话》中描述道:
扬州之平山堂,余于乾隆五十二年秋始到,其时九峰园、倚虹园、筱园、西园曲水、小金山、尺五楼诸处,自天宁门外起直到淮南第一观,楼台掩映,朱碧鲜新,宛入赵千里仙山楼阁中。今隔三十余年,几成瓦砾场,非复旧时光景矣。②钱泳:《履园丛话》,http://www.guoxue123.com/biji/qing/lych/019.htm,2019-06-06。
此时瘦西湖人文景观已经存之不多,然“楼台虽废,林泉尚多”,阮元在道光十九年(1839)记录道:“十九年夏,每乘小舟出虹桥,一望绿树满野,绿草满堤,新荷有花,蝉声不断,直至平山。”③李斗:《扬州画舫录》,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229页。至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瘦西湖终于沦为一片瓦砾。据《扬州览胜录》记载:“至咸丰间,洪杨军迭陷郡城,蜀冈虹桥间尽沦为四战之地,所谓尺五楼、小金山、桃花庵、法诲寺、莲花桥、平山堂诸胜,则悉毁于兵,片瓦无存矣。”④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10页。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方濬颐“以振兴文物为己任”,“并于长春桥东岸建三贤祠,祀欧阳文忠、苏文忠、王文简三公,而又以冶春诗社附设祠中,时与四方名流饮酒赋诗,往来湖上。于是小金山、功德山、莲花桥、法海寺诸名迹,亦次第兴修。”⑤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页。此时的瘦西湖在人文景观上虽有所恢复,但不复往昔盛景,好在自然景观无损,与一些残园名迹相存,倒也相得益彰。岸上也有新建园林,虽属私家,但可游玩。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五回写道:“原来扬州地方,花园最多,都是那些盐商盖的。上半天任人游玩,到了下午,园主人就来园里请客,或做戏不等。”⑥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379页。这种任人游玩的情况到了民国时期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易君左在《闲话扬州》中说:“扬州风景的唯一价值是平民的!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赏玩扬州的风景,毫无拘束……所有名胜古迹都一律开放。”⑦易君左:《闲话扬州》,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25页。
嘉、道以后,瘦西湖园林多被毁弃,咸丰年间的战乱更使其“被迫”重返自然风貌,同、光之后人文景观有所修复。清末的瘦西湖因其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依然成为游览胜地。据《扬州风土记略》记载:
平山一带,四时游人络绎不绝,而夏时为盛。每至夕阳西下,人多乘小舫徜徉其间。衣香鬓影,舞扇歌衫,掩映斜阳,宛如画境。秦淮风景,无以过之,故又有“小秦淮”之目。①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泛舟湖上依然是游览瘦西湖的最佳方式,但与乾隆时期不同的是,那种豪华的画舫已悄然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廉价的游船。船分大小两种,大的称为大洋划,小的叫小洋划,即瓜皮艇,也叫东坡舫。另有一种画舫,称为小游船,船式似小洋划,较为雅洁。操舟者都是年少女郎,名曰船娘。辛汉清《小游船诗序》对此描述道:“环湖渔家近以瓜皮艇载客。夕阳明月,云影波光,着一二乱头粗服者于其间,绮语风情,半鸣天籁,虽非昔日美人名士之高怀,倘犹胜市侩淫娃之俗抱乎!”②夏友兰、陈天白、顾一平编:《扬州竹枝词》,1992年,第122页。这类游船船身狭窄,但胜在价格低廉。在船上甚至还有酒饭供应,如果不满意,还可去附近的乡村餐馆。一首竹枝词写道:“游船最是小船忙,为恋钟家妹妹行。酒饭只须洋数角,留宾还有陆家庄。”③夏友兰、陈天白、顾一平编:《扬州竹枝词》,1992年,第68页。
岸上的茶馆也是许多游客游湖必到的地方,除了供游人休闲饮食外,本身也自成一处风景。据《里门杂咏》记载:
