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

2020-12-01 19:50
伦理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道德机制

曲 蓉

社会主义道德既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伦理思想体系,也是一套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多层次、多领域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是一个通过道德内外诸要素之间的关联作用实际运行并发挥功能的动态开放系统。“道德作为系统基于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以及同外部诸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而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状况”[1](P83)即道德运行机制。道德运行机制是道德的“思想体系和规范体系的支撑系统”[2](P7),是道德得以实施开展的个体道德统合机制和社会道德调控机制。在现代社会,社会管理部门依据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道德的运行规律建立起体系完善的道德运行机制,这是国家加强道德治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兼顾顶层设计与创新发展,重点推进“以德治国”方略、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战略部署,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等建设活动,发挥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多种载体在道德建设中的合力,加强党的统一领导,落实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德治建设与法治建设的紧密结合。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然而,道德运行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道德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载体作用有待完善,社会道德失范、个体道德观念模糊甚至混乱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那么,当前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是否切实有效?如何进行科学评价?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基本理解

道德运行机制是道德作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性,是由道德内外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和工作原理。道德运行机制是道德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日常生活实践中得以真正落实、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性条件。而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则是检验社会(个体)道德系统的运转状况和实际效果为何的重要指标。对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研究首先需要厘清两个问题:道德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和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道德运行机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从构成要素来看,道德运行机制可分为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道德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有机结构、系统作用以及运行机理构成了道德运行的内部机制,具体包括道德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其中,目标机制是道德目标的分解和整合机制。社会道德的总目标分解和具体化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子目标体系,并随着这些子目标的逐步实现而得到最终实现。动力机制是道德需要的引导和调控机制。道德的根本动力在于调动社会成员的内在道德需要,使个体高度的道德自觉与社会总体价值导向相协调。激励机制既包括个体道德动机的激发机制,也包括社会道德的奖惩机制,以形成持续有效的道德激励。评价机制是通过不断健全道德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道德的评价功能来实现的。道德运行的内部机制是道德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

道德运行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和保障。道德与外部环境(即其他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互动作用构成了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道德外的其他系统是复杂多样的,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异常复杂。就系统属性而言,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既研究道德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互动作用的过程,也研究道德与文化、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等渗透性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互动作用的过程。就工作原理和运行模式而言,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主要包括生成机制、运行机制、协同机制、反馈机制。生成机制是道德与其他系统的自生和互成之间的关系。运行机制是道德运行与其他系统运行的自主和互动之间的关系。协同机制是道德与其他系统在功能实现上自为和互补之间的关系[2](P8)。反馈机制是道德与其他系统在评估反馈方面的自评和互动之间的关系。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是道德系统得以发挥功能作用的保障性条件。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道德运行机制可分为社会道德运行机制和个体道德运行机制。“道德的基本运行目标是完善的社会道德和完善的个体道德的有机统一。”[1](P87)完善的社会道德要求社会道德的功能达到最优化,社会道德关系和谐有序,社会总体道德风尚健康向上;完善的个体道德要求个体的道德认知、选择、评价、修养等能力的完善,个体的道德品质达到较高的境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自我得以确立。相应地,社会道德运行机制主要考察社会道德的结构及其形态,社会道德内外诸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以及诸要素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因果关系,社会道德的系统整合。个体道德运行机制主要考察个体道德品质的结构及其形态,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以及诸要素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因果关系,道德自我的形成和确立[3](P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道德运行机制是个体道德运行机制得以确立的前提;个体道德运行机制是社会道德运行机制得以内化的主体性条件。当然,本文侧重于考察社会道德运行机制。

从静态和动态角度看,道德运行机制是动态运行中的道德结构形态,而道德结构形态是静态意义上的道德运行机制。道德结构形态是道德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较为稳定的联结方式和整合方式,包括社会道德的关系结构、现象结构、水准结构,个体道德的心理结构、行为结构、境界结构以及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结构模式[1](P61-68)。当然道德系统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静态结构只是就相对意义而言的,对道德运行机制进行静态分析仅在理论研究上有意义。只有处于动态运行中的道德,其内部诸要素以及内部与外部诸要素之间才能形成有机联系。因此,道德运行机制研究既要对道德结构要素及其模式进行静态分析,更要对始终处于运行状态的道德系统内外的因果联系、道德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其规律性加以动态研究。

