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在线协同学习案例研究*

2020-11-30 09:06姜惠玲刘和海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11期
关键词: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疫情

姜惠玲 刘和海

摘   要: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各高校也纷纷采用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形式进行“云开学”。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教师教学负担增加、师生交流互动不足、学生主动学习缺乏等问题。对此,文章从在线学习本质出发,提出发展在线协同学习的策略,指出其中的协同关系与实现路径,并以《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设计了在线协同学习案例,以期为众多大学生和一线教育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疫情;在线学习;协同学习;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1-0081-05

一、引言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四处蔓延。在疫情发展严重的态势下,为避免疫情被带到校园,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于1月27日发出要求各地大中小学校推迟春季开学时间的通知。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为确保学生学习的持续进行,教育部又于1月29日发出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各地教育部门与各类学校也积极响应,纷纷推出相关指导意见与实行举措。全国高校也自2月17日起拉开了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序幕,近3000万大学生都开始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居家在线学习。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原来的学校变成了住家,而居家学习的形式使得师生与生生之间缺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致师生时空分离。而在此种情形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转变,学生的有效学习如何实现,教对学的促进作用如何保证便成了当下研究者与教育者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就此,本文将从在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引导大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二、疫情背景下在线学习形式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居家在线学习形式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但是其与传统课堂学习形式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表1所示),这种教与学形式突如其来的巨大转变也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虽然此前也有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线上学习模式的运用,但其大多是辅助和补充的角色,并未离开过“课堂”载体。而疫情使得师生与生生的面对面交流被阻断,教与学的时空被完全分离,这为教学过程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学负担增加

开发一门在线精品课程通常需要前期进行大量设计准备工作,且由数位教学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而疫情期间很多教师都是仓促上阵的无经验、无准备、无外援的“三无教师”。这就使得其教学负担增加,具体体现在:①教师要求增高。很多教师在此次疫情前并未有过网络教学的经验,而线上教学的形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有着更高的要求。②教师任务加重。线上教学使教师需额外进行熟悉网络平台、创建网络资源、设计线上互动、引导学生交流协作、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等工作。有调查显示,接近四分之三的教师都认为在线教学增大了工作量;③教师压力变大。网络平台上教师很难时刻关注到学生的神情反应和听课状态,课堂及时反馈效果不佳,使得教师容易对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存疑,从而造成压力。

2.师生交流互动不足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关键。[1]线上学习时由于环境与平台等的影响,学生更多地会与教师借助文字交流而较少进行直接的语音交流,部分教师线上课堂容易变成单方面的知识讲解或技能传授,而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被各种外界信息分散,不能够很好地沉浸在课堂中,以致师生间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少之又少。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一些调查显示,仅有34.58%的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比传统课堂中增多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多达58.3%的教师认为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情况较多,可见师生间的互动还亟待增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有待提高。此外部分学生还指出其很少在线上与同学探讨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协作机会也甚少,可见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为缺乏。

3.学生主动学习缺乏

当学习环境从学校变成了住家,周围没有了教师的督促与同伴的参照,学习氛围明显下降,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考验,其中自主控制能力不够强的学生会明显表现出学习积极性降低的问题。例如在某大学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调查中,许多学生都反映了在线学习时没有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注意力难以集中(60.2%)以及自我监督指导不足容易偷懒(43.5%)的问题。这种学习积极性的缺乏,导致居家在线学习过程中较多学生仅停留在观看与听课的阶段,很少会在課后主动进行复习巩固和知识拓展。此外,在线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缺乏科学恰当的自主学习学业反馈路径的问题,这也使得学生的认真程度较低。这种弱反馈监控且积极性不高的自主学习,最终会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

三、问题的解决策略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在线教与学的本质出发。教学质量的好坏本质在于“教”的行为是否很好地促进了“学”的行为,而线上教学的本质则是导学与助学,即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及效果(导学),帮助学生疏通学习卡点、破解学习难点、强化学习重点、解决学习疑点(助学)。所以“不停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在线学习活动的三个内在属性中,交互作为学习活动的核心,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学习活动的特定结果,学习结果的实现则依赖于学习活动的组织[2],而网络平台由于其开放性和广泛连接性等特征,可以很好地支持不同角色实体的交互联结[3],因此我们提出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发展协同学习的策略,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自主学习。

“协同”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在英文中有synergy、collaboration等多种表述,《汉语大词典》中将其释议为齐心协力、互相配合。1971年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4]。其认为协同学本身就是“协调合作之学”,即协同变化。协同学习(Synergistic Learning)就是指在教育环境下,学习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互动、互补的学习方式[5]。协同的形式能够促进异地师生、生生交互与智力共享,在互动的过程中传递和获得真知[3]。

