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阳子
在当今社会的新时代新阶段下,笔者认为军旅舞蹈可以笼统地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指的是以“军旅”、“军事”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另一种则是指由部队所属的宣传部门及部队现役官兵组成的舞蹈团队,所排演的军旅题材作品。就笔者查阅的资料,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广义与狭义的定义大体与笔者上述的两类定义相类似,而本文下述的军旅舞蹈,特指第二类,即由部队所属的宣传部门及部队现役官兵组成的舞蹈团队所排演的军旅题材作品。
作为军旅舞蹈,其主要服务对象也或者说主要受众就是广大的战士,所以军旅舞蹈在其功利性上一直以“展现部队风采风貌、提高部队战斗力、鼓舞士气、陶冶情操、提升战士们思想境界”为主要艺术诉求,是我军政治宣传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武器,为我军在政治宣传工作的推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所分析的内容是军旅舞蹈的人文关怀这一点,自1952年第一届全军文艺会演开始,军旅舞蹈开始了专业化与正规化的建设,进入21世纪后,军旅舞蹈推陈出新、异常繁荣,新的作品不断涌现,同时在编导技法、技术技巧、情节构思以及人物角色塑造方面不断地进行着突破与创新,这也构成了军旅舞蹈新阶段的时代特征。人文关怀作为人文精神在舞蹈作品中的实质化体现,它以人作为舞蹈作品世界观的本位,作品在内容与细节处理中着重于对于人本身价值的尊重与体现,尤其是对于人的内心情感以及人物情绪的深层次挖掘,作为军旅舞蹈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则是对于军人形象、精神的极致凝练与艺术表达,传递出军人所独有的人性色彩。所以我们不难判断出,具有“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军旅舞蹈作品,将是军队文艺现代化阶段中的重要文化标识。在众多优秀的军旅舞蹈作品中,舞蹈《刀锋》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作品,获得过全军乃至全国舞蹈比赛的大奖,而我有幸参与了舞蹈《刀锋》的排练演出任务,为此,本文就以舞蹈《刀锋》为分构解析对象,就军旅舞蹈中的人文关怀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以小入大”之《刀锋》的选材
《刀锋》在选材上并没有选取我们的部队如何进行军事化训练的宏大场面,如何艰苦朴素、不怕艰难、英勇善战,而是选取训练过程中一个很小的细节——一位战士在受伤脱力的状态下,战胜自我突破自我作为切入点,用“伤痛”来反视“精神”,进而表现战士的“坚韧”与“不屈”,“顽强”与“拼搏”。在舞蹈的开头,由这样一组情节表现,战士从地上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跑向队伍的前列,却被重新踹倒在地,然后再重新支撑着站起来,我曾不止一次在一线部队中感受到这种画面,一次次的跌倒,又一次次的爬起,中国军人的精神与形象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锤炼中熠熠生辉。这样的题材选取在全军中具有共性特征,同时“由小入大”,深刻挖掘战士在特殊状态下的心理活动与情绪表达,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特性,这样的软处理,相比较直接了当的叙事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战胜自我”之《刀锋》的立意
作品《刀锋》在立意上,牢牢地抓住了战士在训练过程中克服困难,突破自我这一点作文章;从最初踉跄摔倒,到不断地跌倒爬起,在大家的鼓舞下突破自我,进而到最后的整个作品唯一的一个大舞段中的昂扬齐舞。整个过程中,“以小见大”的力求真实地表现战士们最为真实的一面,用最为真切的生命体会来诠释人文情感,表达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一种情感共鸣。试想,在和平年代,作为军人,自身的伤痛、自身的生理极限何尝不就是另一种“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自己,战胜敌人也就是战胜自己。在作品中看似残酷的训练,其本质中所折射的是对个人情感的精神诉求。从个人的顽强不屈到团队的不抛弃不放弃,这也是舞蹈《刀锋》所追求的人文关怀的力量。
三、“个体与整体”之《刀锋》的调度
军旅舞蹈,尤其是男子群舞,在对舞蹈队形调度上面,尤其对“纪律性超强”的线性调度情有独钟,诚然,线性调度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展现出部队特有的纪律严明、干净整洁的特质,而舞蹈《刀锋》的调度中做出大胆的突破,突破原有线性调度的框架,大胆地通过情节内容的推进,融入到舞蹈调度中,使得舞蹈调度不再是为了调度而调度,而是每一个调度都有一个推进情节发展、情绪表达的意义所在,同时,故意营造出“混乱”但却错落有致的画面,例如舞蹈中一处情节:数名战士由上场口奔跑至舞台后区中央,双手扶腿,弯腰、大口喘息,这个时候编导并没有刻意保持一个整洁有序的队形,而相较于舞台前区演员们几何式笔直整洁的队形而言,这一幕凸显出的是真实训练的直视感,而在一声令下后,后区战士瞬间转变状态,画面整体重新回归到整齐划一,这样的编排将我军的纪律严明,战士们的集体荣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关注到了战士的个体,因为体力大量输出所产生脱力的状态,也更进一步的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这也就是笔者所要说的人文关怀,将个体从团体中凸显出来并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表现。
就军旅舞蹈作品,尤其是男子群舞而言,编导习惯借助各种大中型道具以辅助舞蹈内容的呈现,例如《深潜 深潜》中大型圆拱形钢架的仿潜艇道具,《兵车行》中的战车模型道具,《航飞计划》中工作用的桌子等等,大型道具的使用,在舞台的表演空间上就给出了限制,同时也更容易使观众产生代入感,在没有大型道具参与的条件下,舞蹈《刀锋》的完全用调度、队形完成舞台的分割,完成空间的解构与重建。例如中间一处,为了突出中间战士脱力后一系列行为表演性,其余演员背对观众之列两排,将舞台重新构建出一个三层空间,而将主要演员置于最易被突出的中间空间,诚然,这种调度手段对于大家而言或许司空见惯,但是笔者认为,就技法而言没有新旧之分,只有最合适。
