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0-11-30 09:06李浩君蒋红何佳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实证研究影响因素

李浩君 蒋红 何佳乐

摘   要:探討影响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各因素的内在关系和影响程度成为提升其学习交互服务质量的途径之一。文章基于交互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构建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便利条件、教师支持和内容支持分别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产生直接正向显著性影响,间接影响交互意愿;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分别对交互意愿产生直接正向显著性影响,但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直接影响路径不成立;对交互意愿总影响程度最大的为自我效能感,最小的为内容支持。文章在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为有效激发学习者的交互意愿、促进交互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移动学习;交互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1-0026-05

一、引言

随着5G技术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渠道呈现出多元趋势。但移动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和随意性、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使学习交互过程更为复杂,目前学习者交互停留在表层,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还存在瓶颈。[1]本研究将交互意愿定义为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产生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倾向,交互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和控制个体的交互行为。在移动学习领域,一方面是对移动学习平台使用意愿的研究较多,如徐顺等人[2]基于TAM模型新增平台功能性、声望和社会因素对学习者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移动学习参与意愿的研究,例如于莎等人[3]研究了态度、胜任力、欲望等内部因素对学习者参与学习共同体意愿的影响,但对交互行为意愿研究涉及较少,已有相关研究为移动学习交互影响因素的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Dadze等人[4]认为移动学习者是以终端设备为媒介,通过系统化学习内容和互动形式,确定交互能够提升学习参与度。Ye等人[5]发现兴趣、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因素对移动学习系统使用意愿存在显著性影响。因此,如何让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获取所需学习资源,并与教师、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分享,将移动学习交互效益发挥最大化是移动学习交互仍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交互意愿;二是这些因素之间内在的效应关系是什么。本研究基于交互理论,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构建移动学习交互意愿影响因素模型,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法验证研究假设、分析学习者交互意愿的各因素影响关系与程度,为促进交互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研究假设的提出

(1)便利条件

便利条件是指个体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她)决定使用技术的因素或资源。[6]本文指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交互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各种技术支持条件、服务支持条件等,包括移动设备的稳定性、网络的流畅度等,这都是影响学习者进行交互的重要因素。Hao等人[7]已证明便利条件对学习者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积极的直接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便利条件对感知有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2:便利条件对感知易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2)教师支持

为了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目标,教师通过提供一系列支持行为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8]主要分为情感支持和专业支持两个维度。[9]教师的个人特征、知识能力、课程设计以及情感支持能够有效地影响学习者的交互意愿。刘斌等人[10]在学习社区领域发现学习者感知到教师支持对在线学习投入产生正向显著性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设。

H3:教师支持对感知有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4:教师支持对感知易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3)内容支持

内容支持是指学习者在移动学习平台或系统中获得的学习内容,包括各种形式的数字学习资源,例如讲座、课程、作业、图像和测验,主要分为内容质量、内容设计和内容交互三个维度,其学习内容的真实准确性、设计新颖性以及交互多元化都能够影响学习者的交互意愿。[11]Cheng等人[12]认为内容是决定移动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内容支持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显著积极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设。

H5:内容支持对感知有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6:内容支持对感知易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能够利用技术完成某种行为的自信程度,本文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交互过程中利用学习资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在移动设备上利用辅助学习工具将学习收获分享给其他学习伙伴的自信体现。[13]Pituch和Lee等人[14]研究证明在远程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易用性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7: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有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8: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易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9:自我效能感对交互意愿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5)TAM核心变量

本研究中感知有用性是指,学习者认为通过与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活动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效果上取得良好成绩。[15]感知易用性是指学习者感觉在移动学习中使用移动设备的交互功能操作便捷、不需要努力的程度。[16]一般来说,如果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学习系统中的各种交流工具轻松地与教师取得联系,并接受教师的快速友好反馈,他们可能感知到移动学习系统或平台是有用的和易于使用的。TAM模型中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意愿等变量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反复检验,因此,本研究选取其中的变量来探究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以下假设。

