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怎样让世界更美好?
——《哲学分析》创刊十周年寄语

2020-11-30 13:30童世骏
哲学分析 2020年3期
关键词:境况重新考虑阿伦特

《哲学分析》创刊十年了。

十年时间不算长,只够这个双月刊出版60期;但十年时间也足够长,长到居然能让我们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杂志创刊的时候,半年中总共吸引了7300多万各国参观者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世博会”),正人声鼎沸,精彩纷呈。世界博览会可以说是全球现代化成果的巨型展会。马克思在后来被称作首届世界博览会的于1851年5月开幕的万国工业博览会的前夕兴奋地表示,在这座世界资产阶级的“百神庙”中将展示的,其实也是“建设新社会的物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6页。;在那次博览会后不久,马克思在祝贺远在美国的德国战友约瑟夫·魏德迈喜得贵子时欢快地写道:“祝新的世界公民幸福!没有比出生在当代更为美好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6页。。

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所说的“美好”,与十年前上海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的“美好”,具体含义当然有巨大差别,但它们的核心内容,却可以说都是对被马克思描述为“用时间去消灭空间”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1页。的那种以技术手段加速各类交往的全球化进程,予以高度信任。上海世博会开幕两月之后带着“哲学,让世界更美好”的呼唤④童世骏:《哲学,让世界更美好》,载《哲学分析》2010年第1期。问世的本杂志,也分享了同样的乐观精神。

但十年之后的今天,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的病毒正肆虐全球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最早发现疫情的我国已经以巨大代价走出了抗疫斗争的最艰苦阶段,但欧美一些国家的人民却还正在经历每天几百甚至上千同胞孤独离世的人间惨剧,而在世界的其他地区,本来就生计艰难的亿万人们,则要在更加艰苦的条件下迎战全球疫情的下一轮高潮。为抵御杀死众多男女老少的这个无声敌人,越来越多的国家决定采用社交隔离这个被认为是遏制大规模传染病最有效的传统方法;“封区”“封城”和“关闭边境”等措施一出,学校和商场、厂房和工地几乎全部撤空,国际航班几乎全部取消,昔日人满为患的繁华都市,几天之内就变成了空荡荡的“鬼城”……已成为现代化之时空标志的全球化和加速度被突然按下暂停键,由此而造成的规模空前的经济衰退,或许在世界历史未来进程中将留下深刻印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使不匆忙放弃“哲学,让世界更美好”的乐观信念,也至少要提出“哲学,怎样让世界更美好”的沉重话题。

哲学要让世界更美好,就要对人类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对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所说的“人的境况”,有及时更新的理解。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阿伦特出版《人的境况》一书,阐述她对“这一在重要性上无可比拟的,甚至比原子裂变还重要的事件”①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的思考——“从我们最崭新的经验和我们最切近的恐惧出发,重新考虑人的境况”②同上书,第4页。。受阿伦特的启发,爆发于2019年年末、结束于不知哪年哪月的新冠疫情,大概也可以被看作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崭新的经验和我们最切近的恐惧”。或许,通过在这场疫情的背景下重新考虑人的境况,通过重新考虑人的境况之自然方面和人为方面的关系以及人的境况和人生意义的关系、个体生活与人类命运的关系、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通过重新考虑人的境况之未来变化的趋势和限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人类能力和人类责任,我们可以对疫情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更适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一代成员之可持续、有尊严生活的合理安 排。

哲学要让世界更美好,就要使哲学自身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为这个“最可确定的莫过于其不确定性”③Francis Fukuyama,“The Challenges of Uncertainty:An Introduction”,in Francis Fukuyama(eds),Blindside:How to Anticipate Forcing Events and Wild Cards in Global Politics,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7,p.1.的世界上的正常的人类生活做出更多专业贡献。重大风险之发现、预报和控制的过程中专业主义极端重要,是此次全球抗疫斗争中人们的普遍认识;而专业主义作为一种自觉态度是否在民众尤其是官员中普遍存在,与他们是否有机会以及能否用好此类机会去接受理性主义的精神熏陶和能力训练有密切关系。在当今这个公众意见以不同形式影响甚至主导政府决策的世界上,恩格斯引用过的黑格尔关于政府与其臣民相互“应得”的观点,启发哲学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通过教育使相关各方实现在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方面的相互加强而不是彼此拉低的特殊责任。同时,正如抗疫斗争同样也显示的,在强调各个专业要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要看到不同专业各有视角,只有它们之间加强协调、各个专家领域与日常生活之间加强互动,理论上“合理的” (rational)前提才能产生实践中“讲理” (reasonable)的结果。与其他专业相比,哲学这个以关注整体性和注重概念分析为特点的专业,恰恰是(或者应该是)特别擅长于超越特定专业而参与和推动这些专业之间的沟通以及它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沟通的。

哲学要让世界更美好,还要把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得活力更强、品质更高。哲学在上述意义上的专业发展,哲学工作者在上述意义上的专长提升,以及哲学工作者为履行上述意义上的教育使命就必须先行经历的自我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既尊重独创又寻求共识、既遵守规则又善于沟通的充满活力的哲学家共同体提供研讨空间和激励能量。从创刊开始,《哲学分析》就有志于为建设这样一个哲学家共同体努力贡献微薄之力。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杂志的工作有幸得到了哲学界同行们的厚爱,杂志工作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赐稿作者、审稿专家、哲学界内外读者的热情和智慧,也体现了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们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在借此机会向上述各方以及编辑部同仁们表达衷心感谢的同时,也盼望杂志能办得更好,对“哲学,怎样让世界更美好?”这个问题,交出更加令人满意的答 卷。

猜你喜欢
境况重新考虑阿伦特
被我们忽略的巨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韶山山歌的境况
同道同行:汉娜·阿伦特与玛丽·麦卡锡
自媒体舆论监督境况与引导策略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
《阿伦特手册》:走进阿伦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