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幸
【摘要】就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途径,目前社会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促进女性平等就业。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女性就业情况良好,劳动参与居全球前列,但是在女性求职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婚姻成为就业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婚姻与女性就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提高女性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女性 婚姻 就业
一、婚姻与就业现状
婚姻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的时间相比于出生家庭时间要长得多,婚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全球视角
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来看,女性比男性的劳动时间要长。在有酬工作中,男性参与率是女性的两倍;而在无酬工作中,女性参与率是男性的三倍,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在高人类发展程度和低人力发展程度的国家,男性的劳动参与下降,女性的劳动参与上升,两者趋同。女性参与社会劳动,从微观上来看,影响夫妻双方的收益;从宏观上来看,影响社会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大家的认可、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丈夫分担家务活动,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二)我国现状
1.晚婚普遍,离婚率高
从《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中发现,我国女性初婚年龄显著提高,“大龄剩女”越来越多,晚婚现象显著,女性在婚姻和个人发展之间进行权衡,这跟女性追求更好的教育程度和更好的事业发展有必然的联系。女性对待婚姻的这种态度,从某些程度上来讲,适应了就业的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转变的同时,离婚率也在逐年上升,婚姻的稳定性降低,女性面临婚姻的风险加大,因婚姻放弃事业的家庭成本提高,由此,对女性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2.生育率下降
1982年实现计划生育依赖,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显现,我国陆续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2016年的“全面二孩”,虽然执行人口新政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但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生育成为影响女性劳动供给的重要因素。
3.女性参与劳动率高,但呈下降趋势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很多女性会在结婚后选择退出就业市场,“相夫教子”这种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婚后他们更多地关注于家庭,劳动参与的性别差距变大。
二、婚姻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婚姻状态
1.对劳动参与的影
首先,未婚女性必须依靠自己解决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开支,或者要为结婚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她们对于经济上的需求强烈,有极强的劳动参与愿望。其次,对于初婚的女性,她们婚姻状态与其劳动参与存在负向的影响,她们会更多的考虑生育和对家庭的照料。离异女性的婚姻稳定性并不是很高,再婚女性认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会更高,再婚女性劳动参与高于初婚女性。第三,离异女性的劳动参与与己婚女性没有显著差异,丧偶女性因为没有收入来源,所以劳动参与相对较高。
2.对工资的影响
婚姻给女性带来了工资影响,生育可能会使女性受到工资的惩罚,但婚姻对女性劳动报酬的影响是正向的,女性不断的追求事业和家庭上的平衡,婚姻和生育之间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但是,这与女性劳动参与者和雇主的偏好有很大关系,同时发现,己婚女性的工资要高于其他三者,这一部分女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3.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
己婚女性相对于未婚女性更换工作的概率和频率要高,己婚女性面临着照顾家庭和孕育下一代的重任,所以己婚女性工作的连续性低,但是她们的工作总时间长,而且流动性低于未婚女性,如果她们生育后重返职场,大部分还会选择原来单位。
(二)婚姻匹配
1.对劳动参与的影响
积极的婚姻匹配,提高了女性社会劳动参与,首先,高等教育程度的女性向下匹配与其劳动参与存在着明显的负向效应,同时教育匹配会拉开劳动参与家庭收入的差距。其次,同质户籍匹配占大多数,女性在户籍上有向上婚的倾向,一般来讲,户籍上同质匹配的女性高于异质匹配女性的劳动参与。第三,男性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的经济联系要比女性紧密,高攀的女性可以得到男性家庭的经济支撑,更容易退出劳动力市场。
2.对工资的影响
首先,教育匹配对女性工资有很大的影响,向上匹配存在正向影響,而向下匹配存在负面影响,要想获得更好的匹配收益,自身的条件要高,同时找一个很好的配偶非常重要。其次,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匹配上对于工资的影响存在的差异,男性对于向下和同质匹配没有明显差异,而女性只有向上匹配才能与其工资产生正向影响。
3.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
从教育匹配角度来看,教育匹配类型对女性就业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稳定性越高;从职业匹配角度来看,向上匹配对换工作的频率和签订合同呈正向作用,向下匹配则呈负向作用。
综上所述,已婚状态对女性劳动参与始终起着负面作用,婚姻会在工资上给女性带来婚姻溢价,同时婚姻状态中的教育程度,职业匹配等因素对于就业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的有效措施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减轻女性家务负担,加强公共托幼机构建设,使生育后女性及时回归就业市场,提高女性劳动参与;从资源分配和机会公平入手,缓解阶层固化和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降低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通过户籍和城乡一体化改革,解决户籍匹配上城镇与农村的差异;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女性全民教育层次,增强就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陶涛,李丁.夫妻职业相对地位与家庭幸福感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15(3).
[2]李峰亮,徐舜平,付新宇.匹配效应与溢出效应:基于夫妻教育匹配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发现[J].教育与经济,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