H10:感知有用性对交互意愿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11:感知易用性对交互意愿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12: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2.研究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假设因素,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依据交互理论分析移动学习交互意愿的关键内在和外在要素,从教师、学习者、移动技术、学习内容四个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技术层面确定便利条件因素,在教师方面确定教师支持因素,在学习内容方面确定内容支持因素,在学习者个体层面确定自我效能感和感知相关特征,构建移动学习交互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收集到286份问卷,剔除异常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4.4%。以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女生分别占41.5%、58.5%;20~25岁年龄段分布占比最多,占总人数的46.3%。移动学习现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关于移动学习时长情况,30分钟~2小时人数最多,占69.6%;移动学习交互频率情况,每周至少一次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7.4%。

2.问卷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22.0和AMOS21.0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如表1所示,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0.7、组合信度CR>0.7,[17]AVE值在0.5以上;且各维度的AVE值大于该维度与其他所有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平方,说明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18]说明问卷信效度良好。

3.路径分析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法对结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进行拟合度和假设检验,假设H7、H8、H12不成立。然后进行模型修正后拟合度值:卡方/自由度为1.527、GFI值为0.891、AGFI值为0.864、RMSEA值为0.044、CFI值为0.970、TLI值为0.965,说明该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研究假设检验中发现假设H1-H6、H9-H11符合路径成立显著要求,[19]如表2所示。

4.中介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AMOS 21.0軟件运用信赖区间方法对中介效果进行分析,发现间接效果显著存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为完全中介。形成最终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学习者交互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整个研究模型对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的解释量达到46.7%,说明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能够对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交互意愿进行充分解释,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以及影响程度具体分析与讨论如下。

1.自我效能感对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移动学习交互意愿产生直接影响(β=0.318,P<0.001)与Althunibat[20]研究结论一致,自我效能感对移动学习者的交互意愿影响最大,说明在复杂的移动学习环境中,学习能力相近的学习者面临相同困难时,自我效能感较高者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学习者对自身所具备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持有更自信的态度,就能更高效地查找到相关知识内容,并且乐意通过移动平台与伙伴进行互动分享;教师应充分调动移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习者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产生较好的学习效能感,进而会有更强的交互意愿。

2.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对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的影响

感知易用性对移动学习交互意愿产生直接影响(β=0.315,P<0.001),感知有用性对移动学习交互意愿产生直接影响(β=0.187,P<0.05),与Cheng等人[12]研究结论一致。说明移动学习者年轻化特征凸显,出于新鲜、好奇的感知心态,对移动学习交互存在多元化的感知需求,则会有更高的交互意愿。但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不存在显著性影响,这和原始TAM模型假设不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移动学习者感知获取学习资源方便、界面设计清晰易懂、容易使用时,并不会认为对自身是有用的且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本研究搜集到的样本以在校大学生居多,他们具有良好的移动学习经验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完全掌握移动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可能易用性对于他们没有太大吸引力。

3.便利条件对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的影响

便利条件对移动学习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有显著的直接影响(β=0.380和0.515,P<0.001),并对交互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其间接效果分别为0.096和0.120,这一结论与Hao、赵呈领等人[7][21]的研究结论一致。这说明学习者使用移动设备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受网络速度、安全性和服务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当学习者感知自身处于私密且安全的移动环境下交互会放下警惕,更积极地参与交流活动;相反的是网络的卡顿、延迟造成移动学习者体验感不强,间接阻碍交互意愿。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移动学习环境不断向真实情境的方向逼近,功能性更完善、支持移动学习情境的便利条件,给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协作活动提供更加真实体验的场景,网速快、安全性高和良好的服务支持会对学习者交互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移动技术的稳定性和移动学习平台或系统的易操作性影响学习者的交互意愿。

4.教师支持对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的影响

教师支持对移动学习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有显著的直接影响,(β=0.239和0.258,P<0.01),并对交互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其间接效果分别为0.045和0.081,结论证明教师同学习者的交互性对学习者的满意度和学习意愿具有重要作用,这与刘斌、Ali等人[10][22]的研究结论一致。在移动技术支持的情境下,教师的风格会存在差异,教师支持程度高,给予学习者及时回复、个性化答疑,良好的实时且双向反馈的师生交互情感,还原了内容和场景的真实性,能够让学习者产生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和学习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交互意愿。学习者会感知到师生交互模式对其学习价值和有用性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教师对学生在情感上的关注与支持会消除学习者的孤立无助感。

