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敦明 常 阳
箫,中国古老乐器之一。当华夏先民把河南贾湖和浙江河姆渡的骨笛和骨哨吹响之后,箫也开始了它的漫长之旅。最早是单管,类似一支芦苇或一支竹管,经过风吹而发出单音,后来由多个长短和粗细不同的管子而吹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被人们所认识的排箫的鼻祖。人们发现在单管上开几个孔,并在上端开上吹孔,这就使这个吹孔经过风吹产生声音,跟随着人们用手指进行开闭音孔便产生了在同一支管子上发出声音不同和音量大与小的发音体,这就是单管箫的起源。这种箫经过数千年的进化,使单管箫演变成现今的六孔箫和八孔箫等等。因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大国,所以变革的箫品种很多,如民乐箫、琴箫、大头箫、北箫、戏剧箫、玉屏箫、低音箫、加键箫、巨箫等等,不但品种多,而且使用范围广,各种箫在各地区和各民族中发挥独特作用,如今它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乐器之一。
从唐朝开始,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有关箫的诗句,如李白在《忆秦娥·箫声咽》中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又如:“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唐代诗人杜牧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箫是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到了唐宋年间尤为发达,敦煌莫高窟唐代飞天乐人中就有吹箫的壁画。故宫博物馆现存的古画中也有唐、宋、元、明、清民间艺人吹箫的书画作品。
在历史上有关箫的神奇故事并不少。在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女儿非常喜欢一块碧色美玉,故而为她起名为“弄玉”。弄玉长大后容貌美丽,为人聪明,善于吹笙,当她在凤凰台上吹奏碧玉笙时,迎来百鸟合鸣。秦穆公自视女儿为掌上明珠,欲为女儿招来邻国王子为婚,但弄玉不从,她需懂音律、善吹笙者为夫。有一天,弄玉还在凤凰台上吹笙,忽然听到优美轻柔的箫音传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深沉凄婉,弄玉听到后又喜又佩服,当弄玉吹笙时,笙与箫互相之间节拍、曲调配合得水乳交融,悦耳动听,只有如此技艺高超的吹箫人才是弄玉梦寐以求的夫君。弄玉的父亲秦穆公派使者至千里之外的太华山把这“箫史”请到凤凰台,箫史和弄玉彼此仰慕愿结为夫妇。“吹箫引凤,随凤而去”,前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说明美妙的箫音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美的追求。南北朝的诗人江总有诗云:“弄玉秦家女,箫史仙处童。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密笑开还敛,浮声咽更通。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又如张良“悲歌散楚”的故事:张良在“十面埋伏”的有力形势下用箫声引起了“四面楚歌”,吹散了楚霸王八千子弟兵,致使虞姬自刎,项羽乌江身亡的悲壮史实。除去上述故事外,还有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中的蓝采和就是吹箫的,说明箫在历史的长流中被人们传为神奇的乐器。
在历史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给箫报以极高的文化品位。在今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箫的文化品位。我们亦可看出箫在现今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箫的注重和文化品位的程度。
俞逊发先生当年在台湾的一次演出中用箫吹奏完一首曲子后,台湾的一位笛箫爱好者顿时被这支箫的声音吸引,演出结束后他立刻就向俞先生提出,要用一辆高档轿车换取这支箫,俞逊发说:“这支箫是我的一件无价之宝,因为这支箫被称为九节紫竹凤凰箫,它的花纹似黄鳝花纹,粗细和圆整度十分少见,它的音响效果也是万里挑一。它是我国笛箫制作师常敦明先生亲自制作而成,是难得的好箫。一辆汽车固然让人心动,但是与这支箫比起来,两者相差太大。汽车可以制造许多辆,但这支箫可称为宝物,不可多得,更加不可复制,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乐器》杂志的记者孟建军先生曾经在他所著的《器乐人生》一书中的一篇文章中写了一段有关箫的故事:“人民大学的王键告诉我,他在大一的时候差点患上精神疾病,为了什么?竟然是为了一支箫。”王键说:我有一支非常好的八孔箫,是江苏扬中笛箫制作名家常敦明先生所制,我从南京带到北京的时候有了裂纹。那个时候,王键就觉得这件事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他每天朝思暮想的就是这件事,忧伤的感觉让他不能自拔,慢慢地成了心理负担。在期末考试之前,复习很紧张,可是他心目中仍然放不下这支箫,甚至在写考卷时仍然惦记着这支开裂的箫,这支箫让他整整悲伤了3个月。最后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又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克仁先生说:“扬中市长鸣乐器有限公司有幸收藏了一支唐代铜箫,据传为宫中之物,这支箫经前人长期吹奏已成黑色,箫长61.2厘米,内径为1.55厘米,箫前面有5个音孔,背后有一个音孔,样式和现在的六孔箫相似,音调和现在G调音的频率接近,上面刻有海棠花。”
