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历史观的五大情怀

2020-11-29 16:16:03
创造 2020年4期
关键词:历史观中华民族文明

(昆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历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重视历史学习、遵循历史规律、运用历史方法、坚持历史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不断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方针政策,锻造了坚强的精神品格和科学的领导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对历史相关问题做出重要阐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精华,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五大情怀。五大情怀作为习近平历史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构成了习近平历史观的靓丽底色和鲜明特点。

一、家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目标,同时也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价值追求。实现中国梦,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任务,习近平历史观的家国情怀就体现于此。

第一,走中国道路,实现伟大复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36中国梦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历史和现实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有机统一,只有实现国家富强、达到民族振兴、保证人民幸福,才是梦想的真正实现。同时,中国梦还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有机统一,只有牢记过去历史经验、立足现实时代特点、掌握未来发展趋势,才能为实现伟大复兴保驾护航。此外,实现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坚持中国道路。走什么样的道路,事关国家命运、民族兴亡,只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适合的道路,才能真正完成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回溯中国近代历史长河,可以清楚看到:中华民族遭遇百年屈辱、经历无数血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真正改变国家命运;也正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才真正摆脱贫困落后,走向富强繁荣。在新时代,只有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奋勇向前,才能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潮头。

第二,立中国精神,传承历史根基。历史是精神的物化产物,历史观是精神的现实表现。在习近平历史观中,中国精神一直是其价值实体,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底色。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心骨”,包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首先,习近平历史观的民族精神。习近平在一系列有关历史的论述中,民族精神贯穿始终,包括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的重要体现:一是民族精神的继承性,习近平认为充分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4]民族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伟大精神动力,只有充分继承好、运用好、发扬好,才能保障中国道路行稳致远。二是民族精神的创新性,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现实的实践性上。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凝聚而成的,新时代下民族精神的创新就要落实到现实的实践应用中,通过与现实情况相结合,不断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方式和创新理论。其次,习近平历史观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历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寓于其中。一方面,面对新的时代方位,习近平历史观回答了怎样看待历史,从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对象和重要领域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习近平历史观突出了历史方法的运用,认为新时代历史学习和研究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同时与时俱进、创新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二、文化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历史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文明厚实深刻的内涵。习近平历史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观,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坚实的思想根基。在继承的前提上勇于创新,不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文明革故鼎新,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价值底蕴。

第一,挖掘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优秀文化成果,其中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治国理政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断挖掘其中的优秀思想和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时代社会现实,逐渐上升至治国理政的高度。首先,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深化以人民为中心。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强调“民本”,回溯中华历史长河,民本思想涉及重民、亲民、利民、爱民、富民等丰富内涵,这些思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处理国家、社会和百姓关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继承民本思想的科学内核,发掘出其时代价值,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习近平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6]21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其次,继承中国传统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作为最早的法治国家之一,法治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法家倡导的“以法治国”还是儒家宣扬的“为政以德”,都在国家治理上涉及法治理念。习近平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无疑是对中华传统法治思想的创造性借鉴和发展。最后,继承中国传统生态观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人与自然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所关注的重要领域,中国很早之前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自然理念。习近平立足人类文明史,把握新时代生态建设现实,提出一系列生态建设理论,形成了新时代治理的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理念。如习近平所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7]208

第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厚重绵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孕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回顾中国历史,无数优秀思想、文化精髓一直推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进步,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创新。在新时代,只有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风云变幻,推进新时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其次,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习近平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9]中华文化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与时俱进恰恰是其品格和特色,中华文化得以绵延至今正是得益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创新。在新时代,面对纷繁的文化交融,中华文化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进步。

