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爱国主义是个人情感层面的核心,影响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影响着个人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认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如何将大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外化为有理性、有担当的爱国行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1]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解读,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然而大国力量的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和国际多边体系的瓦解,给未来国际关系造成冲击。面对冲击,不同的国家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时代的洪流下狭隘的爱国主义是不可取的。中国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国际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坚持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始终坚持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面对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中国始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持公平正义,推动世界格局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繁荣富强,必须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选择,并且能够从这些不同中寻求发展,汲取经验,促进本国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是爱国的主体,人对于自己生活的乡土具有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国家是爱国的客体,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从社会中产生出来,最终又高于社会的利益共同体。爱国的主体与客体实际涉及了人权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属性;人权,关乎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同样神圣而不可侵犯。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权是比主权更高贵更重要的,爱国已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当涉及国际问题时,这种声音频繁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中。事实上,这是将人权与主权完全分割来看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国家主权受到侵害时,群众甘愿为主权放弃人权。这不代表人权不重要,而是将人权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上。离开主权的人权是没有前途的,而没有人权的主权也终将不复存在,所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人权无国界”的声音实际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普世话语。这些声音以道德作为武器,打着自由的旗号,实际是在为本国的利益服务,从而达到瓦解别国意识形态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平等的、真实的,每一种文化背景下都有人民的选择,是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从表面上看是个人对祖国、对故土的一种情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愫。爱国情感发自本能,发自每个人对乡土的热爱,这种热爱源自五千年来流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新时代下,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本能的情愫,同样是一份理性,这种理性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这种冲突难免会对群众的思想造成冲击,这些负面的影响往往反应在人们的言行中。当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时,就会有人假借爱国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造成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不受约束的集体爱国主义行为,在别有用心之徒的煽动下,就有可能走向失控。新时代,爱国主义不应该包括任何一种非理性的心态和行为,这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平和且理性的,面对国家的进步我们应该感到自豪,面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包容并蓄,对于自己与世界的不同,学会理性面对。只有当普通民众都能够以一种理性平和的态度看待国家和世界,这才是大国该有的风度与担当。
自古以来,家国情怀、故土难忘的情愫就深深体现着民众对于精神家园的需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道德传统中群体本位、国家本位的色彩都十分浓厚,儒家注重“礼”的修养,强调个人对于家、君和天下的责任。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从古至今不变的教育话题,古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常常融入“礼”的教化之中,融入民众的习惯和秩序之中。近代以来,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伟大的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寻找思路,一如既往地将厚植于群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视为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借由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为群众提供方向,凸显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继承、发展爱国主义情怀“古”与“今”最关键的钥匙就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状况直接影响着未来几十年内整个社会。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在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善于吸收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自然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其矛盾性,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灵活的思维在容纳更多元价值观的同时也更容易陷入错误的思潮当中。因此,植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历史传统,以文化传递感情,引导大学生涵养高尚的道德。同时聆听时代的声音,贯彻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把握自上而下的教育形式、内容、实践载体,贯通爱国主义情怀“古”与“今”的文化理路,是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必然之举。
新时代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排他的爱,坚持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重要特征,“和而不同”体现着中华儿女价值观当中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是讲究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3]
当前“各扫门前雪”“独善其身”的时代已经过去,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后浪”,理应站在民族的角度面对世界。放眼世界与深爱祖国并不矛盾,而是获得更加广袤视野之后坚定的高度统一。掩耳盗铃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定不能长远,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时代使命。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企图利用大学生价值观还未形成这一特点,从意识形态方面达到打击中国经济文化的目的,妄图以人权等普世价值观等舆论占领道德高地。现代媒介虽然缩短了时空距离,但同时也带有当事人主观视角的缺陷,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这些价值观念的影响。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既要看到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又看到中国在不损害本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构建大学生将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外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应有之义。
爱国主义精神最终体现在人的实践之中,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现有的文化、理论和思维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实现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归根结底是由实践表达而成的,无论是“精忠报国”还是“为万世开太平”,最终都要落实于行动之中。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的基础,是链接情感与实践的桥梁,没有情感基础,没有教育过程,一切信仰和行动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爱国主义情怀是一切的起点,从五四运动的青年学子到和平年代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青年人,古往今来中国的莘莘学子从不缺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何将情感转化为实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关键。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应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强烈的情感对于人的认知与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提出:“人类的情感不仅为政治思想提供动机,而且还提供政治判断必须使用的价值尺度。”[4]爱国主义行为本质上就是个人对自身对祖国天然质朴的情感,经过理性的加工,受到外界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所采取的一种价值选择和道德行为。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以“情”入手,注重情感体验,使大学生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要做到以情感人,就要求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情感上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梳理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每个人内心都怀有对于祖国和乡土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一旦面临现实问题的考验容易出现混乱从而导致大学生行为上的偏差。教育者可以结合当今国际形势、时事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分析热点问题背后的本质,看清中国的大国形象和中国精神、中国品格在世界中发挥的作用。教育者还可以结合影视作品、重大纪念节日和军训等,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运用图片和影像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只有情感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于情感体验之上的理性行为。因此,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应该以理论为支撑,突出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只有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更深刻地接受爱国主义价值,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养成科学理性的爱国行为。爱国主义教育从本质上还是教育活动,只要是教育活动就必定有思想和理论为载体,去引导受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首先,要利用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一阵地,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打动受教育者。其次,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应该是一个思想理论输出的过程,强调爱国主义理论的逻辑性,直接鲜明地揭示现象之后的本质,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不在于一时的肯定与认同,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梳理外界传递的信息,从而反复验证现实世界的实践,真正形成价值认同,最后达到情感取向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思想行为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现代媒介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这对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其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等弊端。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技术最频繁的群体之一,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应该以现代媒介为手段。现代媒介模糊了在场与不在场的界限,人们在时空间上缺席却依旧可以实现媒介化参与。现代媒介的传播形式呈多样化,如新闻报道、图片、短视频、微博微信等等。在人人都可以成为表达者的年代,这种具有主观性和第一视角的信息增加了临场感,补充传统话语和权威的民间叙事更容易得到吸引和关注。比起单纯的灌输,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应紧跟时代步伐,采取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手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改变不是最重要的,利用现代媒体不是陷入泛娱乐化的困境,关键在于现代传媒和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性的结合,采用新兴的教育手段配合传统的价值理念、思想内容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