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出台前后历史的回顾

2020-11-30 08:28刘捷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

刘捷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面临着“众敌环伺”的复杂局面。为了稳定局势、迅速恢复社会秩序,毛泽东在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贯彻实施“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得以实现。回顾这一方针出台前后的历史,总结这一方针实施的历史经验,对当下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不要四面出击”;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11-0022-06

打击主要敌人,争取最大多数同盟者的策略,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冲击和阵痛,党和人民政府的任何重要举措,都不可进行太猛,步伐过快,宁可慎重缓近,以便稳步地达到既定目的”[1]。“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反映出党刚刚执掌全国政权时,对慎重处理社会转变时期的社会矛盾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并相应制定了稳健的发展战略,从而统一了全党思想,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一、“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提出的背景

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上半年,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战斗和艰苦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已经成立”,“战争已在大陆上基本结束”,“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向稳定等等,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2]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的困难局面初步改观。但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远没有清除,还有许多紧迫工作亟待进行。

(一)党外:社会关系出现紧张局面。首先,不少影响政权稳固的遗留问题尚待解决。新中国成立时,还有许多国土尚未解放。当时,国民党还保留着100多万残余武装力量,盘踞着西南、华南等地,妄图垂死挣扎。此外,国民党在撤退时,有计划地布置大批特务和其他反革命分子暗藏下来。仅1950年1月到10月,全国就发生妄图颠覆新政权的武装暴乱816起[3],破获重大特务案664件,破获国际间谍案9件,捕获特务13812人。[4]当时,各地反革命活动猖獗,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同时,在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土地改革尚未进行,反封建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据统计,截止1950年6月,完成土地改革地区的农业人口约有1.45亿,尚未完成土地改革的人口约有2.64亿。[5]而帝国主义继续采取敌对态度。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出兵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其次,社会经济的重新改组带来很重的负担,一些社会阶层人士对现状产生不满。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取得了统一财经、稳定物价工作的胜利。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虚假购买力迅速消失,形成了市场上若干货物一时供过于求的现象,货币流速大为降低,银行存款大为增加,全国私营工业生产锐减,面临着停工、倒闭的困境和劳资关系紧张等困难。民族资产阶级为稳定物价后的市场萧条而惶惶不安,有的甚至怀疑共产党的政策变了,要提前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不少资本家遣散职工,关厂歇店;少数人弃厂出走,或将资金转移香港。曾有“火柴大王”“煤炭大王”“水泥大王”之称的刘鸿生给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写信,声称“企业实在办不下去了”。[6]以上海为例,1950年2至4月,关闭工厂达3100家以上,这年上半年,上海失业工人高达15万以上。[7]失业工人、失业知识分子和一部分手工业者对人民政府也有怨言。许多工人由于对党的工商业政策不了解,以为解放了,可以实行“共产”,要求分店、分厂,提高工资,由此引发了劳资纠纷急剧上升。在大部分农村,由于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又要征收公粮,农民也有意见。[8]

(二)党内:出现了不切实际的“左”的偏向。在打击不法投机资本的斗争中,党内一部分干部对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的政策缺乏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客观形势,主张乘民主革命胜利之机一鼓作气,一举消灭资产阶级,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有人提出今天的斗爭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国营经济要无限制地发展,越发展,越要排挤私营经济。对统一战线,有人说,革命胜利了,民主党派“任务已尽”“可有可无”。对知识分子,有的地方和部门用粗暴的方法对待思想问题。在民族工作中,不顾客观条件急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的现象也有发生。这些“左”的偏向,导致统一战线中各阶级、阶层及民族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情况,妨碍团结全国人民去实现当前的中心任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9]1950年4月12日,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工商组讨论会的一份发言记录稿上写了几段重要批语。他指出:“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是有斗争的,但必须团结它,是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应限制和排挤的是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即投机商业,奢侈品和迷信品工商业,而不是正当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对这些工商业当它们困难时应给以扶助使之发展。”[10]4月16日,毛泽东复电陈毅,对上海市在处理税收和失业问题时,采取征得各方同意后妥善进行的正确做法表示赞同,并强调:“目前处在转变的紧张时期,力争使此种转变进行得好一些,不应当破坏的事物,力争不要破坏,或破坏得少一些。”[11]此外,毛泽东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这些问题。这就成为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完整提出“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的思想前提。

