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到“能文化”:教师个体文化修养的嬗变

2020-12-01 03:12唐婉琳
青年时代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文化修养教师

唐婉琳

摘 要:从“有文化”到“能文化”是教师个体文化修养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知晓自身应该具备哪些文化知识,利用阅读、参加文化活动、实践反思等途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最终将文化内“化”于心,努力成为时代的“文化人”,回归教育,实现人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关键词:“有文化”;“能文化”;教师;文化修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修养”的含义

“修养”即“修身养性”,在古代属于伦理道德范围。其蕴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内发的过程,指一个人在道德、知识等方面自觉进行长时间的学习、陶冶后达到的一种素质;另一方面又重外显,即从个人的仪表、言行举止上就能看出文化内涵。可以说,修养是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经过自我的学习和长时间的磨炼,得以在思想、学识等方面得以显现的过程。

(二)“修养”与“素质”“素养”“品行”的词义辨析

“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生理素质、国民素质、民族素质、遗传素质的描述。可见,其强调某一群体的行为,以及在遗传基础上的环境、教育影响。

“素养”,相比于“素质”来说更注重后天习得,可以说“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却不能说“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这表明,像科学、道德这样的品质,强调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获得,更重公民基本素养的提升过程。

“品行”,在各类字典中通常解释为“有关道德的行为”,品行是指一个人所有的行为,是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道德动机包括在内的有机统一。

综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素质”相对于“修养”更强调在先天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塑造;“素养”虽与“修养”一样注重后天的养成,但是后者针对人类群体,而前者针对个体;“品行”指向最终的结果和练习过程中一切行动的共同方针,而“修养”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它包括了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是人通过自身的修炼最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涵养。

(三)“文化修养”的含义

根据对“修养”“素质”等词义辨析,可以将“文化修养”理解为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掌握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觉针对自身需要来调整身心状态,培养个人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1]。

二、“有文化”的教师体现

(一)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囊括古典语言、文学修养、传统史学修养、传统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育人的道理,如“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教师能够在诸子百家、历代教育案例中寻找方向。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在一步步引领教师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在漫漫教学长路中寻找到人生理想。

熟读古代经典著作能够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著作中的案例也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储备知识。在课堂上随口吟诵故事,补充典故,大大满足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渴求。另外,古诗词的平仄韵律意味悠长,教师加以运用,可以为平淡乏味的知识增添别样的色彩。

(二)语言、才艺文化修养

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已成为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但在某些落后偏远地区,许多教师仍使用方言教学。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准确规范地使用普通话表达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动作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学生能从教师的一个手势、眼神中读到某种信息。但更多情况下,教师与学生还是以言语交流为主。对教师而言,其语言更具有规范性与示范性,它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品性教育的作用[2]。

教师的才艺文化修養指教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和洞察力[3]。这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知识,对艺术境界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美育上,要有“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教师,提升才艺文化修养并不是要求其成为专家,各种才艺样样精通,而是在音乐、美术等方面有所涉猎,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艺术的好奇,也能够为学生指引方向。

(三)科研文化修养

科研能让教师的知识储备得到充分利用,还能激发教师潜能,训练教师的思维,锻炼教师的观察能力,学会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的科研文化修养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日记等形式,记录所遇到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将所有的成果再进行整理、分析,从特殊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从部分中规划整体蓝图,跳出感性做理性的思考,最终形成自己教学理论的过程。

(四)传授知识:教师的基本职责

不管教师具备怎样的文化修养,最终是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文化得以传承,所以知识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在知识与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无需再强调,教师需要考虑到知识的动态性,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诚然,讨论作为“有文化”的教师,仅仅还只停留在讲授知识,教授方法,锻炼学生能力,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期待学生也能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等这样的阶段。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这样的状态,还需要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成为一名有文化的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三、实现由“有”至“能”的质变

(一)自身成为“文化”的体现

成为“文化”的体现重点落在教师自我提升上。“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亲近教师、尊敬教师,才会相信教师所讲的道理。

一要不断读书,提升自我文化修养意识和精神追求。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一大重要特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肩负着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教师需要有一种始终对自我进行教育的精神追求。教师应以典籍为伴,潜心修习,深入挖掘学科文化的内涵,然后在课堂上将其通过语言、艺术等形式凸显出来,更有效地以学科问题的形式将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去探索学科、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

二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做文化的传播者。许多文化活动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形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教师通参加文化活动能够陶冶情操,在各民族文化、各国文化的交流比较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知晓自身文化的来历、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时,教师自身不仅是“文化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文化气息。

(二)做“反思”先行的教师

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反思型教学和教师科研文化修养一脉相承,其要求教师树立反思意识,不断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在批判中寻求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其一,对他人的反思。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了解课堂背后的设计思路、意图,着重探究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如何结合的。观摩过后,充分利用每一次实践课。实践课有效地将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进行融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教师能够将观摩后思考的问题和典籍中阅读到的知识,通过行动中和行动后的反思展现出来,逐渐内化成自我经验。

其二,进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步骤大致分为计划、行动、观察、反馈,这是一种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探索的方法。一个教学问题可能暗藏好几种解决办法,而办法背后又隐藏了不同的教学理论,行动研究就是对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假设,通过不断试错分析“病理”,最后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利用行动研究,教师不再根据课本所规定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能够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从教学技术层面的思考上升到教育理论层面。

其三,进行叙事研究。叙事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日记、博客和案例分析。叙事研究旨在促使教师回归教育生活本身,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个体的自我专业成长过程,描述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探究个体化思想和行为,逐渐在教学情境中迅速激发自身灵活性,达到教学的自在状态。

四、结语

“有文化”到“能文化”是一个经过量变积累转化为质变的过程,教师需要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知晓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教师作为“文化”的中间站,发挥的作用绝不仅是传递知识,而是要强化“文化人”的形象,用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染学生,要努力實现人性在教育中的体现,努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小飞.中学政治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2]周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武宏伟.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师轩版[M].扬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37.

猜你喜欢
文化修养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音乐是文化修养中不可缺少的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