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以淄博市为例

2020-12-01 10:17
现代交际 2020年22期
关键词:市域共同体主体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山东 淄博 255000)

市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单元,主要是指设区的城市,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市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市域社会治理的效果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淄博市按照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抓好社会治理攻坚行动,强化落实导向,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强化问题导向,聚焦市域社会治理难点痛点堵点,强短板、补弱项;强化目标导向,推动治理体制、工作布局、治理方法现代化。

一、治理的核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从管理格局、管理体制到治理体制,再到治理体系的逻辑转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社会管理”这个概念。社会管理成为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的高频词,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管理格局包括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同时将“社会管理格局”改为“社会管理体制”,突出了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使社会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治理理念渗透其中。从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是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管理到治理,是我们党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治理格局的内容,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增加了共治,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原来的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同时把“社会治理体制”变更为“社会治理体系”,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样的改变使社会治理体系从内涵到外延都更加完善、科学和丰富。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就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1.党委领导是根本保证

在社会治理的主体中,党委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因此,社会治理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为引导,推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着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等作用,要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加强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要选拔信念坚定、有担当实干、办事公道、创新探索的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教育培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提高带头人在改革创新、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履职尽责能力。再次,构建基层社区“大党委”制度。把区域内的党组织联合起来,在社会成立“大党委”,驻社区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全部纳入社区大党委,推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逐步构建新型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2.政府负责是重要保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职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对于事务性的管理服务项目,加大向社会放权的力度,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建设效能型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3.民主协商是重要机制

民主协商是对共同问题进行广泛商量的过程,社会治理中的民主协商包括多种形式,如政党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等,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全过程民主。通过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协商机制,能够让各种主体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使其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从而凝聚起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形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

4.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主要途径

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和重要依托,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和自治性,可以提供社会服务,提高居民自治的能力,帮助公民表达诉求和维护权利。公众参与就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化解矛盾纠纷、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5.现代信息技术是重要手段

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全环节、全领域,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度,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更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从而促进社会治理过程更为科学、智慧和优化。

二、治理的目标: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社会治理经验、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规律提出的新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对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真正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各主体在协商民主的基础上形成合作治理的共同体。

关于共同体的含义有很多种,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一种社会有机体,这种有机体是基于情感、习惯、血缘、地缘关系等自然意志而形成。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共同体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和组织。我国社会学学者吴文藻先生直接把“共同体”解释为“自然社会”,自然社会是以感情、血缘等为纽带而形成的。虽然不同学者对共同体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共同体的内涵与实质是相同的,共同体是一种关系的结合,具有一致的意向和共同的行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个主体平等参与社会事务,主体之间通过协商协调、良性互动达成共识,实现共同价值、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有机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充分参与。

第一,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每个主体都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如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社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政府提供服务的优势是集中资源办大事,但是政府的服务也有局限性,不善于提供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多层次的微观服务,而社会组织恰恰有这个优势。其次,社会组织是公民表达诉求、维护权利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利益格局呈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特征,如果利益冲突的不同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社会组织,那么双方通过组织进行沟通协调,能推动利益协商运行在理性层面,从而提高利益诉求和利益权利实现的概率。再次,社会组织可以提高居民自治的能力。社会治理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需要组织做载体,这个组织不仅仅包括村委会、居委会这样的自治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一个社区一个,代表社区所有居民的利益,那么其他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依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实现邻里守望的黏合剂,是使社区成为大家共同家园的一个载体。因此,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事务,可以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民生领域,还有法律援助、教育培训、社区建设等社会服务领域,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推进政社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共建共治共享拓展广阔的空间。

第二,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升效能。在社会治理中,每个治理主体都要充分履行责任,积极参与治理活动,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协商互动,在不同意见中求同,在不同利益诉求中权衡,从而找到社会意愿和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形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关键是要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职责及其相互关系。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并不意味着各个治理主体地位相等、作用相同、功能一致。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社会治理事务日趋复杂多样,在这些公共事务中既有涉及社会治理关键的方向性问题,也有很多具体的事务性问题。在涉及社会治理的方向性问题上,党委发挥的是领导核心作用,要把好方向、掌好舵,政府在制度建设、公共政策、社会治安、生态治理等公共事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而在社会治理中具体的事务性问题上,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主体的智慧,通过多个主体的参与、协商、合作、互动,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解决治理难题、化解社会矛盾。

第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共享有三个方面: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是社会成员的普遍共享,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专享。共享的对象是社会治理的成果,社会治理的成果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协调各主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要求是均衡共享,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三、治理的重点: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机制

1.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

网格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是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底座”。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位,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完善要突出管理布局的优化,建立统一的网格编码,提高网格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确网格长和网格员的管理工作职责,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网格员队伍,健全网格员管理考核办法。要完善市、区县、镇(街道)、社区(村)、网格五级联动机制,创新工作事项的准入机制,建立网格事务清单制度,提升网格管理效能。

2.创新信息化智慧治理机制

要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智慧治理”新模式。推动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化系统,加快推进“雪亮工程”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建立社会治理公共信息发布系统,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提高信息的知晓度和覆盖面。加快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建设智慧平安小区管理平台实现人员信息的智能管理、车辆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房屋信息的科学管理,同时积极推进智慧井盖、智能消防栓等智能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3.完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民内部矛盾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矛盾。和谐的社会并不是一个社会没有矛盾,而是矛盾能够得到化解和解决。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机制,让人民群众的诉求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可以得到表达,利益可以得到协调,权益可以得到保障,这样可以促进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上下联动的、多元衔接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是指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上下联动;多元衔接是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的风险评估,把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遏制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培训心理知识,调节社会心态,构筑社会心理防线,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结语

市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维度,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对于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调处,社会风险防范化解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积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机制,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

猜你喜欢
市域共同体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碳审计主体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何谓“主体间性”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