二、“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的出台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加之党的工作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偏差而由此积累的矛盾,党中央决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认真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澄清思想,统一认识。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一次中央全会——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和确定了党在现阶段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即要调节同各个方面的关系,保障恢复国民经济中心任务的完成,不要四面出击,造成全国紧张。会后的实践证明,实施“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一)“不要四面出击”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思维。6月6日,即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毛泽东作了题为《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对《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轉而斗争》的书面报告作说明,解释了报告的战略策略思想。针对当时有些人提出向民族资产阶级开火,消灭资本主义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着重解释了“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思想。他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是什么呢?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就要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的。这件事虽然现在有困难,但是我们总要想各种办法来解决。[12]

接着,毛泽东具体指出了方方面面的“解决办法”:我们要“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使失业工人拥护我们”;“实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拥护我们;并要“给小手工业者找出路,维持他们的生活”;对民族资产阶级,“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不要搞得太紧张”;对知识分子,“要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13],但是不要过于性急,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用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14]毛泽东还着重强调了统战工作和少数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全党都要认真地、谨慎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主动地去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要放手发扬民主、广开言路,不要怕别人讲话;“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谨慎对待”,“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改革”。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15]

最后,毛泽东总结:“我们不要四面出击。”他解释说:“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这里所说的“让步”“缓和”,主要是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内,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接着,毛泽东继续总结道: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残余等几方面的敌人就在我国人民中间孤立了。“不要四面出击”就是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三中全会的路线。[16]

(二)实施“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要四面出击”,强调了集中力量向敌对势力进攻,表现在要“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1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作战,消灭了国民党残余主力部队,并基本剪除了匪患。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还进行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重点打击土匪(匪首、惯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对他们采取了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即“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18]的政策。除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极少数人外,其他都实行劳动改造,给以重新做人的机会。同时,“不要四面出击”,意味着要对其他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即“把人民中间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拥护我们”[19]。党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与其他各个社会阶层的关系。对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早在七届二中全会时,就要求“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和工作上确定下来”[20]。在各种重大决策问题上,都事先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为其参政议政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及他们所联系的群众的积极性。对少数民族,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毛泽东说:“只要是中国人,不分民族,凡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爱国团结的,我们都要和他们团结。”[21]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经济改革,改善物质、医疗、教育、文化条件,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增进了民族团结。对原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央提出:“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十分困难时,饭匀着吃,房子挤着住。已被裁减而生活无着,收回成命,给以饭吃……凡非首要的反动分子,只要悔罪,亦须给生活出路。”[22]上述举措赢得了人心,稳定了社会秩序,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为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实施“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不要四面出击”,就是要争取、团结非敌对势力的社会阶级、阶层,让他们各得其所,协调发展。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四面八方”的重要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23]。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公私兼顾”和“劳资两利”。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投放货币,收购农副产品,扩大城乡交流。[24]同时,国家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减去了许多税目,货物税由原来的1136种减为358种。[25]1950年下半年,经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城市统计,私营工商业开业户与歇业户相抵,净增2.5万户。在这基础上,1951年形势更加好转,私营工业生产总值增长39%,私营商业销售额增长38.7%。[26]过去困难最严重的上海,经过调整后,工商业者由过去的“大喊困难”变为“兴高采烈”,还举行了一次集体交税大游行。[27]针对有人主张限制或消灭资产阶级、多给工人利益,毛泽东表示:“如果劳资双方不是两利而是一利,那就是不利。为什么呢?只有劳利而资不利,工厂就要关闭,如果只有资利而劳不利,就不能发展生产。”[28]1950年4月29日,国家劳动部发布《关于私营企业中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指示》,各地相继建立起劳资协商会议,形成“劳资团结,渡过难关”的共识,一度紧张的劳资关系渐渐趋于缓和。在农村,七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基本政策,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1950年冬季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连同老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地区的农业人口已占全国农业人口的90%以上,共没收征收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分给了约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29]随着土地改革的逐步完成,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充分彰显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四)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党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到1952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已经全面恢复”[30],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都已达到并且超过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1952年底,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和实施,党的认识根据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也不再实施。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因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所以这个革命的第一步,“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31]。明确提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要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是联合的政策,而不是消灭的政策。当时设想,先经过10年至15年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再实行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好转,至1952年中国经济内部的关系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公私经济所占比重有了根本性变化,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大为增强;私营工商业经过一系列调整,通过多种形式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不同程度地接受国家的管理和监督;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初步显示了将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增加农业生产的优越性。同一期间,我国经济社会也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国家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要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集中到重点建设上,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要求扩大自由生产和自由贸易来发展自己。于是,就把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32]1952年6月,毛泽东在给李维汉撰写的《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稿)》的修改批语中,指出:“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33]此后,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不仅讲利用限制,还讲“团结改造”、讲“既是朋友,又是要被消灭的阶级”[34],随后又明确提出以和平方式消灭资产阶级。

