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2020-11-30 08:32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理念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人类开展改造世界活动的现实基础[1]。从更深层次而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互依存、相伴共生的特殊关系。因此,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人类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也尤为重要[2]。只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相伴共生的良好状态,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产生与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境中,它对资本家片面追求生产力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资本家以榨取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为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工具性关系,而非情感性支持。基于此,作为个体间社会关系延伸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也不免打上价值利益的烙印。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破坏着人与自然间纯粹的平衡关系。以此为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明生产发展不应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强调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3]。并在追求生态正义的基础上维系人与自然间的和平友好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

1.思想基础:尊重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客观环境,人类社会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进行分工、合作的发展结果[4]。同时,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以生产工具为媒介、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而自然存在的事物则构成一切生产发展的基础。因此,尊重自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更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基本立足点。以尊重自然思想为指示,意味着人类在开展改造世界的活动时要以尊重自然的理念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条件、以保护自然为核心。具体而言,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非采伐无度、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逐社会发展。

2.生态理念:顺应自然

自然界作为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5]。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顺应自然指示我们要在自然客观规律的指引下开展人类活动,而非以人作为环境的主宰、发号施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资本家枉顾自然规律,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甚至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支配与胜利。然而,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与还击,生态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的初步显现便是自然作用力的证明。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不良后果为警示,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6]。

3.实践追求:保护自然

保护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归宿和终结点,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发展这一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人类与自然界休戚与共,人们不断进行着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而人类活动在任何时候都脱不开自然环境与自然规律的制约,只有建构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关系才能使人类社会持续存在。因此,从长远角度而言,对自然的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社会生产活动提供优质的自然空间,更是保护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当下,人类早已是生活在地球村上的命运共同体,只有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开展保护自然的行动,才能实现人类共生[7]。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揭示人与自然“相互独立、相伴共生”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伴共生”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追求自身利益而枉顾自然规律行为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无节制索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指出如若人们一味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与胜利,势必会受到自然的还击。据此可知,自然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更会反作用于人类,人与自然既相互独立又相伴共生。对人与自然间交互关系的揭示可帮助我们清楚把握自身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并主动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间良性关系的建构。总体而言,认清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2.明确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规范

人与自然是物质世界的主体与客体,二者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视生态规则的建立,强调人类活动需要遵循生态伦理规范。生态伦理规范标示着人类开展改造自然活动的尺度与界限,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还应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出发,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指引人们正确开展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以环境恶化为代价,不以盲目实现经济效益增长为追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若不引导人民群众在生态伦理规范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则会产生不良的生态聚合效应,进而影响亿万人民的生活。基于此,我们更需要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国家发展提供生态助力。

3.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环境承载能力和可开发利用的自然空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人类社会要存在,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国家民族要永葆生命,当以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保障。在当下以经济力和科技力为较量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丰沛程度也已成为国家发展能力的隐形象征,更决定着一国发展的限度[8]。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化新风,遵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运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1.树立生态理念,将绿色行动融入生活

价值理念从意识层面指引着人们的社会行动,秉持何种发展理念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生长力,主张促进中国社会的绿色、协调和健康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其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思想呼吁人们珍惜生态资源并以环境保护为立足点,实现社会的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9]。此外,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空谈,应以生态思想为指导,将绿色行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低碳生活倡导,让社会成员接受并认同绿色健康的生态理念。从实践层面而言,我们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广泛开展绿色生活主题活动,以简单轻松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环境保护的意义,积极引导人们乘坐公共交通低碳出行、节约水电等自然资源。努力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上升为自觉的行动实践。

2.兼顾效率与公平,重视社会生态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层次、覆盖宽领域的综合性事业,需要树立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在追求生态正义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发展。其中,绿色、循环、可持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重视生态效益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10]。效率与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效率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公平反映着人们对于社会正义理念的遵循,兼顾效率与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基于此,我国政府应充分重视生态效益,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放在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在保证社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寻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兼顾人民群众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需要,努力维护生态正义。

3.创新发展,打造绿色环保的平台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仅作为人类社会长治久安的依托,更是关系全人类存亡的重要条件。在新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以实践为基础,更需融入更多的创新性思维。具体而言,我们应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和媒体环境,建立绿色环保的线上平台,调动人们对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4.及时防范,铸就绿色发展的生态防线

建构生态文明理念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铸就绿色发展的安全防线。首先,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发挥环境保护职能,通过环境保护的政策倡导,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立法机关应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和法律法规,清晰界定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全底线。最后,在市场层面,还需建立生态性的市场准入机制,尽力控制并减少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数量。总体而言,我们要从政府、立法机关和市场三个层面共同铸就绿色发展的生态防线,助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充分展现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11],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丰沛程度更是社会生产发展的自然依托。因此,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应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以环境保护促社会发展,以绿色生态化文明新风,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水平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