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中英文互译策略研究

2020-11-29 09:30茌庆梅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翻译者字面中英文

茌庆梅

一、 引言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西方国家在岁月长河里也形成了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思维方式,虽然两者在文化上具有巨大的差异性,但是又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互促进。这也凸显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翻译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处理和转换,否则很容易要么词不达意要么南辕北辙,都起不到很好的翻译效果,文化内涵的体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翻译工作者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结合翻译技巧,才能做到中英文互译工作的妙笔生花、臻于完美,从而实现中西方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从中英文翻译实践情况来看,翻译工作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一般较为重视,在日常的实践和学习中也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达到辅助提升翻译效果的作用。尤其是在中英文互译工作开始之前,会查找大量的相关文献以及资料,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并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最大程度弥补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译作裂痕。不可否定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翻译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些准备还远远不足,需要在中英文互译的实践中,扩大文化信息的覆盖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拓宽文化差异的认识渠道,提升个人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素养,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清晰认识。比如现代网络资源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蓄水池”,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影像资料,都可以为翻译者所用,以提高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表达习惯的翻译能力。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实地学习、考察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这样翻译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西方历史、生活习惯和习俗方面的知识,提高翻译质量。所以在中英文互译工作中,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文互译的影响,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推动翻译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 习俗、 价值观差异

在地域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从世界范畴来讲,人们具有相同的认知水平,但是从具体问题范畴来讲,则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存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中西方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表现形式。如在单个词语方面,“dog”在西方语境下是一个褒义词,因为狗对人们最忠诚,因此,用“dog”来比喻要好的朋友。但是在我国文化下,狗是一个贬义词,如“走狗”等。再如,西方人打招呼一般会从天气谈起,而中国人则习惯说“您吃了吗?”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就会出现较大的问题。西方人在称呼对方时,会称呼全名且在前面加上先生或者小姐,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中国人则不习惯称呼全名,而是在后面加上辈分、职业等。随着近年来中西方交流的增多,灵活运用一些俚语和习语的现象也不足为怪,包括Milky Way 等,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分析,可以将其翻译为牛奶路,但是其在西方文化和语境下,代表的为“银河”。这些俚语、习语的形成,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其背后的意思逐渐固定起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语境和英美文化因素,以便准确表达其背后的意思。

(二) 思维方式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诸多要素中,最核心的一项要素就是中国人与西方人存在在思维上的差异,即在思考方式上存在差异。中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以大一统为特征。中国历经几千年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文化传承自成一脉,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中华文明没有文化层面意义上的断档。因此,中国人的思维的出发点就是大一统的思想,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多倾向于从事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去考虑,多强调集体主义、群体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大一统的家国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流行千年,经久不衰。与陆权国家相对应的是,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海权国家的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多倾向于从事物的个体出发,习惯于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考虑事情,多强调个人主义、个体至上。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之下,西方的文化传统,包括文学作品,更赋予开拓、冒险精神,体现了个人荣誉至上原则。

(三) 宗教差异

纵观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都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宗教能够对地域文化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翻译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中西方之间的宗教差异和宗教对人的影响,扫清翻译理解的盲区。翻译理解的盲区指的是翻译者在进行中英文互译的时候,由于对对方语言某一特定词汇缺乏与之对应的词汇,而导致的翻译无法进行的情况。在这一点上,宗教词汇的问题表现得尤为严重。比如,中国的主要流行宗教是佛教、道教等,佛教的专有英语翻译词汇还比较多,但是,道教的一些翻译词汇,明显就比较少了。尤其是,太上老君、哪吒、二郎神等道教人物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多使用音译,这样造成了西方人很难从字面上来理解人物的真正含义。比如,道教人物二郎神,通常翻译为“god Erlang”,“god Erlang”这个翻译词汇中包含了“god”部分,这在英美西方人来看,很容易理解成上帝的关联意思。因为英美国家受到基督教的巨大影响,“god”几乎等同于宗教精神信仰的最高符号,英美人普遍认为只有上帝才能专属使用“god”,在“god”后面再加上一个“Erlang”,拼音为“二郎”,就显得非常难以理解。同样的情 况 还 有“ baby-faced Nezha” (哪 吒)、“Mighty Magic Spirit” (巨灵神) 等道教人物词汇,这些宗教人物专属词汇在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就必须在直译的同时,为其加上引申注释或进一步的解释,必要时还可以对人物进行形象描述,避免出现翻译理解的盲区。同样的道理,在英文中的一些诸如“altar” (圣坛)、“crucifix” (十字架)、“mass” (弥撒)、“requiem”(安魂曲) 等宗教特定称谓、用语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也必须注意防止词义在互译过程中出现歧义等问题。

