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緩解交易风险的作用,在企业或者个人在金融市场的交易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利率、汇率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文章主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进行阐述,并提出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策略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影响,一国经济的波动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存在大量商品交易的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想要谋得生存,寻找有效的金融工具并加以运用来规避市场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运用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等交易行为能够实现风险转移,甚至是获取收益,合理有效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功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一)衍生金融工具定义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之为“金融衍生产品”,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常见的衍生金融工具有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与互换合同等。
(二)衍生金融工具特征
1. 杠杆性
在期货交易中,投资者只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便可以进行期货交易,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投资者的交易能力,增大了投资者获取更多收益或者发生更大亏损的可能性,这也就说明了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杠杆性。
2. 高风险性
无论是在期货交易还是在期权交易或者是其他的衍生工具交易中,虽然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转移风险,实现套期保值的作用,但也在运用的过程中产生更高的风险。例如,在期货交易中,投资者缴纳10%的保证金,那么他便可以操作自身资金10倍的金融资产,无论是收益还是亏损都是成倍地放大,与此同时风险也是成倍地增加,这就说明了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风险性。
三、 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存在的问题
(一)投机心理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功能。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初衷是规避风险,然而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却以期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取收益,这也就是企业的投机心理。企业在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同时并不仅仅是降低风险,更多的是将套期保值作为牟利的手段,获取巨大的收益。这种投机心理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交易风险,从而增大了巨额亏损出现的可能性。我国许多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例子比比皆是,出现重大亏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专业程度限制
我国出现衍生金融工具是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也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投资者对其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规避风险,某种程度上也由于对套期保值相关业务的了解不足、自身专业性不强而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而导致套期保值方式与方法上的错误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缺乏及时控制
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一般选择公司进行相应的交易与操作,然而在套期保值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而盲目跟从公司指定的策略,从而导致在出现巨额亏损的同时没有完备的预备方案,缺乏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也是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策略
(一)规避投机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套期保值的目的是降低风险而非获取利润。企业在套期保值的过程中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也不能为了利益而不顾风险去采用激进的行为方式,采用稳妥的套期保值策略,始终将降低风险作为操作的目的,当市场走势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止损。
(二)提高投资能力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较晚,比起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与企业,我国很多企业虽然有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保值的需求,却缺乏经验,不能有效操作。在提升自身投资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判断合约盈利及亏损限度,还可以从外部审计师、法律顾问等获得专业指导意见。
(三)定期评估风险
公司还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目标设定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应符合企业本身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安排专门风险识别部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选择适当规模的资金进行套期保值,在交易的过程中,要实时控制掌握的资金,对每一笔套期保值资金进行监控,并且能够对风险有合理的认识。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套期保值能够有效地规避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制度风险等形式,我国企业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功能获取企业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倩倩.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策略分析[J].卷宗,2019,9(5):171-172.
[2]胡云杰.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2(35): 123-124.
[3]李明辉.论我国衍生工具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39-46.
作者简介:高莉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