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 201209)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要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办学和社会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向上向好,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仍是一项重要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离不开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特别重要。
从根本上说,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各种知识的汇聚地,也是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积极参与意识形态斗争,承担起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担负起防止西方价值观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任,还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的具体落实形式。因此,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来深刻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工作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所有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涉及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部分,能否教好思政课将直接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2]。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独特地位,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中,思想道德素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时代中国高校实现办学和育人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旨在确保高校实现办学和育人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直接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确保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确保高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人,确保高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高校办学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高校实现办学和育人目标的重要依托。
开设思政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思政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就必须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好高校思政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至关重要。办好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很多方面努力,有很多环节需要把握。办好高校思政课,必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建设,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坚实平台。所有这些工作最终的效果,都要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来检验。确切地说,这些工作旨在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增强高效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思政课教学既是落实工作的步骤,也是检验工作的手段,是整个工作的重要环节。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世界变革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教学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转型加速,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转型加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由此导致的“阵痛性”的社会失范在所难免,分配不公、权力滥用、道德滑坡等现象时有发生。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手段,必须能够有效地回应这些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解释,而不能仅仅是空泛灌输主流意识形态。换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把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作为探讨的对象,并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二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从未停止,意识形态斗争依然激烈。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已经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西方社会,特别是某些大国,依然不断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输出其价值观。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容易给他们造成思想的混乱。这给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加了困难。三是社会信息化导致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深刻变化。社会信息化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潮流。社会信息化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各种信息制造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由此带来的信息爆炸,既使人们获得了巨大的信息沟通便利,也使人们遭遇前所未有的信息困扰。网络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和放大效应,常常遮蔽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客观认知和深入思考。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这无疑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棘手问题。
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总体上还是显露出简单化的倾向,不能够完全适应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教学模式简单化的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政治性,忽视学理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必须强调政治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但是如果因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容易弱化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使思政课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要使思政课教学有吸引力,必须使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起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清晰的逻辑论证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二是重视理论性,轻视实践性。“无论是进行理论教育还是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要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大学生身边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3]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有实践性,也就是说必须有鲜明性的实践导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以理论课为主导,且理论课常常过于空泛,缺乏现实针对性。此外,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实践课的安排,但实践课往往流于形式。三是凸显灌输性,弱化启发性。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都打上了时代的复杂烙印,他们对人和社会的认知同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状况,增强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吸引学生听课,在启发的过程中实现意识形态的灌输塑造。但实际上,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灌输性,弱化了启发性。信息终端的普及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如若思政课不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他们就会成为课堂上的“低头族”。
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教学管理形式化带来的束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社会主义大学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从理论上讲,高校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被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但实际上,高校思政课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并突出地表现在教学管理不到位,显露出形式化的倾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定位模糊。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定位其实是很明确的,即实现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政课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管理松散和认识误区,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定位常常停留在完成教学课时上,讲述完课程内容,而不顾教学的实际效果。二是教学评价片面。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的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狭隘,量化标准常常不科学,具有片面性。例如,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在很多学校完全依据学生的网上评课。这种评价方式使思政课教学陷入了引导和迎合学生的矛盾。一方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因此要针对学生的不当言行提出批评;另一方面,网评作为教学评价依据,使部分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甚至转而去迎合学生、放任学生。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极大困扰。三是教学激励乏效。要想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搞好思政课教学,必须有良好的激励制度。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激励制度还很不完善,教学激励难以发挥作用。囿于不能对教学效果做出有效区分,教学上的突出表现不能得到恰当的奖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即便有突出表现,也难以转化为职称评聘上的优势。尽管国家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称评聘有特殊政策,但仍有许多学校并未积极落实。
教学水平提升首先要从思想认识抓起,这是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基础。无论是教学模式简单化,还是教学管理形式化,在根源上都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因素。思想认识的高度和深度,直接影响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教学管理的改善。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要深刻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使命和重大意义。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彻底改变教学模式简单化的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要有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是指教学创新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性说服和感性触动相交融,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处在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的人生阶段,迫切需要引导,教学创新要将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隐性熏陶结合起来,更好地化育学生;时代性是指教学创新应顺应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要求在教学创新中完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尝试依托新媒体技术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群、QQ群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针对性是指教学创新必须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生动的案例和透彻的分析消除学生的思想困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要把握教学主体对象的各方面特点和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细化水平。
相关制度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根本保障。完善相关制度才能改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水平。一是要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综合评价制度。高校思政课教学综合评价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力求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把学生网评、专家测评及同行互评等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将多种评价指标结合起来,以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这种制度,必须兼顾教师和学生双方,既要避免出现教师不敢或不愿管学生的情况,也要保障学生表达意见的充分权利。二是要完善学生考核制度。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学生课堂管理制度,有效约束学生的散漫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最大程度避免课堂“低头族”的出现,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课程考核中,要将理论课考核和实践课考核结合起来,凸显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三是要完善教学激励制度。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倾斜,充分调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上课积极性,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鉴于职称晋升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教学激励制度要让思政课教师能够通过教学上的突出贡献晋升职称,从而在教学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办好高校思政课,搞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加大资源投入。高校要在经费划拨、岗位聘任、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较大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落实任务:首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修养为引领。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比知识水平更为重要。思政课教师唯有以师德去铸就学生的灵魂,才能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思政课教师唯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以优秀的师德示范学生、感化学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专业化为抓手。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重任,必须是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思政课教师区别于专业课教师的鲜明特点,丰富专业化的内涵。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更体现在政治立场、思维视野、人格魅力等方面。再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教学能力为根本目标。搞好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第一任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围绕教学能力提升来开展,应使思政领域的科研服务于教学,同时力求做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论是对学校的日常管理,还是对学生的日后发展都至关重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提升教学水平,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