“道德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之一。”[4](P4)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具体包括宣传教育机制、活动机制、载体机制、制度机制、组织领导机制等内容。宣传教育机制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及其运行方式、有机关联和协同作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络空间的内部规范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成为当前完善宣传教育机制的紧迫任务之一。活动机制是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文明城市(村镇)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各类道德建设活动的运行方式、组织方式及协同作用。道德载体是道德建设活动依托的各类平台。随着道德载体的不断创新,各类载体或平台的运行方式及协同作用成为载体机制的重要内容。制度机制涉及道德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协同作用。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组织领导机制要求不断落实党的组织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有效性即事物具有或维持其功能的能力或活动的完成情况及达到预期目的的程度。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是指道德依其运行机制的功能发挥及其实际效果,道德的系统作用及其运行状况,道德运行基本目标的实现及其程度。其中最为根本的是道德运行基本目标的达成情况。就此而言,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首先,时代性和阶级性。道德运行基本目标是一个时代道德系统的总体目标,也是该时代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反映了该时代社会利益关系的根本要求。基本目标达成并非一种超历史、超阶级的空想或幻想,而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其次,过程性。基本目标达成不是试图达到一种社会秩序和个体人格的完美状态,而是一个通过持续的自我调适而不断进步的过程。最后,辩证性。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要求道德系统保持稳定而有序的状态,否则道德就无法正常运行;但同时,失序或无序是一种“序变”,是“建构新序并促其有序化的开端”[5](P55)。特别是在转型时期,对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失序或无序应辩证分析,关键要看代表新的经济关系的道德运行机制是否由以确立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评价的若干维度

对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仅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综上分析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对道德运行机制的道德认同、道德运行机制的系统作用、道德运行基本目标的达成情况。

1.对道德运行机制的道德认同

道德依其运行机制的功能发挥及其实际效果突出体现为社会成员对道德运行机制的道德认同。道德认同是“联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6](P20)。道德认同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道德社会化、道德内化,也不直接表现为道德实践,而是指在现代社会行动场景的多元化和道德权威的多样性的道德空间中社会成员对道德框架的选择,以此确定个体在社会道德空间中的方向感及其对某个道德共同体的归属。道德认同与善密不可分:一个人能够决定什么是好的、有价值的、值得赞赏的,对于他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保持个体人格完整性、确定道德空间中的方向感具有重要价值。道德认同也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7](P39),存在着较低层次的意义接受到较高层次的内心敬畏到最高层次的形成道德自我的程度差别,适于作分析评价。因此,社会成员对道德运行机制的道德认同是检验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首要指标。

对道德运行机制的道德认同既应考察对社会成员而言该机制在形塑道德价值、发展道德人格方面所具有的意义,也应考察反思性意义上社会成员对该机制的分析评价,还应考察社会成员对道德共同体的归属感。首先,对道德运行机制的意义接受。意义接受即道德运行机制或具体道德建设活动对社会成员而言所具有的价值或重要性程度,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实际控制力和影响力。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道德运行机制与其他系统运行机制之间的差额即可作为评价道德认同的依据;第二,道德运行机制的总体评价应与各类道德建设活动的具体评价相结合。

其次,对道德运行机制的反思性评价。道德认同须在反思性背景下加以确立,道德认同或“自我的反思性投射发生于经过抽象系统的过滤的多元选择的场景中”[8](P5)。社会成员一味接受现实社会的道德运行机制是不够的,还应对其优缺点加以理性分析评价。对道德运行机制的反思性评价既可以考察道德运行机制和道德建设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可以考察突出道德运行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从哪些方面下大功夫。对以上两方面考察时应注意反思性评价是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应为进一步完善道德运行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最后,对道德共同体的归属感。对道德共同体的归属感与道德自我的确立密切相关,是道德认同的最高层次。道德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精神和伦理道德为价值支撑”[9](P87)的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是社会成员的集体的道德身份,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自我的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对道德共同体的归属感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对道德共同体及其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共识;对各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活动的参与情况。对道德共同体归属感是道德发挥社会功用以及道德运行基本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

