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萍 刘爱军
摘 要:文章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Excel,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关键词分析法,对2012—2019年刊登在CSSCI数据库中所有关于MOOC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国内MOOC研究热点集中于MOOC自身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其他主体(重点是高校)在MOOC大背景下的应对措施以及MOOC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文章结合国内外文献,从教学模式创新、海量教学数据利用、MOOC与传统教育高效结合、信息技术支持等角度提出了值得探究的方向。
关键词:MOOC;网络学习;在线课程;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1-0013-06
一、引言
MOOC的最大特色是免费、开放,有系统的课程视频,有实名身份的讲者,并且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远程在线支持,包括课程内容讲解、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自我检测、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线上互动。[1]
MOOC最早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推出。几年间,MOOC热潮迅速席卷全球,许多有实力的大学都推出了MOOC课程[2]。我国也先后推出了以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和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等为代表的MOOC平台。教育部也从政策、资金、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中国的MOOC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支持“985高校”建设和推广使用约1000多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3]。
国外在2009—2012年间就出现了许多关于MOOC的文章,而我国刊载于核心期刊上的关于MOOC的论文从2012年才开始出现。为整体把握近年来MOOC在我国的研究状况,笔者对2012—2019年刊载于CSSCI期刊中关于MOOC的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统计、分析,概括了全球MOOC热潮背景下,国内MOOC研究的论文数量、期刊分布、基金分布、机构分布、作者群、研究热点等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选择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的CSSCI作为检索对象。以“MOOC”“慕课”“在线课程”“在线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主题,从2012—2019年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1719篇文献,经过综合整理,删除30篇无关文献,发现1689篇文献涉及MOOC的方方面面,均与MOOC主题相关。
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对核心期刊上的1689篇文献从发表时间、期刊分布、基金分布、机构与作者群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关键词分析法对其研究主题和热点领域进行分析。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是陈超美博士于2004年开发,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文献数据,直观地展示某一研究领域的关键文献、研究热点,并预测前沿方向。在CNKI中将选中的文献以“txt”格式下载,命名为“download*”,并在Java运行环境下安装CiteSpace,首先将“txt”格式文獻在软件中转化成“wos”格式,至此数据处理初步完成,再将数据导入软件进行必要的分析。
三、国内MOOC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1.载文量分析
从载文量进行分析,有利于相关工作者从绝对数据上直接了解MOOC领域的研究规模和发展速度。2012—2019年间每年发表在CSSCI上的关于MOOC的文献数目分别为3篇、28篇、195篇、320篇、237篇、293篇、208篇、154篇,发表趋势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发现近几年我国MOOC研究的主要特点:MOOC研究起始于2012年,之后研究热度逐年递增,且增长速度非常快。2016年相对减少,2017年相关文献数量再度增长,2018年发文量开始下滑,到2019年只有154篇,比2015年文献总量下滑了52%。以全部期刊为检索对象发现,2016年文献总数明显多于2015年,但2017年开始逐步减少,2019年依然延续减少的趋势。MOOC文献总体上的减少,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内MOOC技术和运行模式逐步成熟,研究也逐步深入,无论是CSSCI期刊还是普通期刊都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来源出版物分布
通过分析MOOC研究领域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从而确定其核心期刊,进而可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分布并为相关工作者投稿提供参考。布拉德福定律提出,刊载论文总数约占33%的期刊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4]。据统计,国内MOOC研究领域排名前四的期刊累计载文量占全部文献的34%。因此,可以初步确定这四种期刊是其核心期刊。由表1可知,《现代教育技术》期刊以刊载133篇MOOC研究文献,占比8.74%位于首位,其次是《中国远程教育》《中国大学教学》《中国电化教育》。
3.作者群及机构分布
通过CiteSpace生成的CSSCI期刊MOOC论文主要作者和机构分布图,可以分析出不同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其在国内MOOC研究领域的文献贡献程度,以及不同作者和机构间论文研究主题相关程度等信息。
