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
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注程度日渐上升。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特别是今天,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依靠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学历学位功利化的影响,当下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生缺乏研究和创新意识;因此,对新时代研究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应提上日程。
所谓研究意识,是指与研究行为相关的各种意识活动和行为取向的总称,包括动机、选题、方法、内容等[2];是作为研究者应该有的,在学科领域认同下的一套语汇、语境、逻辑、方法,研究取向和研究能力。新时代对于研究生研究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有内在与外在双重因素的要求。因此,增强研究生的研究意识有其必要性。
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能够促进学术理论的发展。研究生学习的重点应该在科研上,并在学术领域努力将研究向前推进。外部压力是促使学术理论发展的动力,它鼓励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研究生是科研领域研究水平较低的群体,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便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之所以在理论创新方面稍显逊色,是因为自最基础的研究生来看,缺乏一定的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便使长期以来我们的研究进展缓慢。因此,为了推动学术理论向前沿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从最基础的研究生层次入手,不断提高我国学术领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研究能力亦可对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为专业,对特定领域的研究也更深入更具体;因此,他们需要在这一领域不断做更多更深的研究,从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同时,他们应继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术理论发展的需要。在高校这样一个精英聚集的“象牙塔”中,研究生应扎扎实实做好知识积累,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了解学术热点,及时关注学术动态,不断巩固专业知识,促使自己向专业化发展,向学术前沿迈进。因此,研究能力的发展和锻炼是研究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1.问题意识淡薄
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一旦缺乏问题意识,就很难进行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和探索。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且善于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意识,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敏感性。研究始于问题,也止于问题,任何一种研究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没有问题,而只做无病呻吟的研究便没有价值,因而研究的第一选择便是树立问题,具备问题意识。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要批判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3]但是,目前的研究生严重缺乏对问题的认识,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了解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对研究的问题没有敏锐的触觉,或是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却因懒惰而不愿行动,导致问题意识成了一句空话。
2.研究水平不一
虽然研究生都是经过初试、面试层层选拔进来的高质量人才,但个体之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个人素质不同,研究水平也不同。此外,由于跨学科、跨专业考研等因素,也导致研究生研究能力水平有差异。有些学生学术能力强,任务完成度高;有些学生学术理论功底弱,无法胜任学校或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科研要求完成度不一,使整个研究阶段缺乏浓厚的研究氛围,没有平衡的研究体系,从而不利于研究生研究意识的培养。
3.研究缺乏主动性
研究生作为高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在整个学术研究阶段是相当重要的。然而,部分研究生存在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他们往往在学术研究上缺乏主动性,满足现状、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不能以开拓的思维分析问题;多数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缺乏创新能力,一味地用老办法、旧眼光来看待问题,缺乏自我见解,人云亦云,惯用直线思维、惯性思维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学术研究还处于被动接受阶段,不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喜欢的学术观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更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推动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建设研究型社会、发展研究型人才目标的提出,研究意识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因此,必须深入分析研究生缺乏研究意识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1.不善于发现问题,研究脱离实际
具备问题意识能够促进学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学术研究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否具有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当下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较为突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使课堂讨论和交流得以进行。大部分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不善于发现问题,导致老师只能采取灌输式教学,研究生也只能被动接受。在专业书籍阅读中,多数研究生只是泛泛阅读,且只读书不思考,囫囵吞枣,盲从书本知识,不敢质疑书本知识,不敢质疑专家观点,更无法发现新问题。论文撰写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高校研究生常常因问题意识欠缺而导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无法有新的发现,也没办法完成理论创新要求。此外,研究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研究脱离社会实际,脱离现实主客观实践,研究内容虚无缥缈,研究意义微乎其微。
2.研究氛围不浓,研究缺乏活力
目前,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的认定与评价都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与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联系在一起,这种只以学术研究成果数量为标准的作风,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氛围,也阻碍了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近几年,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这一群体的基数越来越大,而市场岗位数量远跟不上扩招速度。在如此压力下,要想在专业领域取得成果,对研究生来说是很难的,长此以往,研究生研究能力得不到提升,学术研究缺乏活力,研究意识也会逐渐被淡化,更没有办法进行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
3.角色定位不清晰,创新意识不足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阶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法上会遭遇挑战,由“记忆性和理解性”的学习方式向“研究性创新性”学习方式转变,学习强度远大于本科生;因此,很多研究生很难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模式。受传统教育影响,当今研究生通常缺乏独立创新的意识、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大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很少有人愿意打破权威、挑战权威,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整体性研究意识不足。
研究生研究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着高校的发展水平,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中,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提供多种渠道,多方面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意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首先,建立问题探索学习模式。所谓问题探索学习模式是指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4]18问题探索学习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快速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还能提高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其次,形成小组问答学习模式。小组问答式的合作型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有用信息,在相互间的问答过程中激发 “为什么”的思考,逐渐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最后,作为当代研究生,应紧紧围绕“研究”的脉络,科学研究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凭空想象或虚构的,它是基于生活和实践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躲在“象牙塔”和书斋里不闻不问,必须从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4]18
高校老师都是德才兼备、学识渊博、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研究生导师,更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有些甚至是学术研究领域的领头人,能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专业的指导。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制度,导师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学习造诣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在生活上都会受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导师的以身作则、潜心学术,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导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并与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在其共同努力下完成学术课题和学术项目。如此不仅增进了师生情感,而且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很好的融入感和参与感,学生既体验了研究乐趣,也提高了研究能力。
恩特威斯特尔指出:“每个学生都被发现会在不同的课程或不同的学习主题上不断变换学习方法,但总体而言,在至少一门特定的课程上,学生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方法。”[5]搞好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研究生作为最基础的研究型人才,应摒弃之前传统的讲授型、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研究意识,通过加强科研能力、提高学术理论水平及自身素质,逐渐形成学术创新意识。而所谓创新意识,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6]研究生是各种研究人才的主要储备,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新时代尤为重要。
在功利主义较为盛行的年代,研究生难免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无心于学术;但是,面对新时代提出的高要求,研究生应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向上,提高研究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学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