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李登殿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产生一种需求,势必会有相应的满足欲望的方法产生。结合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分析,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需要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只有更好地提出问题,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内容,而及时发现数学问题并对数学问题具有较强的捕捉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发现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意识,因此,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不等式”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为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可以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比如:证明不等式a2+b2≥2ab。学生可以通过作差法对其进行证明,但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不等式进行深入学习,鼓励学生将几何图形与代数式中的结构特征进行有效融合,然后大胆猜想,如下图所示,利用大正方形的面积与四个直角边为a、b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中间小正方形面积直角的关系证明不等式成立。通过这种几何图形和不等式的紧密联系,可以确保学生在看到这类问题时能进行深度理解与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对学习产生热爱。结合数学教学来讲,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尤其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更具难度,所以,教师应以趣味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内涵产生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数学经验,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感悟学习方法,体会学习价值,以此提高数学素养。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通过类比联想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引申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采取类比联想的方式,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也可以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方式进行创新。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进行串联,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解题思路或对于命题本身,类比猜想都是对数学命题进行引申和推广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类比联想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设计教学计划,利用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此确保学生能够从多角度通过不同维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认知,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思考能力、拓展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