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蒋祖馨钢琴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2020-12-01 20:14文/
钢琴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山花庙会

文/ 何 璇

引 言

蒋祖馨(1931—1996)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钢琴作品前后跨越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从音乐素材、音乐语汇、旋法等方面看,这些作品各不相同,性格鲜明。然而纵观蒋先生音乐中的内在表达,却能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凝聚点,即作者深沉而执着的生命意识。这些作品是作曲家从不同层面与纬度对生命、命运思考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具有了活动意识的人类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与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生命意义、命运流变的关切与探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直回响着对生命的思考、体悟和应对策略的声音。

有关生命的思考,《易经·豫》中就有“六五,贞疾,恒不死”的卦爻,反映出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对永恒不死的渴望。《老子》中这样看待人的生老病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也曾叹喟:“未知生,焉知死。”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热爱。而面对生命终将逝去,世事变幻人生无常,先哲们大体有两种态度:要么超然面对、及时行乐;要么昂然不屈、积极进取。

庄子的《养生主》说:“适来,时也;适去,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列子的《天瑞》说:“死者,人之终也。处长得终,当何忧哉!”这些是顺势而为、看淡生死的生命主张。同时,向死而生,与命运抗争的生命策略亦比比皆是。如《易经》卦辞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天地的运行转动,人要效法它勇往直前的精神,生机勃勃,灵明活泼。《论语·里仁》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人生理想。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概括了儒家思想的经典话语,影响了千年的中国文人志士。

蒋祖馨成长于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母亲喜欢听、唱京戏,父亲也是京戏的票友,喜唱老旦。蒋祖馨自幼学习京胡和小提琴,且京戏是他一生迷恋的音乐形式。在他十四五岁时,出于对音乐的喜爱而放弃了学文学的志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蒋祖馨思想的沃土,而中国传统的宇宙观、生命意识也流淌在他的音乐血液中。

蒋祖馨五部钢琴作品所反映的不同层面的生命意识

蒋祖馨一生共创作了五部钢琴作品,即钢琴组曲《庙会》(1955)、《山花集》(1983)、钢琴套曲《园中一日》(1985)、《第一钢琴奏鸣曲》(1986)和钢琴套曲《箴言》(1987)。蒋祖馨把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关爱与思索融入到了每一部作品中。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五部钢琴作品。

1.仰俯往还、近取诸身的诗意关照

早在《易经·系辞》就有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仰俯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诗人对宇宙的关照法。

蒋祖馨的《庙会》和《园中一日》正是对身边典型生命形式中蕴含的质朴、美好的歌颂与关照。《庙会》是1955年作曲家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时创作的作品,由《艺人小调》《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社戏》五首小品组成。1957年,这部作品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赶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形式,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老百姓在这里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场面的表现,是普通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市井生活的浓缩。

蒋祖馨娴熟地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语汇,生动地描绘了庙会活动中充满活力与欢乐的场景。其中,《笙舞》是对少数民族旋律的挖掘;《老人的故事》酷似命运主题的动机设计,对语义化音型的使用,以及对轰鸣的钟声的模仿;《社戏》那一板一眼、铿锵有力的节奏音型……无一不展现了作曲家简练却浑然大气的手法,把中国传统庙会那热闹欢腾场面表现得纯正美好,体现出生命中必有的朝气和春意。至今,这部钢琴套曲仍然活跃在音乐会的舞台上。

儿童钢琴套曲《园中一日》源于蒋祖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陪儿子生活、玩耍的生命体验。由四组小曲组成,共20首,标题分别为《爸爸,让我出去玩玩》《园中漫步》《严重的事件》《对话》《跳舞》《快乐的游戏》《遐想》《蝈蝈的歌》《赏花》《跳猴皮筋》《看杂技》《滑稽的舞蹈》《梦》《六个小伙伴》《欢乐之舞》《童话》《我们的队伍来啦》《莫可奈何的事情》《舞曲》《再会》。这些小曲,有的直接模仿说话的语气,如《爸爸,让我出去玩玩》,把孩子从恳求到爸爸答应后一溜烟儿跑走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有的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欢乐之舞》一听就是孩子在跳一支新疆舞。整套曲目有张有弛,性格活泼灵动,结构短小紧凑,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和手小的特点,音域相对比较集中。固定音型的使用与音区位置的变换搭配,使音乐简单而不呆板。套曲全面而细腻地捕捉了童年情景,塑造出率真快乐的音乐形象,其中不少小曲都非常适合小朋友学习和演奏。

《庙会》和《园中一日》是作曲家对身边的生活、民俗场景化诸笔端的艺术再现,体现出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也是作曲家对生活直白、客观、忠实、灵动的模拟。如果作者自身生命活力不足或是缺乏内在生命的体验,是不可能成功塑造这些形象的。正是因为作曲家对生命抱有极大的热情,对鲜活的民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对孩子付诸陪伴、充满关爱,才能使作品朴素真实,富有生命、生活的质感。

2.外取天然风景、内表人格心灵的借物咏怀

《山花集》初创于20世纪60年代,成稿已是80年代,由《冬日》《萌动》《苍松》《山花》四首曲子组成。如果说《庙会》与《园中一日》重在对生活场景的描摹、再现,《山花集》则是通过对祖国山河美景、自然风光的讴歌,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冬日》《萌动》《苍松》《山花》分别模拟了琵琶、竹笛(或笙)、古琴、古筝的音色和演奏风格,塑造了或清新淡雅、或古朴悠远、或明媚绚烂的风格与意境。然而整部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民族乐器的织体与音调的模拟上,而是凝聚了生命情绪的抒发,突出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以及对生命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音响为我们展开的画卷中,充满了寓意多样且深刻的色彩意象。

