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握有立法大权,各方为了通过自己的法案,争相对国会议员进行游说,有时便会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美国报人鲍威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1917年,美国记者密勒在中国上海创办《密勒氏评论报》,后来,鲍威尔经人介绍,来到中国,帮助密勒一起办报。三年后,这一报纸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于是,鲍威尔便打算回一趟美国为报纸拉些赞助。走之前,一个在中国做木材生意的美国商人找到他,希望他回国之后设法让国会通过一项中国贸易法案,让美国政府加强对美国在华企业的支持。
要在国会通过一部议案,程序很复杂,先要由一位国会议员提交议案,举行国会听证会,然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表决,只有参众两院都通过,议案才能变成法案。回华盛顿之后,鲍威尔先是找到众议院议员戴尔,请他向国会提交了这份议案。接下来,国会就要举行听证会。为了增加听证会的分量,鲍威尔想办法请来了当时的商务部长胡佛(后来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听证会结束后,鲍威尔把这次听证会记录印在“国会公报”上。最后,这一议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
但是这还不够,要让这一法案生效,得让参众两院通过。当鲍威尔做好准备要提交众议院表决之时,却被众议院的议长,来自马萨诸塞州的议员吉列特告知,众议院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有时间来讨论他的议案,这就意味着,鲍威尔的议案甚至不能列入众议院的议事日程。
为了能让议案在众议院提起表决,鲍威尔拜会了很多众议院议员,都没能达成目的。最终,鲍威尔决定另辟蹊径,去拜访一位波士顿的银行家,结果在那里,他有了意外的收获。
当时,鲍威尔正在向这位银行家讲议案的意义,突然有人推门而入。此人是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市长彼得。于是,鲍威尔又把这个议案的情况向彼得进行了介绍。这位市长原本对法案不感兴趣,但突然之间,他发现鲍威尔手中正有意无意地拨弄一块银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得知这是鲍威尔从中国带来的银圆,他马上说:“我愿意用任何东西交换你的中国银圆,怎么样?”原来,市长的两个孩子正在收集各国的银币。“如果能够得到中国银圆,真不知道他们会有多高兴!”鲍威尔慷慨答道:“市长不必客气,我正好有两枚中国银圆,您需要,尽管拿去。”彼得当然很高兴,问鲍威尔:“好,你要什么东西?”鲍威尔马上把议案的内容重复了一遍。市长听了之后,立即叫人拿来电报纸,给国会中所有马萨诸塞州的议员发了电报,请他们全力支持这一议案。
几天之后,鲍威尔回到华盛顿,随后又去拜访众议院议长吉列特。这一次,吉列特态度比以前好多了,赞同把议案列入议程之中,并且说,“我发现波士顿对这个议案很感兴趣”。鲍威尔一激动,差一点把真相说出来。
之后,在这些马萨诸塞州议员的作用之下,该议案顺利通过,法案名为《中国贸易法案》,是美国第一个有关美国在中国公司企业的联邦级法案。可笑的是,这一切,竟然是靠两枚中国银圆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