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能力视域下社会思潮治理的路径选择

2020-11-30 09:08倪华北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治理

倪华北

摘要: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内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社会思潮治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大意义。从治理选择路径上看,要依法依规加强对错误社会思潮的网络治理;坚持治理的多主体性,完善治理制度与执行机制;辨别并争取中性社会思潮,积极吸收和引领契合性社会思潮;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话语,拓宽大众化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凝聚社会共识。

关键词: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思潮;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D64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0.05.0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必须用现代化的方式方法处理治国理政中的诸多重大急难问题,跨过各种“急流”和 “险滩”,其中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提高对社会思潮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在思想观念领域存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各种社会思潮借助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不断泛起和扩散,思想观念领域的状况渐趋纷繁复杂。进入新时代,各种社会思潮表现出更加具有隐蔽性、迷惑性和渗透性的特点,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及相关社会思潮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社会思潮的三种类型划分

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態领域内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关于其概念,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清华大学学者林泰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代(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2]社会思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思潮是各种思潮的总称,狭义的社会思潮指社会领域的思潮,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思潮并列。一般所说的社会思潮概念指代的是广义的社会思潮。根据《人民论坛》对2012年至2019年之间世界范围内社会思潮的调查,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消费主义、生态主义等影响力较大的社会思潮达30多种。其中按领域可划分为政治类思潮、经济类思潮、文化类思潮,按性质可划分为进步性和落后性的社会思潮,按影响范围可划分为世界性的思潮和区域性的思潮。社会思潮虽然多样,但并非所有社会思潮都具有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负面意义。在我国,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其最终都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只不过影响的性质不同。基于此,按照其与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关系可将社会思潮划分为错误社会思潮、中性社会思潮和契合性社会思潮。①错误社会思潮往往具有反马克思主义性质,如以“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前提的“普世价值论”和新自由主义等等,其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转变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错误社会思潮在理论和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相去甚远,非但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会误导中国走向西式资本主义的深渊。中性社会思潮大多集中在学术、文艺和科技等领域,其思想倾向和主张并不针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影响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且加以引导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如近几年兴起的科技本位主义等。契合性社会思潮如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等,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和理念相契合,能够丰富到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来,在更大程度上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生态环境成为舆论的热点,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领域内存在“红色” “灰色”和“黑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了;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坚决管控,大大压缩其地盘,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向黑色地带蜕变”。[3]社会思潮三种类型的划分契合了这三个地带,同时为社会思潮的治理提供了指导方向。其中,运用法律和制度治理的重点是错误社会思潮,批判争取的是中性社会思潮,吸收和引领的是契合性社会思潮。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社会思潮进行界定和划分时,要严格区分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那些打着“学术研究”和“价值中立”的旗号将一些社会思潮去意识形态化的行为,是企图将政治原则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混淆在一起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对于此类情况应该作严格的区分。

二、国家治理能力目标下社会思潮治理的必要性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的治理体系体现了国家治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制度安排及由此形成的完备、稳定的制度体系,而治理能力体现的是制度的执行力。两者相辅相成,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集中显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国家治理要求重视各个层面和领域社会思潮的现代化治理。缺乏对社会思潮的治理,则国家治理能力就会有缺陷。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给改革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思想上的干扰,随着我国的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社会思潮治理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企图通过意识形态纷争掌握主流话语权,以此左右改革的进程并介入国家治理决策,影响国家的前途未来。要保障改革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顺利进行,有效清除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思想上的干扰和障碍,就需要在治理各种思潮的过程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也出现了道德滑坡、信仰迷失等问题,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政治认同和对改革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3]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在思想精神层面上有着更高追求,然而各种社会思潮持续借助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不断泛起,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观念。因此,要提升人们思想精神层面的治理能力,就要求对社会思潮进行治理。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思想旗帜和政治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习近平同志强调:“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4]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南,否则就会迷失前進的方向。当下,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错误思潮相互交错、彼此勾连,并不断利用热点设置议题以引发争论,借此宣扬其主张从而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同时,中性社会思潮和契合性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长期并存,亟需用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引领、整合,这些都使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愈发复杂。习近平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5]如果任由错误思潮以极具迷惑性的外在包装和传播手段吸引受众,长期下去人们会逐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一种不自觉的错误认知,削弱“四个自信”,动摇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对于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分不利。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和壮大主流阵地,就必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治理。

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社会思潮治理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属于“伟大斗争”的一部分,如果治理不好,其危害会将各种社会矛盾引向政治混乱而形成政治隐患。错误思潮不仅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和号召力,也影响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党的长期执政是办好中国事情的政治条件,要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克服各种风险考验离不开党的长期执政。而错误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宪政主义、“普世价值论”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虚无党的历史和解构党的指导思想来质疑和否定党的执政合法性,摧毁党的执政根基,威胁党的长期执政。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组织、有预谋地开展意识形态输入和“普世价值”渗透,企图搞和平演变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把中国政治导向西方多党轮流执政的漩涡,危害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6]当代世界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和丧失很大程度上是从意识形态工作失误和丢失意识形态领导权开始的。“苏联解体”“颜色革命”等政权更迭的发生,其背后都有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作为推手。治理社会思潮事关重大,为了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治理。

