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昂
赖正维教授的新著《福州与琉球》一书,2018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琉关系史乃至海交史学界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福建作为中国和琉球交往的纽带,对古代中国与琉球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福州港由于与琉球有地理相邻、海运发达、外事机构设置完备等优势,成为古代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始发地与重要窗口。明清时期,册封使团在福州造船、招募使团和采办出行物资。更为难得的是,明清两朝43位册封琉球国王的使臣中,有8位来自福建。琉球来华进贡使团均在福州上岸,进京人员均由福州当局派人全程护送,其余人员在福州休整并从事贸易或其他学习活动。琉球当局曾派遣大批留学生到福建学习各种知识和生产技术。此外,福州移民琉球、福州地方官及民众救助琉球漂风难民做出巨大贡献,这些都彰显了福州在中琉交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因此,以福州为切入点,可以管窥中琉关系的发展演变脉络。赖正维教授的《福州与琉球》一书正是在注意到福州与琉球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构建理论体系的扛鼎之作。该书的出版填补了福建与琉球关系史研究的空白,为我们现今构建良好的中琉关系乃至中日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该书洋洋洒洒近五十万字,全书共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对现存的琉球文献与琉球出土的福州文物进行了梳理与说明,为研究提供扎实的史料基础。第二至第十章主要从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明清时期中琉间的贸易、中琉双方对漂风难民的救助与遣返、闽人移民对琉球社会的开发与影响、琉球留学生与中琉册封使对中琉文化发展的贡献等五大方面论述中琉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互动。通过论述可知,福州是中国通琉球的唯一口岸。中国册封琉球使团在福州造船、招募使团人员,进京人员由福州官方护送。中琉间的政治交往在宗藩关系框架下形成了良好的政治互动。在经济上,明清时期中琉间的贸易往来以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携手开辟了海外贸易的航线。在文化上,琉球政府曾派遣大批留学生到福州学习各种生产技艺和文化艺术。福州的饮食、书法、医药、绘画等丰富了留学生的文化生活。在人道主义救援与社会发展方面,中琉双方对漂风难民的救助与遣返形成了灵活、规范的漂风难民救助模式与完善的合作应对危机机制。为了发展中琉友好关系,明政府还曾颁令让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对推动琉球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第十一至第十四章主要从琉球社会生活中的福州文化与习俗、中琉交往历史遗存、福州与冲绳友好往来等方面论述福州与琉球间的交往对中琉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福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明清中琉交往的五百余年中,发挥了窗口与桥梁的重要纽带作用。频繁的中琉交往与贸易活动,大大促进了福州港的繁荣,丰富了彼此间的文化,促进了现今福州与冲绳友好关系的长盛不衰。总体而言,该书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明清至现代中琉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并通过揭示福州与琉球间的关系变化,进一步探讨了福州在中琉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全书给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点新颖,多有创见。例如,作者注意到了福州的民间宗教信仰对琉球社会的影响。作者认为“在册封琉球的航海过程中,供奉的海神以天妃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册封琉球渡海时的海神信仰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向着多神的方向发展。明初,册封舟上供奉的海神大致只有天妃和海龙王,但后来逐渐增加了临水夫人、拿公、陈文龙、苏臣等”(第65—66页)。这体现了地方宗教信仰对琉球册封使团与琉球社会的影响,彰显了中琉间的文化交流。又例如,以往我们认为中琉间的贸易往来主要的受益方是琉球,但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一方面“册封使团携带的货物从纺织、制衣、医学、文化普及和社会日常生活诸方面,都对琉球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渗透到琉球社会的各个方面,促进了琉球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康熙五十八年海宝使团返回中国时,也携带回大量货物。虽然我们不知具体为何物,但从船上海宝、徐葆光、平安、丰盛额四人有专门货舱并配有兵丁看守来看,这批货物还是相当重要的。正所谓交流总是互动互利,中琉间的册封贸易无疑也促进中国与琉球的双向交往和联系,对双方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都起到积极作用”(第95页)。在朝贡贸易中,中国并非是完全的让利,作者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外贸易过程中中国的贸易地位。
2、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大量的一手资料,史学研究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赖正维教授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外古籍文献资料。除了《汉书》《明实录》《清实录》《明史》《大明会典》《明会要》《康熙起居注》《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琉球国王汉文文献集成》《历代宝案》《琉球入学见闻录》等中国古代官私史书、笔记外,还运用了大量琉球本土史料。比如日本外务省编的《日本外交文书》、冲绳教育厅文化课编《四本堂家礼》、琉球王国评定文所书编集委员会编《琉球王国评定文所书》、那霸市史编集室编《家谱资料》《历代宝案第一集抄》《册封使录关系史料》等日文资料。全书所援引的外文资料高达五十种之多,充分体现了作者收集史料之勤。这些数量庞大的珍稀史料为作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另外,该书图文并茂,举凡中琉交往航海图、现存遗迹等等均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据统计,全书共用图片91幅之多,很多图片都是珍稀图像,这既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又具有存史价值,值得借鉴。
3、放在世界史的视野来考察福州与琉球的互动关系。明清时期的世界正处于交流频繁的时代,而连接世界各国的主要通道则是海洋。虽然在14世纪中叶以前,琉球与中国就曾通过私人海外贸易进行交往。但是中国与琉球间建立宗藩关系主要自明代开始,清代则主要是恢复与承袭明代中琉间的政治关系,并扩大了中琉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个过程中,古代中国扩大了其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而琉球成为了中国了解世界,融入世界体系的重要窗口。例如,作者认为中琉两国间的交往“促进了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提升了福州手工业的水平、推动了福州港的发展”(第158页),这些结论都是基于在全球贸易繁盛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学术判断。诸如此类的精彩论断书中时有体现,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赘述。
除上述特点以外,《福州与琉球》一书仍有许多优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当然,智者千虑,必有所失,作为一部贯穿中琉关系五百年史的专著要说没有瑕疵不太可能。比如,从时间断限上看,作者主要是写洪武五年(1372)迄光绪五年(1879)的福州与琉球关系史,但第十二、十三章用大量篇幅罗列了福州与冲绳的现代交往情况,这显然不是很恰当。另外,书中有些地方史料有欠裁剪,例如书中将琉球世曾孙尚敬给护送中国难民船所颁执照全盘抄录(第187—188页),并无必要。此类例子仍有好几处。在内容上,有些问题似乎应该予以说明。例如,福州与琉球之间如何通过交往影响了世界格局与世界海外贸易?福州对中国的宗藩体系的建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