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树形象”“立信仰”“守初心”三方面进行分析,为探索高校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无数革命先烈怀抱家国理想,毅然投身革命,他们不畏风雨,砥砺前行,即使在革命受挫时,也从未放弃最初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是凝聚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坚定信念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使红色基因在当代大学生中发扬传承,让广大青年学子不忘初心,勇担历史使命,成为新时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
一、树形象,树立优秀的道德榜样
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以及高校所在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树立典型革命形象。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并推广和宣传,勾画出鲜活的革命形象,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翻开历史的旧书卷,革命先烈的故事像一座座丰碑,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无数的人。比如入选“感动中国100革命英烈”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舍生忘死、英勇就义的光辉历程值得青年学生用心去感受和學习。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传播革命英烈英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关键的作用。
如四川大学以校友红岩烈士江竹筠为典型人物,打造“三个一”重点工程的红色基因传承。第一,依托江姐在校读书期间的珍贵档案资料如《转系名册》、《领取困难补助名册》、《学生休学名册》等,在江姐曾经生活的女生院旧址打造江姐纪念馆,作为学校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第二,学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江姐在川大》,用艺术形式展现了江姐在川大的峥嵘岁月。第三,在江姐曾经学习生活的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江姐班”,对全校学生起到辐射作用。在此基础上,将江姐形象根深植学生心中,带着对校友的崇敬,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努力学习,奋勇向前。
二、立信仰,积聚宝贵的精神财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无数革命先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崇高的思想境界,是顽强的精神信仰。感染我们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如辛亥革命,五卅运动、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各个时期牺牲的革命英烈。就四川地区而言,有“二·一六”惨案,成都十二桥惨案,渣滓洞大屠杀等。这些革命烈士披荆斩棘,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革命的伟大胜利,不惧艰险,不畏牺牲,他们信仰至上,为世人所铭记。以先烈的革命精神为引领,将红色文化渗透于学生课堂内外,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使学生时刻牢记自身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形成的革命英烈精神,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及具有地域特征的雨花精神、红岩精神,是我国革命事业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红色资源,调动学校内外多方积极性,诸如打造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基地,开展革命精神专题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论坛等各类活动,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如四川大学开展“江姐在川大”主题报告会,讲述了江姐在国立四川大学的求学经历,阐释了“江姐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同时开展“竹筠论坛”等各类活动,大力弘扬江姐精神和红岩精神。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到革命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感受到革命年代师生投身革命的深刻精神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去,使革命精神在当代得到传承。
三、守初心,传承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从爱国主义教育做起,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彰显爱国情怀。新时期大学生身处和平年代,很少面临生与死的考验,需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铸就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让爱国成为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全体系,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仅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引入相关红色教育内容,而且使革命文化融入学生的课外实践环节。另一方面,使红色文化沁润思政全方位,繁荣校园文化,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同时,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文化建设中,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使革命精神成为指引,让全校师生感受其中,在参与中铭记历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对革命英烈事迹和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为切入点,深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与大学生党团教育相结合,强化辐射作用,带动学生的理想信念。除此以外,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相关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在烈士纪念碑厅等场馆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追思先烈们的光辉足迹,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大学生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踏着英雄们的足迹,志存高远,胸怀理想,做新时代红色传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永莲,孙海英.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以沂蒙精神为例[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9(2).
[2]张帆.红岩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践路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作者简介:
杨胜君(1982—),女,山东济阳人,四川大学档案馆,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红色文化、校史研究。
基金项目:
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2020年档案和校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axs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