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校校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独特精神标志,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杰出校友的精神传递都体现了校史文化生根于学校本身。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概念,文化内容广泛,且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愈加丰富,大到国家底蕴,小到居民衣食住行。袁先潋认为,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以一定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产方法、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为主体的一定地域或宗教信仰群体的文明存在和发展。从狭义角度看,泰勒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社会成员所获取的本领和习惯。”[1]
在文化大家庭中,学校文化是在学校中诞生和丰富起来的一种组织文化。1932年,“学校文化”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美国学者华勒将其诠释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学校文化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大到校园中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建筑,小到花花草草旁边“爱惜花草”的指示牌,广到每个踏出校园的学子身上带有的母校光环,细至严肃的学校制度。它不仅是有形的文化展示,更是无形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大学精神。德鲁•福斯特曾经担任过哈佛第28任校长,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对现在负责。”校史文化是文化与校史相结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精神影响力。校史文化是蕴藏在学校文化中的悠久历史在缓缓阐述,若是要追寻一所大学精神的源头,那么校史文化便是这重要源头之一。一所学校的传统、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迹、取得的重要成就、久存至今的建筑、甚至学校办学以来的失误与遗憾等,都是校史文化的主要部分。目前,对于校史文化的研究,不仅在于对于校园历史的研究,还更加注重挖掘校史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校史文化是大学发展中的产物,每所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历届优秀师生做出的成绩与贡献。从一所大学的建立开始,校史文化的内涵就处于一种不断地被丰富、被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中的活动者。一所学校的校史文化包含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顽强不息的守业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蕴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影响激励着师生们。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弘扬校史文化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学校育人路径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校史文化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学校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于大学中,它孕育于校园内,借助校史文化的物质文化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更好地去实现育人教育目标,使受教育者无意识地主动接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现自我教育,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校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质资源,贯穿着爱国爱校教育、人生价值教育、正确行为导向教育,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校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基因,而且校史文化深刻的办学精神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不怕牺牲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和思想作风,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紧密相连[3];其次,校史文化教育不仅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独特的本校特色教育资源,还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高校校史文化由学校一代一代的优秀师生共同谱写而成,并不断吸收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在这次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大学生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的队伍,很多高校涌现出大量的抗击疫情的优秀事迹,这其中体现出来的抗疫精神便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补充。校史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校内学生的生活日常,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及思想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史文化自身具有的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以其真实性,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孙永玉认为中国大学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的,开展校史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爱社会主义的热情。[4]校史文化中历届优秀师生的真实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使学生内心产生认同。长春理工大学60年校庆时,1958年建校后第一届学生,已经80多岁的校友蒋老来参加校庆,作为某集团高级工程师的他衣着朴素,唯一的心愿便是拜访恩师,却不愿意麻烦学校人员,蒋老说:“学校很忙的,我不想给学校添麻烦”,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实现了蒋老的心愿。94岁中科院院士陈星旦与蒋老的见面成了学校校庆的一段佳话。蒋老的不忘初心、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作风带给了大家非常深刻的感触。
校史文化资源从学校人文景观到历代杰出人才都在潜移默化感染着在校师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校史文化,可以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的枯燥感的同时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在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校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但真正着手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并不多。
第一,从教育内容角度融入。
首先提升校史文化内容质量。要对校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对校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对于久远的资料采用走访、校友口述记录等方式进行收集整理,再配备专业的校史研究人员将收集的信息与原有的信息进行编辑整合,并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次,提升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校史文化资源中相应的内容进行提取整合并加以利用;最后,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育客体选择相应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利用校史文化资源作为教育内容。
第二,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融入。
首先,高校教师要利用好校史资源上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只有教师自身对校史有着很深刻的理解,才能将校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让校史文化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例如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校史文化培训,还可以鼓励思政课青年教师参与到校史文化资源整合的工作中;其次,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输出能力。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认知理解水平不同,在提高教师自身校史素养的同时,如何在教学中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合理有效的输出也应得到充分重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如何将校史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相关专题的学术经验交流会;最后,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史馆等第二课堂,在历史氛围浓厚的场地进行教学,加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让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从教育客体的角度融入。
首先,要注重学生在校史文化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互动性,在开展多种形式校史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学生策划组织、学生参与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校史文化中大学精神的认知与理解,充分发挥校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领会校史文化的内涵。例如可以组建校史馆文化讲解志愿团、鼓励学生开展校史社团活动等;其次,考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高校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校史文化宣传载体,除了传统的宣传板等形式外,还可以开通本校校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抖音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弘扬校史文化,以便提高学生的校史文化素养;最后,高校可以开设校史文化相关的选修与必修课,培养一批校史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授课,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校史文化素养,使学生更易于去理解接受高校教师在课堂中所提及的校史文化知识,积极促进校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第四,从教育环境的角度融入。
首先,要注重利用好校园内的物质景观去构建出校史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文校园。校园是在校师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构建好校园内物质文化更加有利于校史文化隐性教育优势的发挥;其次,注重校训校徽校标及校歌等蕴含着深刻大学精神的精神文化的发展,积极引导在校师生正确价值观以及爱校荣校情怀的养成;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史文化中优秀师生的榜样作用。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首任校长王大珩先生留下的大珩精神便是长春理工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之一。在学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校长都会给学生讲述老校长的光荣事迹,王大珩先生当初回国后带领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研制出了“八大件、一个玻璃系列”,还有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航空侦察相机、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第一台军用夜视仪等多项第一。王大珩先生不仅给国家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长春理工大学的师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全校师生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我,引导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合格,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