分析得出,我国出现了一批如黄如花、李晓明、程建钢、陈丽等MOOC研究方面的领头学者。其中,李晓明为北京大学MOOC工作组组长、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5];黄如花为中国大学MOOC、“武汉大学全英文课程”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院MOOC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6];程建钢为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MOOC与在线教育”研究团队成员,其项目获得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支持[7];陈丽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远程教育领域权威专家、“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战略研究”等国家重点课题负责人。MOOC研究文献的作者多来自高校,他们的研究得到了高校及各种基金的支持,从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2012—2019年CSSCI刊载的论文合著率均达到50%以上,这表明随着MOOC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辐射性和交叉性将越来越强,将吸引越来越多其他领域工作者与MOOC研究者相互沟通,从而进行交叉分析研究。
发文较多的机构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为85篇和67篇,两者之和占总数的9.0%。其次分别为清华大学(63篇,3.7%)、武汉大学(51篇,3.0%)、东北师范大学(46篇,2.7%)、华东师范大学(38篇,2.2%)、南京大学(28篇,1.7%)等机构。前10名机构发文量占到了CSSCI刊载论文总数的27.2%,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并且各个高校MOOC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统计数据显示师范类高校对MOOC的发文量相对于非师范类高校多,主要是因为师范类高校相对于其他高校更关注MOOC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四、文献内容分析
关键词高度总结了一篇文献的内容,通过关键词分析法可以对国内MOOC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如图2所示,应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2012—2019年间国内MOOC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共现网络形成大小不同的聚类,并通过字体大小展现不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及相关程度,除去MOOC、慕课、MOOCs等关键词本身,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包括“翻转课堂”“高校图书馆”“SPOC”“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信息技术”“在线学习”“互联网+教育”“混合式学习”“大数据”等。
根据高频关键词、聚类大小以及研究的相关度,结合文献总结当前国内MOOC研究的主要热点领域和基本研究主题如下。
1.MOOC主要特征及优劣势剖析
目前国内关于MOOC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以MOOC为主体,探究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与优劣势,在线、开放、大规模、免费等关键词在MOOC相关文献中频繁出现[8]。目前学界关于MOOC达成的基本共识包括:一是开放。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通过互联网都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参与在线课程学习[9]。二是规模大。MOOC课程通常没有具体学习参与者数量限制,具有明显的规模可伸缩性,其大规模不仅指参与学生人数之多,也包括课程的范围之广。
此外,MOOC还具有不同教学形式和教育理念的开放性,以及主动学习、资源共享、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网络化,还有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堂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性等特征。
MOOC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无修读门槛、没有规模制约、开放、免费、学生主导等优势[10]。对于开展课程的高校而言,具有成本低、潜在回报高、产生巨量课程数据、能够提高大学影响力等优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能够在出现后迅速席卷全球教育界,并极可能带来一场教学改革[11]。
国内MOOC从学习借鉴逐步发展到建设实践。MOOC的兴起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随着MOOC的深入发展,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2]。为了让MOOC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高校,学者逐步将目光聚集于MOOC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完成率不高[13]、实现个性化学习难度高[14]、学習效果评估难度高[15]、教学模式传统、MOOC课程可持续性低等问题[16],如表2所示。
2.高校应如何应对MOOC带来的挑战
目前,关于MOOC给高校带来影响的相关讨论主要集中于:以MOOC为代表的大型开放在线课程体系是否会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出现是否会使得教育界弱肉强食的现象愈演愈烈,是否会成为一流大学主导、普通大学成为观赏者的催化剂[17];伴随着MOOC教学中巨量教育大数据的产生,传统教育中“吃大锅饭”的现象是否会被个性化学习模式所取代;伴随着MOOC学分与结业证书的逐步推出,传统大学学分与学位的权威性是否会受到冲击。
国内外对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定论,并且不同学者之间意见差别很大,这恰好反映出MOOC的出现对传统高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校如何积极应对MOOC意义重大。
破坏性创新理论由哈佛大学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提出,该理论为高校有效应对MOOC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破坏性创新体系将新开发的技术和与以往不同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以低价为优势开发新产品,打开新市场[18]。
