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实际上是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为主体,整合美育的规律和方法,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是实现德育过程美育化,使得受教育个体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通过教学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教师自身发展等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在固有路径上开辟新思路,寻求新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用新方式更好的实施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美育;德育美育化
一、高校开展爱国教育现状分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新时代高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一)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主要方式
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能够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民族责任感与国家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前的主要实现渠道是以“灌输”形式为主的课堂教育以及主题性课外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教育的针对性不足自然无法达到良好效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要寻求何种方式以期教育目的的达成,作为教师我们还需思考、探究。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获得与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被教育者已不满足于环节单一、形式简单的传统教育方式,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和老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对新鲜事物敏感度较高,主体意识强烈,不喜欢被动的接受思想,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当代青年学生新的时代特点。而目前爱国主义教育仍停留在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够强烈,这说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只有创新形式,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可行性分析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实际上是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为主体,整合美育的规律和方法,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方式。
(一)时代发展需要
任何脱离时代的教育方式终将被时代淘汰,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必须顺应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是实现德育过程美育化,使得受教育个体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它能打破传统教育被动式接受的缺点,在无形中滲透,将美育的规律、美育的方式和方法运用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来,把整个教育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大学生主动愉悦地认同、接受和践行。
(二)高校发展需要
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高校发展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寻求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实施路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它使得教育过程不仅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理性的知识、抽象的概念更加鲜活具体。高校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论,改变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们只有顺应时代浪潮,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才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德育发展需要
人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一定思维辨识能力人的教育培养更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在复杂环境众多影响因素并存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德育培养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的发展也需要创新进步,教育者应明确“以美育德、以德育美、立德树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实现德育过程美育化。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工作势在必行。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的实施路径
(一)牢抓课堂教育阵地,构建美育化课程
课堂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构建美育化课程要充分挖掘教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优化教材内容,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及审美角度进行编排。以审美化的眼光对待教育素材,以美学角度构建课程内容,增添爱国主义教育的审美趣味,使其既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美育规律。高校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艺术因素,也可以开设艺术课程,在课程中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音乐课堂中爱国歌曲的学唱,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在悠扬的旋律中激荡起爱国主义情怀,在无形中将爱国情植根于中华儿女心底。
(二)开拓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美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要善用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过程中美育的渗透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强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无论是社区调查、基地参观、文艺活动还是知识竞赛,只有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载体,学生才能找到参与感,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存在,潜移默化中,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接受与践行。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情感体验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部立体多彩的隐形教科书,爱国主义教育要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但同时也要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审美规律的角度来展现。如文化墙、文化角中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宣传也可以通过漫画、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刺激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校要为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借助各种宣传载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四)顺应网络发展浪潮,更新教育理念
“没事抖一下,有事热搜见”这是OO后群体的日常,随着自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只要动一动手指便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区别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自媒体时代极大地弱化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爱国主义教育自然也需要顺应自媒体发展的浪潮,创新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到自媒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媒体素养,能熟练的运用自媒体软件去制作、分享各种爱国主义的教育资源。用碎片化的事情去输出思想、传递信息,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引起共鸣。
(五)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美育素养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其根本就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推动全面发展就需要坚持德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打破各个环节中的壁垒。春风化雨,成风化人。在德育美育化的过程中,既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在教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美育素养,在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同时,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二)现实意义
当代青年学生具有时代特点,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遇到了新的挑战。此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大步向前,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中外文化开始相互融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化,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塑造良好的审美品格,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同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成为高校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成为胸怀爱国之志,勇担时代重任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丁卢.基于自媒体的高职院校学生爱國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2019年第38期
[2]陈茜,金瑶梅.探析高校德育美育化之路[J].美育学刊.2019年第2期
[3]新鑫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年10月第20期
[4]栗嘉忻.新时代中国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6月
[5]王闻道,吴倩.润物细无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J].美与时代.2007年第01期
作者简介:
刘丽姝(1990--),女,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艺术学理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9DJ2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