2.道德运行机制的系统作用

道德是一个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同时它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整体功能的实现取决于道德内各子系统以及道德与其他相关的外部系统之间的有机关联和系统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内部诸要素以及内部与外部诸要素之间的系统作用是评价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道德运行机制的系统作用可从三方面加以考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诸要素与道德系统之间的支持作用;内外诸要素之间的联动作用。首先,道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并形成合力是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道德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如果诸要素之间实现正向协同作用,就会形成系统合力,获得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的整体性功能;反之就会造成系统内耗。其次,内部诸要素与道德系统之间的支持作用属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作用关系。诸要素是否符合道德系统的总体价值导向,反过来,道德系统能否发挥对诸要素的引领和统率作用是评价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关键。最后,道德与道德外部诸要素之间的联动作用是道德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体现。道德外系统中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0](P5)道德为法律提供正当性依据和伦理支持,法律则“为社会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构架”[11]。道德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助法律制度的载体来运行;但与此同时,道德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赖于非制度性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内心对道德的敬畏,因此,道德内外诸要素的联动作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道德法律化、道德制度化。

3.道德运行机制的目标达成情况

道德运行机制在实现社会道德完善和个体道德完善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是评价其有效性的最终指标。即通过社会道德状况和个体道德状况相较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之间的差额来评价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目标达成情况可以考察两个方面: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社会成员在内化和外化社会主义道德特别是集体主义原则方面的基本状况。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可分为个体道德水平和整体道德水平。前者侧重于反映个体道德运行机制的目标达成情况;后者侧重于反映社会道德运行机制的目标达成情况。当然,这两个方面都只是笼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证明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这要求进一步考察社会成员的集体主义道德状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的实践原则”[12](P43)。集体主义原则要求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与此同时,“尽力完善我们的集体”[13](P11),使集体利益真正成为个人正当利益的集中代表。社会成员在内化和外化集体主义原则时的不同表现可以作为评价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及程度的核心指标。

三、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我国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总体上行之有效,是个体加强道德修养、激发道德自觉、提高道德践行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引导全社会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风气的支撑力量。以下将结合现有材料进行简要评价。

1.普遍性道德认同得以确立

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普遍性道德认同得以确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01〕)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赖以确立和完善的重要依据,该文件对社会成员而言所具有的价值和重要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接受度。实践证明,《纲要》〔2001〕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0]。李翔对《纲要》〔2001〕颁布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加以评析,认为: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异彩纷呈,文明道德之花竞相开放;另方面,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正在形成[14](P24)。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必将成为新时代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

(2)各类道德建设活动深受公众认可。“道德在社会中的运行方式多种多样。”[15](P8)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主要通过中央和地方开展的不同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加以推动的。对各类道德建设活动的态度倾向更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对道德运行机制的真实感受。我们选取3 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道德建设活动进行分析。首先,共产党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应“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0 年伊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在党中央的号令下,各行业各领域党员率先垂范,带领广大群众筑就起一道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16]。其次,道德楷模评选表彰活动选树出一批代表着当代道德精神的道德榜样。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自2007 年开始已成功举办过七届,共评选出336 名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由“群众推荐、群众投票”,同时也“感染群众,激励群众,教育群众”[17](P21)。最后,地方精神反映了“特定区域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认可的价值向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 多个省、直辖市,近100 个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纷纷推出自己的地方精神名片[18](P61)。2017 全国道德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公众对政府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学雷锋活动、典型人物的宣传(感动中国、中国好人、道德楷模等)、志愿服务的倡导和推广、反腐倡廉的举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推进等的评价中,正面评价均在七成以上[19](P78)。这也充分说明各类道德建设活动得到了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可。

(3)道德价值共识成为道德共同体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出“多”与“一”并存的特点[20](P35)。“多”即多样性文化;“一”体现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共识。“价值共识是当代道德共同体存在的条件”[9](P88),也是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社会成员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形成了价值共识是检验道德共同体的凝聚力的重要指标。樊浩教授撰文指出,中国社会伦理型文化的性征没有根本改变。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发生根本变革,但是伦理道德作为我国文化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核,“仍然是文化影响力、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最具稳定性重要性因子,是当代中国人文化意识与文化品质的最重要的取向和构造”[20](P39)。同时,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特征,文化认同必然会影响道德的内外机制的运行效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21](P99)近年来多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一系列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在普通民众中间产生了强烈共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和凝聚力[21](P103)。

2.道德系统的协同性、支持性、联动性增强

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关联和系统作用持续优化,系统的协同性、支持性、联动性进一步增强。

(1)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趋于完善。构建起切实有效的道德运行机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党和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使其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纲要》〔2001〕明确要求,“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纲要》从新的历史高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统一”“坚持道德教育与制度保障相统一”“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22](P3),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实现道德教育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从上述两个重要文件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要求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对道德运行机制的整体设计思路更清晰、结构更合理。