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高校应对MOOC的挑战需要从思维转变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入手[19]。在思维转变方面,要接受线上教育的出现,使得线下教育不再是唯一教学模式。考虑线下教育与线上教学高效结合,MOOC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促进了全球教育公平化。高校拥有更广阔的可利用教育资源,要在教育大潮中提高学校自身的学术水平,刺激更多、更优秀的课程产生,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技术支持角度来看,MOOC的出现对高校计算机使用和覆盖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高校图书馆为例,要开发师生需要的高质量信息资源,传播必需的信息使用技能,引导有序合法的资源获得及合理利用方式。以上角度都能使得MOOC更好地为高校所用。
3.后MOOC时代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随着MOOC的普及,其大规模性、无门槛限制等特点也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逐步出现了一些MOOC学习的新样式,如SPOC、MOOR、Meta - MOOC、DLMOOC、MOOL、 DOCC”、PMOOC,被称为“后MOOC时代”[20]。
以SPOC为例。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指限制在几百人之内,对学生设定一些基本准入条件,从而提升课程的完成质量[21]。SPOC依然是开放免费的,只是设置了学习门槛,世界上第一门SPOC课程由哈佛大学设计开发,入学比例仅为1/8。人数限制保证了学员都有一定的该课程知识基础,人数限制也通常会使得学员更珍惜学习机会,不轻易半途而废。同样,规模限制能够保证每一位学员更好地参与课堂互动,每一位学生得到更公正的学习效果评判[22]。但SPOC只是单纯限制学习门槛,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同MOOC并没有大的区别。
后MOOC时代的新型学习模式从不同视角出发,重点针对MOOC实践过程中的某一问题,如侧重于倡导深度学习、侧重于引领个性化学习、侧重于实验和研究等。不同的后MOOC时代学习模式展现出不同的过人之处,它们都在某一些角度使得MOOC更完善,都有自身独特的适合场景[23]。
后MOOC时代新模式的探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文献中还提出了提升课堂趣味性、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员参与课程管理、选择合适的在线交流工具、线上线下交流相结合等措施提高学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参与度,从而更有效地使用MOOC[24]。
五、未来MOOC研究热点展望
目前我国MOOC研究主要集中于MOOC自身的发展现状、MOOC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以及其他主体(如高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也有不少学者做了关于国内主要MOOC平台的对比分析或者MOOC在某一特殊领域(图书馆、社区教育等)的具体应用等研究,涉及学科以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为主,其次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高等教育等。在国内文献分析及国内外文献对比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1.MOOC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从教学方法的层面来讲,MOOC只是把传统教学从实体课堂搬到了网络课堂,其实质并未发生变化。并且这场课堂的转移使得学生互动的机会相对减少,并且教学效果无法有效量化。目前出现了许多关于MOOC热潮背后的思考,也出现了同伴互评、设置学习门槛、学分制度、结业证书等优化学习方式,MOOC家族也日益壮大 [25],但都处于初步的小规模尝试阶段,并未形成高校的大型体系化MOOC教学模式。因此,如何利用MOOC自身的优势,创新及优化教学模式,值得深度探究[26]。同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MOOC学习质量、完成率,教师和学生对MOOC的评价以及MOOC可持续发展等息息相关[27]。
2.MOOC海量数据科学利用的问题
毫无疑问,MOOC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学习者数据,对于目前的大数据时代意义非凡。MOOC研究领域的工作者要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来研究MOOC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等,探究影响学习者使用和完成MOOC课程的影响因素,从而利用数据更好地提高MOOC学习者学习质量、MOOC接受度以及MOOC认可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可以探究促进MOOC实践、提高MOOC学习质量与完成率、增强MOOC的实用性、减少MOOC辍学率、MOOC课程高质量低成本制作、MOOC运营与管理、MOOC学习结果认可性等方面的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可以利用MOOC数据,发现开放教育的学习热点,结合他人的学习体验来考虑是否选择该课程。
3.MOOC与传统教育结合的效率问题
MOOC具有大规模、海量、省时省力、促进全球教育公平等优势。传统教育具有师生及生生互动性强、监督性强、学习效果评估效果好等优势。虽然MOOC带来的教育风暴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威胁,带来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不清晰、原有学习者流失、效率与有效性等问题,但两者依然在许多方面是互补的,值得相互借鉴学习。
用以MOOC为代表的线上教育带动全球教育资源公平化,以传统教育为代表的线下教育增强互动,保证学习质量[28]。同时,MOOC发展对于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利是弊,高校教师如何在知识全球化的趋势下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水平,这两个问题也值得探究[29]。
4.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MOOC研究
MOOC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是MOOC学习最基本的硬件条件,从全球视角来看,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条件相差甚远,新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否会造成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差异更大化,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30]。
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实施、MOOC课程制作培训、教师MOOC课程制作与管理、教师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学生MOOC课程的选择及所需信息技术培训等问题都值得关注[31]。