首先应对协同学习中的协同关系进行明确。一是在教师之间组成协同教研小组。教研小组的形式能够使教师们在学科知识与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互助互补,做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线上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反思研讨等几大块。值得注意的是,在线教学不等于课堂搬家,不是单纯的直播教学或是点播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应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上,教师的角色也要从单一的讲授走向设计、指导、帮助和干预等多元化方向。二是学校应充分做好规划引导工作。在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中,学校作为教师的坚强后盾,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教师构建适配度高的协同教研小组,做好人员的协调分工工作。另外还需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帮助教师和学生缓解焦虑情绪和心理负担等。三是学生之间构建协同学习小组。学生作为线上学习的主体,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挥是关键,这时协同的作用应该得到良好发挥,协同学习小组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并在合作探究、互动互补的过程中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四是家长的监督管理作用。传统的在校学习中,家长几乎不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居家在线学习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家长完全开放,家长可以随时加以干预。如此情况下,更应充分发挥家长的协同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管理。五是社会的支持服务协同。在线学习会用到各式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大多都是由社会企业所开发运营,为保障在线学习的顺利展开,网络的通畅性和平台的可用性、实用性等就需要社会人员的支持与服务。据此,便可以厘清在线协同学习中的协同关系,如图1所示。在大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这一过程中,“协同学习”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协同学,而是既包括教师的协同“教”,也包括学生的协同“学”,还有学校的规划引导、家长的监督管理以及社会的支持服务。

四、协同学习策略的实施路径

在了解各成员间的协同关系后,我们就可以继续探讨协同“学”到底如何进行。王竹立教授所提出的新建构主义理论中包含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这四个关键词,其主张鼓励学生在课外借助互联网进行丰富且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通过课上的交流与分享就感兴趣的内容与同学开展协作探究,以进一步深化学习,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与启示下逐渐完成碎片化知识的加工与整合,最后实现知识创新[6]。根据该思想的指导,结合协同学习的特征和居家在线学习的背景,我们认为可以从三段五步来进行协同学习。其中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五步则是指自主学习、听讲互动、交流讨论、项目探究和总结拓展五个具体步骤。其中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主要协同成员,具体如图2所示。

1.课前:师师协同与生资协同

课前进行的主要是自主学习,其强调的是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互协同,如图3所示。其中教师工作主要是教学设计和资源推送。教师们以资深教师协同年轻教师或是学科教师协同技术教师的形式组成教研小组,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共同备课,选定教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预设交互环节、提出讨论问题等[7],并围绕教学设计协同进行资源的整合、制作与推送,为学生列出问题单和任务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引导。学生则应根据两单对资源进行学习探究,还可以自行围绕课程内容在互联网上进行检索学习,将有用有趣的内容分享至课程群,在遇到问题时可随时通过网络工具等向教师、家长、社会寻求帮助。如此通过学生与资源之间的充分交互来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效率,为课中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师生协同与生生协同

在线协同学习的课中阶段重点是师生协同与生生协同,如图4所示。首先是听讲互动环节,讲授并不意味着知识的灌输,而是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首先被课堂吸引,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呈现与讲解。由于在课前学生已经通过资源学习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了解,故教师在此应抓住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此外教师还需不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思考。此环节可以选择以一位教师主讲,其他教师协助把握课堂节奏的形式,也可以选择双师、多师共同讲授的方式进行。这期间学生所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的先验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并积极参与互动以进一步理解知识。

交流讨论是促使学生获取新知最大化、提升能力最快化、思维训练最优化的重要途经[7]。这一环节中教师扮演主持者的角色,引導学生们提出对讲授内容的疑惑与不解,对部分概念理论等进行再点拨,而对于具有思考性和争议性的问题,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讨。学生根据兴趣组成若干小组,在进行组内讨论后选择代表进行各组观点分享,并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既可以阐述新观点,也可以是对原观点的补充,或是对他组观点的纠错。以期在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过程中,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勇气,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交流讨论结束后,教师可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肯定正确观点并纠正错位认知。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能力的提升。

3.课后:生生协同与生资协同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理论层面的掌握,但是在实际运用方面还比较缺乏,因此课后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则更多强调的是生生协同与生资协同两个方面,如图5所示。杜威曾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也是协同在线学习所注重的。在项目探究环节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发布任务和组织评价,学生们则更加强调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协作探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项目主题,在各组选定主题后指导其完成群聊组建、组长推选、任务分工等工作。在协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各组进行跟踪辅导,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并鼓励学生多加创新创造。学生小组通过对资源的进一步搜索学习和同伴间的交流制作,最终产出各小组的独特成果。此后,教师组织学生协同展开教师评价、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多元评价,对成果的亮点与不足、规范性、创新性以及各学生的工作量、贡献值等进行评价。这种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实际效用。