四、“淋漓尽致”之《刀锋》的动作语汇
就舞蹈的动作语汇而言,《刀锋》中除前后两个抒情舞段外,其余动作大量地运用艺术化后的生活化动作及意象化动作,并且突出个体在团体中的特色定位。在处理中间两个战士双人“冲突”情节上,其余演员位列两侧造型凝视,这一刻他们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状态,即是第三方的观察者又是当下训练的参与者,同时,动作元素的选取上面,并没有大量运用军中的匕首格斗套路动作,而更多的是将这些动作进行结构,然后选取其中某一个部分的某一个元素进行不断的重复、叠加,从而形成刀锋一种独有的韵律风格,不管是弓步状态下的晃動还是高抬右腿后的落地,一方面表现了训练中对战的场面,同时也突出地呈现出刀锋所要表达的突破自我、昂扬不灭的气质特性。
在表现小战士脱力这一处,小战士面向观众做情节性表演,而其余演员背对观众,做人字形重心晃动,这一处理,巧妙的将舞台画面转变成了小战士脱力后所看到的“天旋地转”、“人影晃动”,这种手法也是《刀锋》瞬间突破舞台画面观演关系,让观众以第一视角获得情节代入,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另外,也将小战士的身体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刀锋》前后两个舞段的处理上,也是突破军旅舞蹈以往的中、挺、直、立的动作审美特征,多采用附身、拧身以及低重心动作,这样的动作语汇也一方面显示出战士们时刻准备、蓄势待发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利用身体的起伏增大动作张力,使得动作整体突显出一种独特的力量感,也有一说是这样的动作特质的选择,是脱胎于格斗中的体态要求。承上所述,舞蹈《刀锋》的动作语汇上既延续了军旅舞蹈动作的孔武有力、整齐,同时摒弃了过多的繁复的舞蹈技术技巧的堆积,大胆地运用生活化的动作语汇,并且突破的利用空间及动作关系,在同一时空内完成视角关系的转化,既完成了整体的团队诉求,又突出呈现了对于战士的个人的人文关怀。
五、军旅舞蹈的人文关怀之思考
笔者通过自己的军旅生涯生活、排练、演出的真实体会,从而激发了对当下军旅舞蹈作品的一些个人思考,并通过对所参演的舞蹈作品《刀锋》在人文关怀方向的探索与分析,进而寻找到军旅舞蹈作品的共同性与个性特色。
(一)新时代下舞蹈作品的人文诉求
面对着当今舞台表演艺术的从情节内容到舞台的呈现形式的变化,军旅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也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自己的创新与发展,笔者在寻找论文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是由中国艺术报记者陈禄清和陈力发表在相关期刊上面:“新思潮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组合,形成新的文化观念。这不仅改变着中国的文化面貌,也为艺术形象的重新塑造提供了新的契机。应该说,发扬本土传统文化,吸纳世界先进文化,这样的文化环境是促成文化多元发展,舞台上呈现更丰富多彩的军人形象的重要条件”。
军旅舞蹈从初始至今,一直跟随着我军不断成长的脚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需求,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逐渐成为新中国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的一支,并且就现当代舞蹈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而在面对当前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队发展的新形势,军旅舞蹈如何在全新思维、全新表达的时代文化属性下开拓创新,继续更好地彰显我军风采,服务我军政工工作需要以及战士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认为除了要继续坚持主旋律题材不动摇,坚持真实地反映军旅生活之外,需要着重关注战士们的内心,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传递精神的力量
当今艺术舞台,有思想、有深度、有共鸣、有温度的舞蹈作品,其共性都是因为作品本身挖掘了人的内心情感,关注人的本我突显,刻画、挖掘人物内心最为真实的一面,进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纵观近几年印象深刻的军旅舞蹈作品,无不因为充斥着“人文关怀”而被颂为经典,因为这些作品中,不仅表现出我军之勇猛、之威武、之顽强,更呈现出我军战士们也会追求生活的美好,进而传递出一种精神的力量,而这种作品,往往更能够打动观众引起共鸣。
结语
“军人也是人”,注重军旅舞蹈对于军人的人文关怀,就是注重对军人符合人性观点的挖掘。从《跨越》《红蓝军》《刀锋》《困之战》到《他们 她们》《夫妻哨》等等,越来越多的作品拥有了温度与性格,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内容或者表达形式的改变,也是軍旅舞蹈作品在新时代、新发展的要求下的特性表达,更是我军舞蹈艺术开拓进步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刘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冯双白: 《新中国舞蹈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4]应杰 :《新世纪军事题材 舞蹈的“正大气象”——舞蹈〈红蓝军〉赏析》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胡博: 《当前军队舞蹈发展现状分析》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作者单位:海政宣传文化中心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