香影廊茶肆,设于北门外下街,清明前开业,重阳后闭肆。故营业盛于夏季,其肆回廊曲槛,环以清流,茶烟波影,柳荫覆之,客人凭栏品茗,临河垂钓,如在画图中。④俞长源:《里门杂咏》,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第48页。
《扬州览胜录》记录了另一家茶馆——绿杨村:
初入村,跨以板桥,沿堤花木成行,境极深邃。画船群集,多在绿杨荫中。树梢远见长竿高悬白旗,大书“绿杨村”三红字,故时人有“白旗红字绿杨村”之说。临河茶肆,精舍数间,座位雅洁。⑤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当然,茶馆存在的主要目的还是商业服务,包括前述的游船、餐饮等都对瘦西湖之游大有裨益,这些商业服务让民众有了更多的游览乐趣。瘦西湖中小贩也很多,他们提着装满糖果、纸烟、水果和煮蛋的篮子,追逐着游人;在史公祠、平山堂等处还有出售碑帖拓本和书籍的。⑥刘训杨主编:《民国扬州风情》,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89页。食品显然可以果腹充饥,以使人们不致因体力出现游兴下降;而与古迹相关的文字、书本则可以帮助人们增加游览的兴趣。
岸上的园林已成为游客随意游览的“名胜古迹”,不再是某个阶层的私属。清末《望江南百调》中有七首竹枝词描绘了彼时瘦西湖最著名的几处景致:
扬州好,高会谷林堂,试茗有泉烹白雪,传荷当日集红装。山色隔江望。
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即仙寰。
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画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扬州好,祠祀重三贤。风雅一堂同轨辙,雪泥数处证因缘。苹涧傍桑田。
扬州好,巨刹首天宁。画槛三层龙藏阁,玉阶双峙御碑亭。后面又丛林。
扬州好,阁部史公坟。孝子萧祠相接壤,忠臣信国是前身。梅岭仰清芬。①夏友兰、陈天白、顾一平编:《扬州竹枝词》,1992年,第170页。
据《扬州览胜录》记载:“谷林堂在平山堂后,宋元祐苏文忠公建。”②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6页。这座建筑与宋代欧阳修所建平山堂一样,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于战火,后均于同治年间得以重建,但此时文人士大夫遣伎传荷的风流佳韵早已荡然无存。民众游览平山堂、谷林堂有凭吊古人的意图,但更多地复归了“平山”之本义,即“战胜蜀冈,一目千里”,观赏风景才是他们游览的真正目的。③参见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9页。与此情形类似的还有三贤祠,该祠旧址在廿四桥旁,祀宋代欧阳修、苏轼和清代王士禛,几经变迁,道光间已毁。后重建三贤祠建于光绪三年,在长春岭对岸。“祠外旧植女桑,绿荫满野,或称祠即课桑局改建。”④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1页。原迹都已不见,民众的游览更注重此地的田园风情。
同样是人文景观的史阁部祠墓是明末坚守扬州、壮烈殉国的史可法的祠堂和衣冠冢,而临近的萧孝子祠奉祀的是割肝疗母的江都孝子萧日曂。这两座祠自建成以来受到扬州地方上下的一致重视,因其所蕴含的忠孝节义思想为人们所普遍认同,从而也成为扬州游览胜地。
法海寺、天宁寺等公共信仰空间作为旅游地,一方面是其宗教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寺庙所处地理位置较佳,风光独好。如法海寺的云山阁于光绪中叶复建,“阁临湖,面湖处以五色玻璃为窗,开窗可览全湖之胜,莲花桥亦如在几下。”⑤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而天宁寺居拱辰门外,护城河北岸,是游玩瘦西湖的必经之处。此外,这几处寺庙还为游客提供餐饮,尤以法海寺的“烂猪头”别有风味,著称一时。