三、国家治理能力视域下社会思潮治理的路径选择

依法依规加强对错误社会思潮的网络治理

法律是治理错误社会思潮的重要工具和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以及我国网民数量的剧增,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思潮向大众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以及非传统安全的大背景下,依法治理网络错误社会思潮是治理各种错误思潮的集中体现,起到抓纲带目的作用。习近平多次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3]因此,要依法依规加强对错误社会思潮的网络监测与治理。其一,总结错误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规律和特点,加强网络监测。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和有效甄别,对错误思潮的动向进行跟踪、研判,理清其信息来源、依托平台、传播途径和接受群体,对其网络传播规律进行总结,牢牢掌握治理的主动权。其二,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网。要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对于发布、传播错误思潮的行为进行引导、劝诫和制止,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依法处理,发挥出法律应对错误社会思潮的规范、警示、教育和惩戒作用,将线下治理和线上治理相结合,展现法律法规的震慑力。其三,依法依规对自媒体乱象展开治理。自自媒体兴起以来,大量良莠不齐的文章层出不穷,既干扰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又借机传播充满历史虚无主义和反智主义的观点。因此,要依法依规进行治理,加强其信息发布的后台审核、筛选和发布,清理网络中存在的垃圾文章,借助网络平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动场域,以挤压错误思潮的网络生存空间。

●坚持和加强党对网络治理的领导,坚持多主体参与,完善治理制度与执行机制

社会思潮的治理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坚持多主体参与,形成强大完整的意识形态防护网。在当下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治理社会思潮既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又要坚持多元主体的参与,以实现多元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新格局,并完善治理制度与执行机制。其一,要坚持治理的多主体性,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思潮治理新格局。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7]“谁来治理”是社会思潮治理的关键问题。以往治理主体的单一化没有解决好“谁来治理”的问题。而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不仅使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思潮治理的过程中,而且实现了政治目标一致性和治理主体多样性的统一。因此,要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发挥出不同组织、不同阶层、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资源之间相互补充的优势,最大程度体现综合治理的作用,展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其二,完善治理制度与执行机制。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必须要有制度化的安排作为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就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顶层制度设计。在这一顶层制度指导下,要打造共治共享的社会思潮治理制度,同时完善其执行机制,如利用常态化的问卷调查机制及时掌握民众的思想动向、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机制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强化人们的主流价值认同等等,将制度优势及制度执行力充分体现出来,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辨别并争取中性社会思潮,积极吸收和引领契合性社会思潮

中性社会思潮和契合性社会思潮同错误社会思潮一样会长期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内,区别于对待错误社会思潮所采取的法律和制度的“硬治理”手段,辨别并争取、吸收并引领的“软治理”手段就成为治理这两种社会思潮的最合适的方式。其一,对中性社会思潮进行辨别并争取。中性社会思潮有很多积极的内容,但如果不对其进行争取和引导,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朝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对其进行辨别并争取。一方面要辨别中性社会思潮与错误社会思潮之间的界限,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会向反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尊重其與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发掘其积极内容,以此为纽带将其争取到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中来,加快使其转化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益的内容,扩大并强化其价值认同,防止其向反方向蜕变。其二,对契合性社会思潮积极吸收和引领。契合性社会思潮本身就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天然纽带,能够很好的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补充,而善于吸收思想精华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质。因此,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善于吸取、善于融合的优点。一方面,吸收契合性社会思潮,及时将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来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并成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与契合性社会思潮之间的纽带,使其成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扩大和凝聚更广泛的思想共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更好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话语,拓宽大众化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社会思潮治理顺利展开提供思想动力和思想氛围,也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重要路径。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争取,则其他思潮就会去占领。因此,要拓展马克思主义在人们思想中的空间,为社会思潮治理营造思想基础以更好地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就必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其一,要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话语。正如列宁所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8]要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指南和抵御社会思潮的武器,就要将深刻的理论用大众化的语言讲出来并传到街头巷尾去。一方面借助俗语、俚语等大众熟悉的话语推进大众化。比如习近平同志用“打老虎、拍苍蝇”的生动俚语让人们明白反腐的总体思路,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比喻形象的表达出了推进生态建设的态度和意义等等。另一方面用大众喜欢的话语推进大众化。如《马克思靠谱》《中国制度面对面》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读物,以其清新活泼的语言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其二,要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络和新媒体信息传播快捷灵活的优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时代感和亲和力。例如,通过各种学习网站和微平台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资源、建立专门的网络研讨社区、利用公众号推送精品文章等,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充分结合,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把控分析时代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展现平台。例如推送更多更优质的专题纪录片、电视理论节目、动漫、歌曲等,引导人们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接触马克思主义。近几年推出的电视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这就是中国》以及动漫《领风者》、歌曲《马哲有点甜》等作品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因此,要多打造这样的平台,让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防范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蚀,为社会思潮治理提供思想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凝练化的表达。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7]当前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娱乐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不断影响人们健康价值观的塑造,消解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消解社会共识甚至危害社会秩序。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其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7]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以形成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尺度,更好地辨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价值进行阐发和宣扬,发挥新时代榜样人物的道德示范作用,厚植人们的家国情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信仰和精神追求,并不断通过社会实践展现和强化。其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步伐加快,国内外风险也在增多。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9]应对新的风险需要全国勠力同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共同的价值追求汇聚成步调一致的强大凝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排除思想上的障碍,共同凝心聚力为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积蓄力量。

注释

①学界往往把具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认定为错误社会思潮,这已是共识。中性社会思潮的界定多有学者提及,如余斌、余远富等认为意识形态领域内存在“与历史前进方向无关的中性思潮”,参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1页。在对各种思潮进行分类时,某些社会思潮如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在问题指向、实践倾向等方面和马克思主义存在契合关系,因此提出契合性社会思潮的说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23.

[2]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216,213,22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4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6.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163,104.

[8]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7.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治理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