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例”助学法律

2020-12-01 13:56张菊香
人民与权力 2020年8期

张菊香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贯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因其涵盖了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等众多专项法律,内容广、条文多、专业性强,对于群众来说,学习理解并非简单易事。如果只满足于读文字、背条文,很可能囫囵吞枣,消化不良,难以起到增加法律“营养”,补充法律“钙质”的功效。

基层学习普及民法典过程中,应把“法例”亦即“法治案例”教育作为重要抓手。“法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防范违法行为和解决法律纠纷的方法。

以“法例”助学法律,就是在法治宣讲人员指导下,根据宣传教育内容与目的,采用案例组织群众学习、研究、消化、理解。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激发群众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深入思考法治精神;易于引导群众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达到增强法治素养的预期效果。

以“法例”助学法律,既要在抓紧、抓早上下功夫,不等待、不观望,立即付诸实践;也要在抓长、抓常上用力气,作为“十四五”普法教育的长期化、常态化重要任务,精心规划与计划,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以“法例”助学法律,可以通过走进法院听审判、邀请律师进车间、案例在线展播、印制“法例”单页、张贴“法例”宣传画、模拟民事审判庭、组织“法例”讨论、“法例”知识竞赛以及邀请参与过法律纠纷处理的当事人谈体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学习理解的直观性、便捷性,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规范法治行为、营造法治环境,构筑起坚固的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