(2)活动机制、载体机制形成合力。活动机制和载体机制是道德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道德活动是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陈延斌、田旭明对近年来地方道德建设经验加以总结,认为各地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建设活动,形成了多张“道德名片”,如杭州等地“最美现象”,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好人文化”建设,昆山、巩义等地的“核心价值观区域化探索”,山东、河北等地的“道德建设名片”,等等。这些活动均是基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百姓中生根开花、实现大众认同的实践探索[21](P100-101)。道德载体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逐步构建和完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道德载体,创新发展包括道德讲堂、道德银行、志愿服务以及传承优良家风家训等载体形式。道德活动和道德载体在目标导向上根本一致,故能形成合力。

(3)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双向趋同。“德治与法治关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23](P38)但对二者究竟是何种关系,学界仍存在激烈的争论。《纲要》明确规定:“要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10]曹刚教授深入分析认为,公民道德可分为公共道德、社会角色道德和公民美德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是导之以德、齐之于礼和绳之以法等三类载体和三种运行机制[24](P11)。从实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注重加强道德激励机制和道德保障机制,不断优化道德评价反馈机制;同时,也持续推动制度正当化,使道德在法律等其他社会制度中运行。

3.道德运行目标基本达成

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在推进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完善的目标实现上发挥着积极作用,道德运行目标基本达成。

(1)社会道德水平极大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倪素香教授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道德成就时指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已成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和市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此外,中国好人、志愿者的不断涌现也是公众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体现[25]。实证调查同样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龙书芹比较2013 年、2017 年两轮江苏道德状况调查和全国道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在全国范围内,社会大众对诸伦理道德问题及其严重性的认知和评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改善;相较于全国而言,江苏省的改善程度更高[26](P72-73)。朱金瑞、王莹对郑州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发现,人们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具有一定信心,80%以上的人认为社会道德状况在一般以上;而且,人们对自己、家人、同事、朋友的道德水平评价更是明显高于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27](P151)。

(2)社会成员具备一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时代多元道德和价值观并存且激烈争夺其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但与此同时,调查显示超过3∕5 的社会成员对积极道德观较为认同,其中一半左右的人认可并接受“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道德观,仅有6.2%的人认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包括极端利己主义和开明利己主义)道德观[28](P129)。当然,这组数据主要反映社会大众对不同道德观的态度倾向,不能完全代表社会成员的道德状况。王珏在江苏省的调查发现,在处理组织(集体)与个人关系时,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应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还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认为应完全遵从组织(集体)利益,仅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为主[29](P136)。数据表明,大多数社会成员赞成集体主义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且其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才是集体主义的真正含义。

4.有效性不足的表现及其认识

不可否认,当前道德运行机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少数人对道德运行机制缺乏认同,认为各类道德建设活动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没什么用甚至有一定副作用。一部分人对道德运行机制的认同趋于表面化,他们遵守规则并非出于对道德的敬畏而是迫于对惩罚畏惧或利益权衡的现实考量。还有部分人道德自我开始觉醒,但这种觉醒不是在认同多少普遍规则意义上的幡然醒悟,而是对这样一些规则的打破甚至反叛,缺乏对道德共同体的归属感;当然,人们直面道德问题,也将真正迎来道德的觉醒和责任[30](P34)。当前道德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大多属于操作落实层面上的问题,诸如如何进一步发挥各类道德主体在道德建设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何深化社会成员对道德共同体的归属感,如何强化党员干部、道德模范、公众人物等群体对社会道德风尚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何加强对不同社会领域的道德治理,如何协同道德与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之间的系统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属于道德运行机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并非本质性问题,但仍需不断创新形式多样的道德建设活动,进一步完善道德运行机制。

对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及其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从多角度、多维度综合研究道德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以及有效性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机制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基本原理,也提供了一种评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效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从实践上看,对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评价使道德运行机制具备自评价、自反馈、自纠错、自调控能力,并与外部评价、反馈、纠错和调控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推进该机制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完善。此外,有效性评价还可进一步细化为评价指标体系,对道德运行机制有效性进行量化测评。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道德机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基于知识的智能指挥决策运行机制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北欧大众体育治理透视:制度环境、核心理念与运行机制——兼论对我国群众体育治理改革的启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