最近几年,我们和著名笛箫演奏家蒋国基先生研究制作了“巨箫”,此箫长为2.6米,筒音为D,最低音为146.83赫兹,此箫由三人演奏,箫的音色浑厚、深沉、柔和,它是由香妃竹所制而成,箫身上刻有凤舞九天的图案,曾获得“吉尼斯”世界之最,它是历史上最低音的箫,还曾在海内外演出,深得大家的赞誉。近年来我们还研究出了三节箫,可以更加便利的进行音准的调节。
2016年冬天,我曾和常阳一起专程前去拜访苏州笛箫制作名家邹叙生先生,向他学习做箫的技艺。当时邹师傅已经80岁有余,年龄与笔者相仿,我们相互探讨箫的制作技艺。最为可贵的是,邹先生把制箫技术从紫竹的选料、烤竹、去掉内节、开孔要求,以及箫的风门(也就是吹孔的技巧)等制作工序毫无保留地对常阳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他还深入讲述了箫的发音要求,如:箫的高、中、低音的音色,发音的灵敏度等等。在一支箫制作完成时,邹师傅还即兴吹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乐曲结束后,他把这支箫赠送给了常阳,作为他学习制作箫的一个纪念。
箫的制作看起来简单,一根竹子几个孔,加上一个吹孔即可称之为箫,但实际上箫的制作谈何容易。一支八孔箫能发出30多个音,加上泛音,音域就更广了。从箫的音色来讲,它有许多种箫的音品,它的材料粗细长短不一,吹孔、指孔大小不一定相同,这在制作中就要有一定的技术奥妙。制箫的竹材需要经过火烘,烤竹时要烤得均匀、通透,之后再撬直。烤竹时温度一定要注意,火的大小一定要适中,撬竹时一定要将箫竹撬直,不然制成箫后竹子会变形(弯曲),音就会有变化。竹材的内膛一定要磨平,内膛要光滑,然后涂上虫胶,这对箫的发音很重要,但是切记不能使用化学漆,因为化学漆含有有害物质,对使用者可能造成伤害。箫的制作工艺一定要精细并且注意环保。
在箫的制作中,要注意各种箫的制作工艺不一,如:南箫,它的吹孔是内三角形,音孔比其他箫要大一点;琴箫的制作,要求材料要偏细一点,音孔小一点,吹孔就是有竹节的吹口。各种箫不管是什么吹孔,我们在制作中要讲究吹孔位置的对称,吹孔要光滑,吹孔的角度在45°左右。箫的音准要根据箫的需要来决定。六孔箫和八孔箫的开孔、音准就不一样。南箫和北箫的粗细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一根好的箫需要制作师根据箫的品种、尺寸和每个吹箫人不同的要求来进行制作。
箫的外表要讲究,除去竹材本身的花纹要有美感,在制作中还要讲究竹材的光滑,音孔大小相适宜,一般可以在外表涂上虫胶、刻上诗句作为装饰。
谈起中国箫的制作,首先就要提制作箫的材料。中国箫的材料多以竹子为主,作为竹材品种大国,我国有数百个品种的竹子,然而可以制箫的竹子品种并不多。据我所知,做箫的竹子有紫竹、湘妃竹、小青竹、小毛竹等等。而这些品种中,品质好、能够做出箫的竹子也不多。如湘妃竹,它的产地很少,且很零散,但它的竹质优良,纤维细腻、坚硬,制成的箫音色美,加上它的外表花纹很漂亮。可湘妃竹竹节较长,要想制成九节箫就很难觅料。再有就是紫竹,它生长于江南地区居多,面积较广,紫竹的品种也很多,有花纹的、黄鳝纹的、黑色的等等,其中能制成九节箫的材料不少,所以说比较适合做箫的就是紫竹。紫竹多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和广德市;江西省的婺源市、上饶市、景德镇;福建省、贵州省还有广西省一带。紫竹的分布较为广泛,取材方便。我的徒弟姚茂顺就在贵州的深山内发现了很多乌黑光亮尺寸又比较适合做箫的紫竹。虽然紫竹的分布较为广泛,但随着近些年来的砍伐,质量已经逐年下滑,所以我们除了开发新的紫竹资源以外,还要对现有的紫竹资源进行保护。
此文谈到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最近几年我们用紫檀木加工制成了紫檀箫,这种箫一经面世,就获得了好评,因为紫檀箫发音灵敏、通透,音色圆润、甜美。它的音色和灵敏度足以和紫竹箫、湘妃箫媲美,许多箫演奏家普遍认为此箫可以进一步发展研究,使其成为箫家族中的一员。
在这里我将箫竹的采集和储存谈一下。经过几十年采集实践认为,竹子最好生长在有矿物质(金、银、铜、铁等)的地质中。当你采下这种竹子后,你就会发现它发出“当、当、当”的声音。
材料需要存放在微风能够吹到的地方,不可以存放在露天,也不要存放于阳光直接照射及潮湿的地方,需要防止霉变和虫蛀。一般来说,竹材需要存放4至5年,等水分挥发后,竹材性能稳定之后再进行制作。
箫的演奏家历史上有很多,如:孙裕德、张之谦、郑振华、俞逊发、张维良、王铁锤、陈重、谭谓裕、宋景濂、王大浩、詹永明、王巽之、林克仁等(排名不分前后)他们还创作或改编许多名曲,如:《春江花月夜》《妆台秋思》《平湖月夜》《梅花三弄》《关山月》《良宵夜》《泛沧浪》《平沙落雁》《渔礁问答》《苏武牧羊》等等。目前我国制箫的高手不少,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他们善于制作江南丝竹箫、琴箫、排箫、北箫、戏剧箫(锡剧、沪剧、越剧等等)。福建的王大浩、陈强岑等人既是著名的南箫演奏家,也是南箫制作家;郭大强是著名的粤箫制作家。在制箫人群中,有常敦明、邹叙生、王益亮、贾耀亮、周筱楠、赵景国、张力、张峰、姚茂顺、常阳等等。
箫——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在历史上有着优美的传说和神奇的魅力,一直被炎黄子孙一代代传颂、赞美,长盛不衰。箫除去合奏外还有独奏,使人们百听不厌,“绕梁三日而不知肉味”又何尝不可用来赞颂箫?箫的声音优美动听,让人流连忘返。经过数千年历史的变迁,箫一直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