项目探究与协同评价后,每位同学都对自己的学习成效有了一定感悟,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的总结拓展工作。结合上一步中的评价内容,学生和小组都需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效、协作程度、配合效果等进行反思,总结优势与不足之处,以进行相应的补充学习与复习巩固,以及团队的磨合调整与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也需要充分接收学生反馈,就教学设计、资源设计、课堂教学、协同配合等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日后工作中需要改善与纠正的地方。除此之外,各小组根据评价分析对实践成果做進一步的修改完善,教师可借助合适的网络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课程QQ群等进行最终成果的展示。

五、协同学习案例设计

基于以上提出的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以大学生 《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这一主题课程展开案例设计,以对在线协同学习形式做更好的阐述。在这一课程中,授课教师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各一名,QQ及腾讯会议作为主要工具。学习目标为:①知识目标。深入理解微课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熟练掌握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方法。②能力目标。根据学习任务掌握相关工具软件的应用,具备设计与开发微课资源的能力,具备剖析评价微课视频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产生兴趣,并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乐意且善于运用微课。每一阶段的具体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如下:

1.课前:自主学习

此阶段的教师活动包括协同进行教学设计、搜集网络相关素材、进行资源整合与建设、在QQ群进行资源推送。如《什么是微课》《如何制作微课》《基于Camtasia Studio制作微课》等视频资源,以及中国微课、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平台等优秀的微课相关网站链接。设计问题清单与学习任务清单。如列出“什么是微课、微课有哪些类型、微课有哪些主要特征”等问题,提出让学生学习某些微课制作软件的任务。学生活动则是学习教师推送的资源,完成学习清单所要求的任务,并对微课的制作进行简要了解,简单学习某种微课制作软件并尝试动手制作。此外根据自身兴趣与需求浏览相关网站,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个性化拓展学习。

2.课中:听讲互动、交流讨论

在听讲互动步骤中,教师借助腾讯会议进行屏幕分享加语音式的教学,适当时候可以视频出镜(如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形象的出现会给学生开始上课的代入感),在知识点讲解前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微课的定义及组成、主要特点、类型划分等知识点进行讲解,重点突出微课的设计。讲授过程中进行提问等互动,总时长把握在15分钟左右。在知识讲授结束后,可对优秀的微课作品进行10分钟左右的演示。例如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一等奖作品《洪水神话的文化比较》《笔记中的符号使用》等。与此同时,学生的活动包括认真听讲,比较教师所讲内容和课前自学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纠错增新,以及积极参与教师的提问等。

交流讨论时,教师首先给出探讨的主题“好的微课包含哪些优秀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后,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对各组发言进行点拨与评价。并运用同样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微课到底应该如何设计”“不同类型微课的制作方法与技巧”等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与概述。时间可持续20分钟左右。学生则每3~5人自愿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借助QQ工具进行组内探讨,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概括,选择1~2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适当补充。学生还可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制作过程中的要点、疑难点,分享制作经验、技巧等,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微课的本质。

3.课后:项目探究、总结拓展

项目探究过程中,教师活动包括:明确告知学生微课的制作要求,布置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小组任务,要求每组上交一个完整的微课视频;继续为学生推送微课制作的视频教程;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与完善,在QQ群中建立单独的群文件夹,将学生的最终成果进行展示。学生活动包括:进一步学习微课的制作技巧与相关软件操作等,例如Camtasia Studio、Office、万彩动画大师等;根据要求进行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微课视频的制作;进行成果展示与相互评价,对每组成果分别提出1~2点优缺点;吸收思考教师和其他组同学所提出的建议,对微课视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完成最终成果分享与欣赏。

到总结拓展这一步时,教师的活动则是为协同教学同伴的工作提出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学习情况特殊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学习拓展。学生活动包括:回看课堂录制视频,反复学习疑难点直至弄懂,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总结;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剖析每个人在小组协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分析小组作品与其他组成果的差异所在,进行组内反思总结;按照自身兴趣与需求,借助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其他课程相关内容。

六、结束语

南国农教授曾经指出“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8]。此次疫情的发生与蔓延,虽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学习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产生了严重影响,但与此同时它也让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9],在协同学习方面亦是如此。在线学习形式的运用不仅引发了我国研究者的广泛深入思考,也带来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与案例。虽然这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大规模在线学习的形式只是疫情时期的应急举措,但其并不仅仅是应对疫情的短期行为,更是一场长期的教学革命[1]。相关研究者与教育部门应抓住此次契机,为在线学习形式谋求更多的创新,为协同学习策略谋求更多的发展,最终为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所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端鸿.在线教学是一场长期教学革命[N].中国科学报,2020-02-18(5).

[2]王楠,乔爱玲.在线学习活动本质及理论基础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1):36-40,78.

[3]郭炯,郑晓俊,黄彬.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与应用案例研究——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八[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0):23-29.

[4]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5]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5-11.

[7]郭玉珍.“四段六步”教学范式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21):8-10.

[8]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5-7,27.

[9]焦建利,周晓清,陈泽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06-113.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