开篇为《冬日》,乐曲以散板的节奏开始,模仿琵琶的“轮指”奏法,营造出宁静清远的氛围,随后在高音区以粗犷、强有力的华彩乐段打破这种宁静。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模进上行,恰似一轮“跳”出海平面的太阳。十六分音符转变为八分音符的紧拉慢唱、调式从D商到C宫再到降E(雅乐)、铿锵有力的节奏,鲜明地刻画了冬日里照耀苍白大地的那一轮暖阳。这段音乐是金黄色的。

《萌动》的特点在于“动”。音响模仿笛、笙快速轻巧的演奏,上方声部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明亮欢快,对应下声部均匀的三连音进行,从容甜美,整体蓄势待发、蠢蠢欲动。调性上经过了降E大调—b小调—升c小调—降A大调—降B大调—升f小调—e小调—d小调等诸多相邻音级的调性转换,而非主属关系或同名调性的大跳转换,契合春日里“小荷才露尖尖角”,万物复苏时的悄然与灵动。这段音乐是绿色的。

《苍松》是以变奏原则写成的多部曲式。乐曲一开始在低音区模拟古琴低沉深厚的“散音”音响效果。表现出幽静、古朴苍凉的意境。随着旋律在高音区的的进行及切分节奏的出现,速度渐快、力度加强、不同音区的快速奏鸣……作曲家以精湛的技艺把古琴吟揉、泛音、双音等音效完美地幻化于黑白琴键之上。这一乐曲给人浓浓的黛青色的审美感受。

《山花烂漫》,作曲家以十六分音符的“碎音”,塑造出花海的背景,迂回环绕的旋律轻盈、连贯。柔板乐段模拟古筝的音效。华彩乐段,以三十二分音符的密集音浪描绘了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的绚丽美景。这段音乐是红色、紫色的,色彩鲜艳明亮。

人们通常用“通感”来解释听到音乐头脑中对有关“色彩”的想象。色彩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在令人产生视觉美感的同时,亦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山花集》中金黄、红色、绿色这些暖色,不仅仅是太阳、小草、鲜花的颜色,也折射出作曲家对宇宙、生命的思索。歌德在《色彩学》中将色彩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黄、红等暖色称为积极的色彩,他认为这类色彩能表现出“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我想,这也正是蒋祖馨通过《山花集》想表达的他对命运的态度,即傲然挺拔、不惧风雨。

在创作《山花集》的二十多年中,蒋祖馨在事业上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生活上贫困拮据。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洋溢的却是对生命热情的讴歌和以阳光、绿色、欣喜为代表的勃勃生机。这种积极进取、不畏挫折的生命策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反对苟且偷生、主张奋发进取的生命价值观的体现。《山花集》是蒋祖馨的人格写照。

3.不依赖物质形象、最高灵境的启示

《箴言》和《第一钢琴奏鸣曲》两部作品是蒋祖馨在探索新的音组织形式道路上的实践。《箴言》是无调性作品,每首小曲的标题分别为:《宣告》《反思》《闪光》《夜读》《心潮》《信念》《升华》。从标题可看出与《庙会》《圆中一日》《山花集》不同,该作品已摆脱了以物言志、具象描摹的形式,而是人的情绪一瞬间起伏变化或泠光乍现的捕捉。

作曲家打破了传统作曲技法和中国民族民间语汇的表达。以“六音音阵”的音程关系(七度、三全音、纯四)进行移位,注重音程间的不同倾向性,不同音程的关系变化使调性色彩灵动多变。旋律进行方向多样,有些篇幅取消小节线,节拍、节奏不拘一格,很好地借鉴了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作品整体类似印象派的绘画,不着力于真实具体的实景,而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这是生命“箴言”的音响图谱。

蒋祖馨曾认为《第一钢琴奏鸣曲》是他“截至目前,最喜爱的作品”。钢琴演奏家、教育家赵晓生在他的《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评价这部作品“这是我所见到的非常少有的内省作品,带有超验精神,是作曲家内心深处之蓄既久的浪漫精神的爆发”①。这首无调性的作品格调高雅,时而凝思、时而激扬,有时青烟淡彩,有时绚丽夺目。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旋律形态复杂,富有含复调性思维,既能听到内心的呐喊,又有与命运抗争的节奏。第二乐章由主题与六个变奏组成,形散而神聚,蕴含戏剧性的变化与冲突,暗合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第三乐章是幻想曲风格,从开端的自由流变,到中段的明伏暗潜,再到后续的动荡雀跃、凝神冥想,抒发了作者感喟命运、执着留恋的情怀,这是他的生命价值、宇宙观的倾诉。

结 语

综上所述,蒋祖馨的五部钢琴作品,构成了他的生命意识的三个层面,即:对现实生活的真切关注;托物言志,传达活跃昂扬的人生理想;超然物外的精神辉煌与升华。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历来有赋、比、兴的美学原则。朱熹对此曾这样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方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果说蒋祖馨的《庙会》与《园中一日》类似其中的“赋”,《山花集》则是“比”和“兴”,而《箴言》《第一钢琴奏鸣曲》则是入乎其内,超乎其外的纯粹生命神采与气韵的呈现。三个层面体现出作曲家热爱生命、直面挫折的精神,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思考。

康定斯基曾经指出:“凡是由内在需要产生并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②正是基于对生命的强烈关爱和体悟,专注投入,才使得蒋祖馨的作品具有久远而感人的生命力。而他“自强不息”“甘为铺路石”的不屈精神也融入了他的音响世界,给我们以美好、深刻的启示和鼓舞。

注 释:

①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03页。

②〔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吕澎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70页。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山花庙会
山花子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庙会经济
圣洁的山花
山花精灵的星星花
山花烂漫时——印象胡迈儿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