六、结束语
MOOC自2012年之后取得了迅速发展,开启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给人们的日常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在MOOC 发展及其本土化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针对MOOC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者们做了许多研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同时出现了一批以MOOC为基础的新学习模式。学校和学习者需要继续探索MOOC的“中国之道”,促进MOOC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稳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张绒.慕课:理想性、现实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7(2):62-65.
[2]Boyatt R, Joy M, Rocks C, et al. What (Use) is a MOOC?[J]. Springer Proceedings in Complexity, 2014:133-145.
[3]袁松鶴,刘选.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3-12,22.
[4]赵美玲,吴林海.基于SCI数据库的国际食品安全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8):253-258.
[5]李晓明.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17-19.
[6]黄如花,刘龙. MOOC在线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与情报,2014(6):18-22.
[7]陈肖庚,王顶明. 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8]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9]Stokes C W, Towers A C, Jinks P V, et al. Discover Dentistry: encouraging wider participation in dentistry using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J]. British Dental Journal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ental Association Bdj Online, 2015, 219(2):1-5.
[10]方旭. 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46-54.
[11]Mackness J, Sui F J M, Williams R. The Ideals and Reality of Participating in a MOOC[C].Networked Learning Conference. 2010.
[12]陈成吒.想象慕课与真实慕课的“教”与“学”[J].江苏高教,2018(9):81-86.
[13]杨根福.MOOC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1):100-111.
[14]冯永华.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慕课开发价值取向及实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5):46-53.
[15]Coetzee D, Fox A, Hearst M A, et al. Should your MOOC forum use a reputation system?[C].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 Social Computing. 2014:1176-1187.
[16]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4(2):39-47.
[17]赵延燕.基于微课和慕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59-60.
[18]朱美娜,赵云建.慕课和开放教育:角色、教育实践、个性化学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访印第安纳教育技术专家柯蒂斯·邦克教授及其著作团队[J].中国电化教育,2017(5):30-39.
[19]袁莉,Stephen Powell,马红亮,吴永和.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3-9.
[20]赵海霞,谢舒潇,刘永贵等.高等教育MOOC的发展路径、战略影响及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7):5-11.
[2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22]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23]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20,133.
[24]王宇.慕课微专业分析及其对我国慕课建设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8(12):23-80.
[25]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17-26.
[26]杨劲松,谢双媛,朱伟文,方小楠.MOOC: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85-88.
[27]崔裕静,马宗兵,马凡.网络直播作为慕课学习支持服务的模式及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9(12):110-115.
[28]钱小龙,王玉香.美国研究型大学慕课商业模式的现状反思——基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慕課教学人员的集体访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75-83.
[29]袁莉,斯蒂芬·鲍威尔,比尔·奥利弗,马红亮.后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3):44-52.
[30]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8(6):1-4,22.
[31]莫甲凤.MOOC时代如何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9-133,140.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