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1)
在国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思维敏锐、观念开放,勇于接受挑战,同时,他们理想信念相对淡薄、集体意识不强、人际交往呈现网络化趋势,心理抗挫能力较差,这些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究其原因,除受社会不良思想侵袭外,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应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对于培养合格基层医疗卫生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发〔2004〕16号文件也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必将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医学教育的显著位置。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医药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由于医学专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重要性,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专业过硬、思想先进、素质优秀,这就需要培养学校强化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促使其将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指出:“人格发展要经历对人的依赖关系的依赖人格,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独立人格,个性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三个阶段。”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道德品质锤炼远比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谋生手段的训练更加根本和重要。[2]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患关系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围绕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集体主义利益观,勇于肩负起救死扶伤、服务病患的社会责任,是医学专业学生自我锻造、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理想信念缺失、是非判断能力弱等问题。笔者曾对所授课班级的医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做过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授课班级9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83.3%的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抱负;67.7%的学生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但其中32%的学生在入党动机上有较为明显的功利性;有高达46%的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影响,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85.4%的学生专业学习的态度端正,对大学生涯和职业有较为长远的规划,但其中68.2%的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都定位于县级以上城市,仅有8%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院就业。管中窥豹,受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价值多元等因素影响,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存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3]
高职院校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承载着职业教育的使命,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高职院校的高教属性,将高职院校发展成了“职业培训所”,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紧张、高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是紧盯学生的医疗技能提升,在日常教学中以技能操作训练为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一般都开设了中医经典课程,这些课程除承载医学专业知识外,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然而,部分医学专业教师片面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严重脱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思政课老师理论水平不高、教育方法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精力有限,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等因素的困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难以达到预期。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专业主干课程,还要系统学习病理、解剖等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受执业医师考试改革影响,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规培、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所需周期更长、难度更大,导致医学生毕业后面临来自单位、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此外,大量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由于学历层次低,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专业对口、待遇满意的工作,成为“飘”一族,因此其心理焦虑等问题日益突出。[4]课业繁重、就业压力大、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导致医学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互为因果,导致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价值观产生变异。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肩负着为基层群众治病防病,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城乡医疗和谐发展的重任。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信念培养力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覆盖的系统工程,针对在校生,要侧重于正确理念的引导、培育与践行;针对实习生,要偏重于在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践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课堂讲授、基地参观等传统方式上,还应积极运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等载体,开展互动访谈、调查走访、交心谈心、社会实践等方式,全面、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显性功能。同时,专业课教学也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具有隐性功能。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个孤立的体系,只有“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效整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突出思想性。在思想教育中渗透专业教育,体现科学性”[5],方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良性互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等,不仅传递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蕴含了高尚的从医精神,是当代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6]在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建立思政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资源相互整合,思想相互融通的整合教育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专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潜移默化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专业学生将要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医学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最具针对性的结合点就是医德医风教育。[7]特别是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将深入偏远落后、条件艰苦的基层,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乐于奉献、以患者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尚医德作为重点,把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在入学时,可通过展播优秀基层医疗工作者宣传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建立关心病人疾苦、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观念。在专业教育中,可通过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护理生授帽仪式等活动,用神圣的仪式感感召学生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生。在实践教育环节,可创立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模式,让学生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激发职业感,培养学生职业认同,增强学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意识和从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荣誉感。[8]在开展就业教育时,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教会学生规范行医,引导他们扎根基层,以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誓言。
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指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相对更大,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首先,要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等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会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其次,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和医学生需求实际,重点开设《医学伦理学》《病患心理学》等医学生专业心理辅助课程,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最后,要搭建心理健康干预平台。引进专业师资,针对医学生因学业困境、就业压力、交往障碍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干预。建立健全心理问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心理预警机制,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化解医学生心理危机。
高职院校医学教育是实现医疗公平、解决广大基层群众缺医少药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但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还存在诸多不足。高职院校在对医学专业学生教育过程中,要结合高职院校医学生特点,围绕医学专业特色,实现医学专业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更加注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全覆盖,提高毕业生思想道德水平,努力为破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困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