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当代生态治理探析

2020-12-01 03:11祁庆茹闫延敏王苗苗
文存阅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

祁庆茹 闫延敏 王苗苗

摘要:基于对传统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审视与探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深刻分析和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强调“‘人与‘自然互相实现”,它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价值、双重实现,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成为实现生态治理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生态治理

近年来,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态危机席卷世界,如何化解危机实现社会永续发展迫在眉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为生态危机与生态治理危机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一、当代生态治理现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在十大自然生态危机之外,当代人类还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悬殊激化的阶层矛盾,富者的穷奢极欲、异化消费,贫者生活低劣、过度索取等,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的污染、等都急剧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自然生态危机与社会生态危机的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灭顶之灾的画面,为阻止生态危机的扩大与蔓延,人类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态治理。但也正在人们热火朝天的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灾难频发,或者说陷入了新的危机——生态治理危机。所谓“生态治理危机”是指人类现有的常规的生态治理观念与手段,只能减缓甚至加快生态恶化的速度,无法阻止或改变被生态颠覆的命運的一种生态状态。追溯原因,反思人类常规的生态治理观念,剥离人类现有的生态治理手段,在探索中生态觉醒。

二、“生态治理”根源探索

在当代生态危机面前,人类首先注意到的是裸露在外的自然生态危机,忽视了潜伏在自然生态危机下的社会生态危机。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根源在于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生态危机才是生态危机产生并恶化的根源,更是生态治理危机的根源,根源不除,危机不止。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这是对人与自然生态生存关系的直接肯定,也成为了生态思想的基本立场。同时指出“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表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内在的包括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这种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统一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指出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是统一的本体论,这为今天将原本属于人与人关系范畴的价值理论外推到生态上提供了可能。可以说,马克思构建了一种既符合自然生态原理又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生态思想,实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价值的一体化。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反思生态治理措施,都是一种单向的人针对自然的生态治理,而忽略了对社会生态危机的治理。片面的生态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它并没有反思到人类自身的行为上来,没有触及到禁锢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政治观念、经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来,没有摆脱掉资本逻辑对人类的统治,就始终做不到重塑人与人关系、融合生态与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生态治理的唯一出路

生态治理需要的不是隔靴搔痒的改良,而是全面的革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就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相统一的生态思想基础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携手“以人民为中心”的舵,携手生态文明的船,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人”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是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取决于人的发展。对“人”的建设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在精神层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推动人的变革,规范人的行为,将人培养成集生态正义、生态理性、生态伦理、生态责任于一体的“生态人”;其次在物质层面,要让人积极主动的生态治理,前提是要保障“人”的基本发展,要允许贫者在“满足当代人基本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发展经济,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转变为“生态人”。

对于传统生态治理观念来说,要想做到一种思想变革,实现正本清源的变化,教育是必须的。人们要将教育“生态人”作为生态保护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教育以实现自我约束,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则时刻强调生态环境与人的一体性,转变了人们发展等于财富增加的传统观念,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建设的必要性。“扶贫必扶智”更传达出了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更好的实现“生态人”的代际传递的观念。

(二)“自然”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是客体,“自然”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自然”的建设包括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节约、绿色建设等。在生态破坏程度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自然”的建设有赖于人对自然的保护,要坚持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控制生产生活污染、人口增长,使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在动态平衡中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口为前提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清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

(三)“人与人”的建设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生产力又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因而,“人与人”的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对物质占有多少尤其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的平衡。生态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反对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生态剥削与生态侵略,对目前已经形成的富者对穷者、前代人对后代人的经济侵占与生态破坏,要采取环境修复、技术补偿等手段来维护“人与人”的平衡。

在实现“人与人”的建设过程中要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原则,让经济最大受益者承担最大的生态责任,摒弃“多占便宜、少担责任”的功利主义思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福祉。

(四)“人与自然”的建设

“人与自然”的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人向自然排放的污染物要控制在自然界可以承受、可以自我修复的范围,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资源能量要满足人类发展进步又尚能自我恢复的基础上。

首先在社会生产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不断实现转化以创造新的生存发展方式,这就依赖于生态技术的发展。“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生态文明发展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让绿色发展代表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其次在社会制度上,生态文明不是自发形成的,它还需要一定的制度、机制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再次在生活消费上,人们的高消费同高生产一样,会因异化消费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浪费。生态生活需要社会物质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合理分配基础上的合理消费。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统一中实现生态治理的生态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诉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以“生态人”的建設来实现“生态自然”的建设的,以解决人与人的生态问题推动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和当代的生态治理难题的,旨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习近平.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祁庆茹(1993年-),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闫延敏(1986年-),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王苗苗(1990年-),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