三、实践情怀: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

历史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历史过程纷繁复杂,这就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有机可乘。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举着“认识历史真相”“还原历史事实”等大旗,以“解释历史”为托词歪曲、否定、篡改历史事实,抹黑、曲解、抨击重要历史人物,四散无端谣言、扭曲历史事件,最终企图从意识形态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充分强调对历史的全面客观认识,主张正确评价全部历史、加强历史教育学习,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回击无端言论。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之根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宣扬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来贬低中华民族文化,试图在文明发展上“全盘西化”。面对这些错误观点,习近平指出:“外国有益、好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学习。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外国,更不能接受外国不好的东西;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数典忘祖。”[10]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基因;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又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绩。这些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不断批判继承、创新发展,而不能全盘抛弃、全面西化。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还以“还原历史”为幌子企图虚无历史,混淆人民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了解,以实现“其动摇国家和民族自信的目的。”[11]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强调要在党内以及全社会铸就强大的精神力量。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2]“四个自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推进其他三个自信的稳步发展;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勇立时代潮头,展现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通过虚无文化,进而虚无历史,最终否定道路和制度,文化自信刚好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第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指导意识形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性,主张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3]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坚持什么样的信仰、遵循什么样的理论,事关其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之所以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压迫取得如今的辉煌成就,关键就在于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更加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形式更加多变,只有继续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地位,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推进中国道路行稳致远。习近平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时代拓新,为当前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现实的方法指导。在新时代,一方面要保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和韧性,坚持长期斗争的打算,推进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最终占据意识形态高地;另一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把握历史,并将其与新时代现实相结合,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四、人民情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4]“人民”自始至终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将人民群众置于核心地位,充分重视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决定作用。习近平同样如此,其历史观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握人民群众的历史价值,突出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伟大推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习近平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人民的历史地位,他指出:“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4-5人民就是历史的伟大创造者,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习近平历史观突出人民这一历史主体。首先,人民是历史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进行实践,目的是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习近平充分拓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价值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将思想进行深化和推进,最终落实到新时代社会实践中来。习近平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5]他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高达203次。其次,人民是历史的权利主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方式参与国家权力的实施和运行。因此,权力是否科学合理使用,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习近平提出“三严三实”,推进反腐败斗争,开始大力整治“四风”问题,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同时,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保人民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第二,人民用劳动创造历史。习近平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6]唯物史观强调实践是人类最为本质的活动,认为实践是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习近平充分继承唯物史观的观点,突出历史的人民性和实践性。首先,劳动实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最终要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正是人民群众通过不懈地艰苦劳动才创造了如此美好的生活。立足现实、辛勤劳动,通过人民群众的双手创造历史、改变未来。因此,习近平历史观强调要坚持立足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其次,历史是客观的,必须遵循历史规律。尽管历史现象千姿百态、历史现实错综复杂,终究是有其历史规律的。不论世界如何变幻,都不能脱离历史的基本规律。习近平强调要把握历史基本规律,要立足历史的人民性与实践性,全面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规律、中国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以及世界发展规律。只有把握好历史的人民性,才能坚持正确历史立场,发挥好历史前进动力;只有把握好历史的实践性,才能充分立足劳动实践、认清历史现实、运用历史规律,推进社会历史正确发展。

五、世界情怀:实现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9]文明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根基,更是这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历史观强调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认为人类只有互相借鉴彼此的优秀文明成果,各个国家只有互学互鉴、构建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好地推进历史发展。

第一,世界文明的历史交融。习近平强调世界文明的交流借鉴,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借鉴而丰富。”[9]世界文明异彩纷呈,每个民族、国家都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独特的文明形态。然而,不论多么辉煌的文明成果,假如故步自封、孤芳自赏、与世隔绝,不和其他文明交流融合、不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最终只会停滞不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销声匿迹。习近平历史观是文明交流借鉴的历史观,其蕴含着鲜明的世界情怀。首先,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习近平强调:“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7]524尊重文明多样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增强本民族本国家的文明自信心,充分参透自身文明的奥秘,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推进自身文明成果的创新性发展;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抛弃自己文明“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不良心态,尊重世界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珍惜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其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强调:“我们自己不足、不好的东西,要努力改革。外国有益、好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学习。”[17]故步自封往往走向落后,交流借鉴往往促进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密切,文化交流合作异常紧密,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趋势,加强文明交流学习,才能确保不被历史所遗弃。文明交流借鉴,一方面要学会包容,化解文明冲突与隔阂,确保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要学会批判,摒弃简单的复制照搬,以辩证的态度和方法把握其他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历史观文明交流借鉴的最高形态,其主张将各个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确保人类文明的交流借鉴。世界是一个联系着的整体,各个国家都不能摆脱这种联系,世界文明只有在这个共同体中不断交融,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养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加强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实现不同国家人民的心灵沟通交汇。首先,秉承和平发展理念。习近平强调:“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18]和平与发展仍是新时代的主体,只有确保世界和平安全,才能实现文明的交流、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坚持和平发展,以和平化解冲突、以和谐代替矛盾、以发展解决灾难,最终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培育包容互鉴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主张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理念,寻求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习近平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6]58-59文明正是因为独特而精彩,文化正是由于个性而多彩,人类历史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独特文明所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画卷。辩证看待文明彼此差异,不断寻求文明共性,在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在相互尊重中求同存异,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历史观的现实体现,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世界情怀。

猜你喜欢
历史观中华民族文明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04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对不文明说“不”
习近平的历史观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