总之,党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党认为必须充分利用三年来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改变原来的具体设想,不是等待长期准备后再采取实际的社会主义步骤,而是现在就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历史证明,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符合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规律的,是完全正确的。

三、“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的现实启示

在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同新中国成立之初已不能同日而语,但我们还是需要而且能够从当年“不要四面出击”战略策略方针指导下的治国理政实践中,获取智慧、得到启发。

(一)正确分析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确战略策略的前提依据。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是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各种矛盾,在形成对矛盾的总体认识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确定主攻方向,制定“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政策。党史国史的历史进程已经无数次证明,凡是坚持调查研究,真正吃透国情,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矛盾,正确地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选准主攻方向的时候,革命和建设都会取得胜利。因此,可以说“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它启示我们,在面临复杂局面时,应该学会抓主要矛盾,有所为,有所不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壮大自己,战胜敌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国际上看,美国挑起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甚至是今天的全面对抗。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认清国内国际主要矛盾,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充分凝聚国内各方面力量,坚持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国际上团结最大多数友好国家,坚决抵制美国的霸权欺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反对错误倾向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本要求。面对生产力落后,经济困难的现状,党制定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使私人资本主义适当发展。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犯了右和“左”的错误。“不要四面出击”思想的提出,就是批判党内出现的各种不切实际的错误思想的结果。我们党正确的理论路线的形成过程,往往是抵制错误倾向的过程。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党对于坚持基本路线的思想统一,逐步完善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党的路线体系。[35]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36]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任何时候、任何渠道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和方便,要有理有利有节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三)正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向好的重要因素。“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在当时由于我们党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济,因而使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当然,由于私人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性,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又不能不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发生矛盾,因而,又不能让其自由发展,即对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所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同样也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完成了从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变。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对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37]从“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实施的结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看,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但并非对抗性的;解决矛盾,也不能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使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9][14][24][26][3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3.62.63.114.116. 184.

[2][8][10][12][13][15][16][17][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51—253.258.214—216.258.259.259-260.260.258.258.

[3]孙宇亭,等.建国初期镇压反革命运动史略[J].公案史资料,1989(1):12.

[4]罗瑞卿.一年来人民公安工作的成就和今后任务[N]人民日报,1951-01-01.

[5]何增光.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矛盾的再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5).

[6]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在上海8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1.

[7]李普.开国前后的信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221.

[11][2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311.

[18][20]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8—1239.1437.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15.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4.

[25]柳随年,吴敢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35.

[27]谢增寿.浅谈毛泽东的“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思想[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0(1).

[28]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28.

[29]廖鲁言.三年来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1952-09-28.

[30]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十九册[G].内部发行,1986:565.

[3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2.

[33][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02.230.

[35]仲祖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J].求是,2020(15).

[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3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5.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  彦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
理解主要矛盾 读懂美好生活
正确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
关于新时代党的领导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个“新”字贯始终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及措施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重点定量确定方法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巧抓主要矛盾,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
用“矛盾”的思维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