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促进传媒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

2020-12-01 10:17
现代交际 2020年22期
关键词:辅导员素养专业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要的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最终的教育目的、教育发展的准绳和标尺,更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内外部各要素力量协作、主被动结合,共同推动。高校辅导员作为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至关重要的纽带,在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参与诸多。辅导员如何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从形而上的概念思辨和宏观层面的理论阐释转向形而下的实践探究和微观层面的操作执行的关键环节。相较于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公共层面探究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与学生个体点对点、面对面更为直接的培养过程。如何回应社会和个体共同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接班人,是理论与实践均亟待聚焦的研究命题。

一、传媒类专业学生群体特征与发展分析

目前,诸多学者对传媒类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实证调查与概括。惠颖等人认为,艺术类学生整体上思维活跃、视角独特、具有创造性,但浮躁、纪律差,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偏激的状态。唐胜指出,新闻敏感性高、新闻评论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知识面信息面宽、新媒体制作能力强是传媒学生较为突出的优点;高文娟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群体具有交际广、表现欲强、吃苦性较差、专业技能突出、文化基础薄弱、个性鲜明、心情浮躁等特征。凌海蓉等人基于用人单位对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评价调查,发现传媒专业学生在思维创新、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自信方面备受肯定,而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责任意识、细节注重方面稍显逊色。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发现,尽管学者们对于传媒类专业学生群体特征的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个性鲜明、专业突出、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是被一致认可的,知识面窄、集体观念不强、责任意识不够、敬业精神欠缺也是被一致诟病的。

结合实际而言,传媒类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特色,对时事政治、热点新闻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关注惯习,甚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党的政策、精神的传声筒,意味着传媒类专业学生思想基础扎实、政治立场坚定,只是在日常学习中往往忽视了政治理论层面的学习,思想觉悟提升空间大,同时由于情感细腻、易情绪化,因而又表现出集体观念弱、组织纪律较为涣散的特点。在业务学习方面,传媒类专业学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或技术特长,加之通过学校的系统教学实践,专业技能进一步强化巩固,其他知识学习又被忽略,因而呈现出艺术素质与文化素质失衡的状态。在健康方面,“懒宅”生活方式的兴起与蔓延,使得传媒类专业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审美素质方面,由于深受艺术美育浸染,传媒类专业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趣较为突出,但是在审美过程中又呈现出“审自己美,审他人丑”“自我陶醉”的偏激状态,审美素养仍需强化提升。在劳动实践能力方面,传媒类专业学生劳动实践经历过少,对劳动表现出淡漠,工具理性和功利化的现代性蔓延,促使效率和速成成为部分学生的追求和宗旨,在享乐主义思潮影响下,物质欲和消费异化导致学生劳动认同度偏低,不能吃苦、不愿吃苦、意志力薄弱,这些都是传媒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需要改正之处。

二、辅导员促进传媒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辅导员是将全面发展从宏观理念落实到微观实践的关键角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任务、内容、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中,需要基于传媒类专业学生群体特征和发展现状的梳理和认识,不断创新探索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更快、更优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坚持马列主义,强化理想信念

在自主意识、权利意识、自我意识普遍增强的背景下,对于传媒类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明方向、强信仰,发挥传媒类学生采、写、编、评的专业能力优势,选取时政新闻热点和评论,通过新媒体平台编辑发布每周、每月“新闻盘点”,让学生在编写、播报之间,持续受到党的科学理论的浸染,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熟悉和了解,充分认知和了解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借由此类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将所写、所读、所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认同,上升为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成为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多渠道展现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联系实际,以多元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历史实践。参照类似于“给‘90后’讲讲马克思”形式的“网红党课”,激发传媒类专业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理想信念强化互动反馈的良性循环,优化思政教育的成效。实现国家意识、大众情怀和主流价值观的三重传播,让传媒类专业学生不仅深入了解马列主义,结合现实和中国国情,让马列主义发挥更大的价值,还能带动传媒类学生对传播形态、传播创新、传播价值的深入思考。

2.发挥“双主体”作用,启发创新意识

发挥“双主体”作用,即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辅导员教育管理的主体性和传媒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性。辅导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深入学生群体,充分接触了解学生,认知把握传媒类专业学生的个体特点,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引导传媒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培养传媒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日常活动、赛事举办过程中充分结合传媒类专业特色,搭建多元内容、多种形式的创新展示平台,充盈学生自我展示和创造的能力,开阔学生自我发展的视野思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媒类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新媒体运营能力,要引导其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主战场,敢于探索尝试创新创业项目。

3.融合技术与艺术,培养文化素养

传媒类专业学生在表演、编导、拍摄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较为突出,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乐意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学生夯实自身综合文化基础,引导学生将上述才华通过晨读经典大赛等平台进行充分的展示,教育其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可以创设文化育人的环境,如举办三行诗大赛、短视频大赛等,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展示,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验文化、传递文化直至被文化感化,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可以组织艺术生与非艺术生“结对子”,以传媒类学生的艺术修为熏陶非艺术类学生,以非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内涵感染传媒类学生,促成了传媒与非传媒的联动、艺术与非艺术的协同。

4.坚持“五心”原则,铸就健康人格

传媒类专业学生在健康意识、生活作息、情绪控制、心理心态等方面需要更好地引导提升。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更多,了解更多,受学生信任也多,往往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学生在学校为数不多可信任、可倾诉的对象。在传媒类专业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明显、意志力较为薄弱,辅导员需要坚持以“爱心、耐心、热心、关心、贴心”为原则,与学生沟通、相处,感知和明确学生的“显性诉求”和“隐性需求”;带动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引导学生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能陪伴学生在困境磨砺中“走下去”,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5.利用新媒介,强化核心素养

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渗透至传媒类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新时代传媒技术的变革,对传媒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媒类专业学生并不能够“规避改变”,而应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形成对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新的理解与认同,充分发挥自主性,重新界定发展的专业角色。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挑战,传媒类专业学生应该强化自身的发展核心素养。诚如辛涛等人所言,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提出的,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辅导员应该根据新闻传播实践变化的具体情况更新教育管理方式,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条件改进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专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强化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媒体技术操作实践以及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同时,辅导员应与新媒体业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素养相匹配。此外,联动学院及学校各方力量,建立系统的传媒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促使学生在“个人能力与职业选择”和“专业建设与职业规划”两个层面相匹配。

总而言之,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不断地对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只有从科学理念、逻辑思维、人文素质、文化修养等综合素养方面提升和发展,才能提高未来发展高度。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也绝非辅导员或学生可以单独实现的;因此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学生需要各尽其责、各用其力,共同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辅导员素养专业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部分专业介绍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