5.内容支持对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的影响

内容支持对移动学习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有显著的直接影响,(β=0.215和0.232,P<0.001),并且对交互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其间接效果分别为0.040和0.073。这一研究结论与Almaiah等人[23]对移动学习接受度实证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移动学习者如果感知移动学习内容质量高、内容设计新颖且交互性多元,则学习者会认为学习内容是对他们有用的,并愿意进一步去使用移动学习平台。内容交互是移动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学习者自身认知巩固与重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互动平台对知识内容进行分享交流,在此过程中会持续产生碎片化知识,同时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不断地整合,最终达到合零为整的效果。因此,针对移动资源丰富性的特点,有效地整合学习内容,提高内容的可信度,使学习内容以最佳的设计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是教师和技术人员应该关注的。

五、研究总结

本研究为移动学习者交互意愿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持,其成效分析具有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在于基于TAM模型,并将教师支持和内容支持这两个体现学习交互主体特征的要素作为模型的分析变量,为移动学习交互意愿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模型。从实践角度看,作为教师或者移动学习服务提供者,鼓励学习者参与交互活动就要激发其交互意愿,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及对交互意愿的作用程度,并根据学习者个体特征定制差异化的交互激励机制。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研究调查对象为大学生,样本数据来源和群体相对较为单一,在未来研究中扩大样本收集范围,以提高研究模型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李祥,金安安,张逸琴.基于学习者驱动的移动学习模型构建及微信开发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5):77-81.

[2]徐顺,田潇湘.基于TAM的在线学习平台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8):78-85.

[3]于莎,刘奉越.成人参与在线学习共同体意愿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目标导向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微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5):86-94.

[4]Dadze-Arthur,A.,& Raine,J.W.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 a Distance: How Distinctive an Experience[A].Majgaard,K.,Ry Nielsen,J.C.,&Quinn,B.et al.(Eds.).Developing Public Manag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Volume 5)[M].Bingley: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141-159.

[5]Ye H,Li R,Geng M.Research on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Mobile Learning[J].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odeling.IEEE,2010:313-316.

[6]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7]Hao S,Dennen V P,Mei L.Influential factors for mobile learning acceptance among Chinese user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7, 65(1):101-123.

[8]韓建涛,葛明贵等.教师自主支持:西方的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6):49-54.

[9]Shelton EN. Faculty support and student retention[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3,42(2):68-76.

[10]刘斌,张文兰,刘君玲.教师支持对在线学习者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63-68,80.

[11]Peter Shea, Chun Sau Li, Alexandra Pickett.A study of teaching presence and student sense of learning community in fully online and web-enhanced college courses[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 2006,9(3):175-190.

[12]Cheng,Y.M.Effects of quality antecedents on e-learning acceptance[J]. Internet Research,2012,22(3):361-390.

[13]Venkatesh,V.,& Bala,H.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J].Decision Sciences,2010,39(2):273-315.

[14]Pituch,K.A.,Lee,Y.,kuei.The influence of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n e-learning use[J].Computer& Education,2006,47(2):222-244.

[15]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6]Sabah N M.Exploring student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driving m-learning adop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65(12):522-533.

[17]Hair,J.F.,Jr.,Black,W.C.,Babin,B.J.,& Anderson,R.E.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2010.

[18]Fornell,C.,& Larcker,D.F.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39-50.

[19]Hu,L.T., & Bentler,P.M.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1999,6(1):1-55.

[20]Althunibat A.Deter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intention to use m-learning in Jordan higher educ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 52(11):65-71.

[21]赵呈领,闫莎莎,杨婷婷.非正式網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101-107.

[22]Ali R A,Arshad M R M.Understanding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learning:a perspective of the extended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and applied ences,2016,3(7):81-88.

[23]Almaiah M A,Jalil M A,Man M.Extending the TAM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quality features on mobile learning acceptance[J].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2016, 3(4):453-485.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实证研究影响因素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