小金山、五亭桥则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结合的典范。小金山四面环水,中矗一岭,可以登高远眺,也可临水近观。远眺处,“南望瓜步,北眺蜀冈,左右湖山,收来眼底”;⑥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页。近观处,楼台倒影,烟水浮光,画船藕花,如诗如画。“一桥湖上五亭齐,朱栋雕栏幻彩霓。留得游船荷荡里,笙歌闹到夕阳夕。”⑦俞长源:《里门杂咏》,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第25页。这是《里门杂咏》中对五亭桥的描述,并有注解说:“五亭桥一名莲花桥,在城西北瘦西湖上,莲花埂畔,毗邻法海寺,上建五亭,雕栏画栋,俨如绮阁,下支四翼,每翼三洞,合正门洞为十五,游船均可通,湖上桥梁中巨制也,夏日游人甚盛,夕阳箫鼓继胜虹桥。”⑧俞长源:《里门杂咏》,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第25页。
更多的自然风光让游者无可消费,但也尽逞兴致。一首竹枝词说道:“扬州好,郭外饱看花。道观夭桃争秀色,宝城秋菊斗奇葩。佳日赏芳华。”⑨夏友兰、陈天白、顾一平编:《扬州竹枝词》,1992年,第170页。春观桃梅秋赏菊是许多扬州人春秋两季出游瘦西湖的主要内容之一。天宁寺右省耕旧舍曾“种桃花数百株,春时着花,如赤城霞起。”⑩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页。而萧孝子祠右的梅花岭“旧种梅花数百株,皆玉蝶种,花比十亩梅园迟开一月。极高处有山亭,六角,花时便不见亭。”①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页。这些地方都在春季引来游人无数。秋季则以菊花为美,据《扬州览胜录》记载,堡(宝)城秋季盛产菊花,“次则以北门之傍花村、绿杨村、冶春花社,产菊亦颇盛。”②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1、32页。绿杨村的主人善于培植花木,“每岁重阳时节,村中开菊花大会,尤为特色。主人以菊花制成龙形,龙口喷水不绝,五光十色,颇为精巧。届时士女来游者,尤极一时之盛。”③王振世著,蒋孝达校点:《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35页。不仅仅是菊花,这里修竹千竿,杨柳环植,兼有满池荷花,是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因素。一首竹枝词说道:“大虹桥下水潺潺,画舫如云竞往还。说到荷花开正好,万篙齐趁小金山。”④俞长源:《里门杂咏》,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第29页。瘦西湖水域可谓荷花世界,各类红荷、白莲一到夏季竞相盛开,不仅赏心悦目,也给湖上带来清凉一片。说到瘦西湖的花木风景,最著名的还是长堤春柳。丝丝垂柳,从初春萌芽,直至深秋凋零,不同的季节带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受。有绿叶、绿荫;有杨花、细枝,衬映着瘦西湖水,让游者无可破费,但又尽逞游兴。清明对应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家家户户扫墓祭祖完毕,正好可以踏青湖上,放放风筝。重阳节在秋高气爽的九月初九,宜出游赏菊,登高远眺,瘦西湖的傍花村、叶公坟等处是自然之选。
因此,嘉庆至清末的瘦西湖游正是由于经济的衰落和园林的破落而变的“廉价”起来,这种“廉价”使得瘦西湖不再为官僚阶层或富商巨贾所私属,而成了普通民众可以随意游览的地方。但这种游览并不具备乾隆年间富贵人家恣意享乐的财力,而是“得闲即诣,随性携游”。
清中后期,瘦西湖游从物质环境到游览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这是政治、经济、社会诸要素综合作用使然。但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一改变其实展现了扬州旅游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逐渐转变。乾隆时期的瘦西湖游则是扬州社会上层追求物质享受,大造园林,吃喝玩乐。嘉庆至清末,瘦西湖游为普通民众所享有,显现出消除了财富壁垒的大众旅游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