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呈现上升趋势,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威胁了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城市內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也暴露出部分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内涝已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之一,伴随着内涝的不断发生,凸显出城市排水系统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城市防涝意识和防灾观念薄弱等问题不断出现,影响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镇排涝项目由于建设和运行周期长,投资大,专业性强且涉及面广,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受到不断变化和复杂纷繁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多且无序,大大提高了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如果不能够对城镇排涝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就可能会对项目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城镇排涝项目在国内的不断建设,如何有效地对项目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更好地促进城镇排涝项目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象山县城区排涝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风险管理在工程项目领域的运用,尤其是在城镇排涝项目中的运用。文章基于风险管理流程,介绍了具体的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构建了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象山县城区排洪防涝的现状,对象山县城区的排涝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通过制订风险应对方面的措施,对整个城市的排涝防洪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同时对项目风险的控制效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一方面,丰富了城市排涝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其他城市排涝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防洪排涝;项目风险;风险管理
一、 象山县城区排涝项目现状分析
(一)象山县城区地理情况简介
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象山县陆域1382km2,其中山地面积为793km2,占陆域总面积的67.5%。象山县海域6618km2,海岸线长达925km,约占全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县内大多是200m以下丘陵,整体的坡度较为平缓,山岭起伏绵延不但。地形的总体特征是丘陵比较多、山岭比较低、坡度比较缓,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象山县城区位于象山县中部偏北部的沿海地段,属山地间平原地带,主要是由河流冲积和滩涂淤积而形成的,整体地势较为低洼,平均海拔高度与海平面持平。
2. 气象水文情况
象山县城区与东海相邻,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冬季和夏季比较长,因此整个城区的降雨量非常丰富,可以说雨量丰沛。象山县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81.6mm,降水的季节分配受季风台风影响,每年的5~6月属于梅雨季节,降水时间长;8~10月为台风频发的季节,台风通常会带来暴雨,降雨强度较大。根据丹城雨量站(即象山县城区的雨量站)1951~2013年的降雨资料显示,最大1小时降水量达到112.5mm,发生在1961年9月;最大6小时降水量186.7mm,发生在1952年9月。这几场降水均系台风造成。根据统计资料可知,象山县的短历时强降雨通常在一天之内发生。
3. 水利工程情况
象山县城区如“马蹄形”围合的古海湾,集水面积约79.55km2,其中大目涂二期围垦面积约7.77km2,平原面积占到37.97km2,山区面积达到33.80km2。并且象山山区内的多数河流源短流急,不利于修建大的控制性的调蓄工程,流域内有小型水库10座,原功能为区域内的农业灌溉和城镇居民饮用水源,蓄滞洪能力较弱。城区水系纵横交错,共有河道约40条,总长度73.7km。纵向主要有三条大河横穿象山县城,分别是东大河、南大河以及西大河;横向主要有门前河、马家堰河、象山河、横江、横大河等,东西向使三条纵向河道相互间形成沟通联系,这几条河道构成城区“三纵四横”排涝河道的总框架。城区临海已建成50年一遇挡潮标准的门前涂海堤和大目涂二期海堤。其中,门前涂海堤防浪墙顶高8m,大目涂二期海堤防浪墙顶高8.8m,堤上建有宽92m的泄洪闸。
(二)象山县城区排涝项目简介
象山县城区作为宁波市的副中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经济发达。随着象山港大桥的建设,象山主城区丹城片区已融入宁波市“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加上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叠加效应,象山将进入上海“3小时公路交通圈”,全面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从而进入一条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快速的经济发展为象山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其中城市防洪体系不健全、内涝灾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象山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从现状来看,象山城区防洪排涝能力还是较低、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如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2012年11号台风“海葵”,2013年23号台风“菲特”,以及2019年的超级台风“利奇马”都给象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鉴于以上所述,象山县城区兼具环境敏感的地理位置及发达的经济基础,且城市定位为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因此,尽快的提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不仅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和保护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区排涝项目的实施及其迫切和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13年,象山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省、市文件的要求,以及结合象山县城区的实际情况,委托专业规划设计院编制《象山县主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全面开展实施象山县城区排涝能力提升项目。目的是通过工程建设和非工程性管理措施,实现建立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系统、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和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提升象山县城区的排水防涝能力。
1. 象山城区排涝项目的总体目标
通过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系统的、完善的、可持续的排水防涝系统,使象山县城能有效应对工程标准(20年一遇)暴雨所生产的内涝灾害。项目重点是减少脆弱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遭受涝水的风险,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为象山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象山城区排涝项目的工程措施内容
疏通治理整个城区的下水道网络;修建地面上的排水沟渠;疏浚主要河道;建设城市内涝排水泵站,增加排水泵站的数量;整合撇洪沟工程;建设分水闸以及其他低影响开发(LID)工程等。
3. 象山城区排涝项目的非工程措施
通过对土地使用的严格规划和进一步控制,积极设立水灾预报和警报机制,提前制订相应的排涝和灾害应急管理计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意识。
二、 象山县城区内涝灾害分析
城市内涝灾害的含义是指在城区内较短的时间中发生了很强的降水或者持续性的降水,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降雨量远远超出整个城市排水能力的范围,因此会导致整个城区内产生严重的积水灾害,会对经济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的一种现象。与城市洪水灾害相比,城市内涝灾害是城市内部产生积水所引发的水灾,是因为城市自身排水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则是城市过境河流水位上涨外溢,或沿海城市潮水入侵,或城市周边山洪汇入城区引发的水灾,是因为城市外水或客水过多所导致的灾害。通过结合象山县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城区内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降雨和连续降雨
从降雨上来说:象山地处中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區,5~11月是台风频发的季节,通常7~10月会面临台风直接在象山登陆的情况。由于受到台风和梅雨的影响,象山每年夏季还会面临暴雨侵袭,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481.6mm,降水主要在梅雨期和台风期,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0%,均系台风降水,降水的历时短、强度大、雨量集中,大强度的集中降雨易产生山洪及平原积水,对城区的排涝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独特的地形地貌
从地形上来说:象山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人口密集的老城区位于城市和山区之间,局部区域地坪较低,没有河道、湖泊和较大的蓄水工程等缓冲区域,山区溪流分散、落差大、坡度陡、汇流快,山水直接入城与城市涝水争夺排水出路,是加剧城区内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从排涝的设施来说:一是象山县城区河道水系规划布局零乱,河流流向不明、水系不清,而且现有城区内河防洪排涝标准偏低,泄洪能力不足;二是河道的节制闸和排涝闸的泄洪能力不够,造成河道行洪的卡口,进一步制约河道的泄水能力;三是流域内的蓄水滞洪工程不完善,缺少整体的防洪体系,零星散落的小型塘坝和水库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四)城区排水设施落后
从城区涝水的出口来说:作为象山县城的排涝唯一承泄区——大目洋,潮水顶托时间长,加上城区地势平缓,汛期受外海潮位顶托影响,造成内河水位在暴雨期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主峰时段,顶托各排涝管涵,使地面排水不畅,加剧了内涝压力。
参考文献:
[1]尹占娥.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郭生练,闫宝伟,肖义,方彬,张娜.Copula函数在多变量水文分析计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水文,2008(3):1-7.
[3]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孙刚,上海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