三、 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中英文互译的策略

(一) 重视意识形态因素在中英文互译中的渗透作用

翻译者要加强对中西方意识形态内容的研究和理解,避免翻译脱离特定时期特定背景而出现偏差。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国家民族文化中具有主心骨的主导地位,而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占据了英美国家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中西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会给中西方彼此的文化交流带来影响,尤其是对中英文互译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从事中英文互译工作者,必须对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有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对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具有诸如麦卡锡主义等冷战思维意识形态因素,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高度注意西方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字里行间中的渗透表现,如果脱离了特定历史时期背景和特定意识形态的代入感,那么,文字翻译就成了语言之间机械式的转换,是不能够表达出作者和文章的真实用意的。

(二) 重视中西方显著的风俗习惯差异

翻译者要全面掌握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中英文互译时尽量避免出现会错意而闹笑话。中西方之间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如果不能够清楚地理解中西方风俗习惯的表现,那么翻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就很容易出现困扰,甚至不明白作者到底是说了什么,看似浅显的字面意思,单纯的直译过来,完全不能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本意。比如,美国人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a piece of cake”,意思为“小事一桩”“不值一提”。大部分中国人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会直接翻译为“一片蛋糕”。翻译者只有深切地体会过英美人的生活习惯,那就是他们的cake 蛋糕在其日常生活中是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食物,而中国人对应的食物是馒头,英美人把这种简单字面上的意思,抽象地引申为“小事一桩”,就给翻译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翻译者,要提升中英文互译水平,就要把熟悉乃至精通英美西方风俗习惯作为重要的一环,知其意不仅要知其表意,更要知其深意,还要知其要引申义,这样才能在翻译中,避免出现简单地翻译为“一片蛋糕”而闹出笑话。

(三) 重视文化审美心理差异造成的认知偏差

翻译者要通晓中西方人的心理特点和审美取向,确保中英文互译符合中西方文化心理的审美特点。中国人和英美西方人对于同一个词汇或元素的认知和看法是有差异的,有的时候会是截然不同的。比如,黄色是中国人所普遍喜爱的颜色,黄色代表了帝王之色,能够体现出雍容华贵之意。但是,对应于英文的“yellow”,除了表达黄颜色,还包含了“胆怯的”“怯懦的”之类的意思,因此,对于英美人士来说,“yellow”并不是一个太美好的词汇。同样类似的情况还有“龙”这个词,在中国人心中,龙是祥瑞的代表,是瑞兽的一种,寓意富贵尊荣,至高无上之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在将“龙”翻译成英文时,习惯于翻译成“Dragon”。“Dragon”在英文语境中的含义较为负面,不能恰当地表达中文“龙”的真正含义。在英美西方文化中,“Dragon”的含义是凶残的、长有飞翼的怪兽,也包含有恶魔、悍妇等意思。可以想象,当一个中国人在一个美国人面前自称“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美国人在其西方审美构架下自然将这句话,解读成魔鬼、怪兽、恶魔,这种翻译简直就像是中国人在进行自我妖魔化。因此,中文“龙”这个词不适宜翻译成dragon,可以用其他词汇代替,比如说,用“loong”代替,“loong”没有“dragon”所包含的负面意思,很适合表达中国人心目中龙的真实寓意。例如,著名武术家、美籍华人李小龙的英文名翻译为“Lee Siu Loong”,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英文名翻译为“Lee Hsien Loong”。在一些涉及龙的文字中,“龙”也的确被称为“loong”,例如,在美国唐人街舞龙的时候,所使用的龙的形状的道具,就通常被美国人翻译为“loong”。因此,建议把“龙”音译成“loong”,再赋予其中文“龙”的本来寓意,而且“loong”在英美西方国家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使用基础,也比较符合海外华人的使用习惯,使用“loong”来代替“Dragon”,这样就能够符合英美西方人士的审美需要,也是非常有利于展示中国形象的。

(四) 熟练掌握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对于中英文互译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推进作用。翻译中的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归化策略,指的是在翻译语言的文化范畴中归纳文本中的词语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具有相同含义的词汇运用过来。在中文翻译英文过程中,在深刻理解英语语境和传达的意思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中文思维,促进英文的本土性转化,在科学翻译思想的指导下弥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裂缝。例如“The previous planted, but the later generation enjoy its cool”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翻译的话比较生硬,且无法真正传达句子的意思,那么就可以用我国比较相似的话语进行翻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仅能够有效传达原句的意思,还可以增强翻译的生动性。所以说,归化策略主要是对等处理不同国家的文化,很好地实现了翻译的“顺理成章”,降低翻译作品的阅读理解难度。第二,异化策略,指的是利用中文来表达西方的含义,结合语法规则,有机融合字面意思和原文语言文化,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可以将英美语言风格有效保留下来,将文化风格、文化差异等提供给读者。以英文短板效应“Cannikin Law”为例,字面翻译为小杯法,这样明显是错误的。那么就可以利用“木桶效应”进行翻译,这样读者即可充分了解其意思。由此看来,无论是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很好地满足了翻译的需求,实现了中英文互译中贴近生活、符合语言表达习惯的效果,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英文互译起到了增光添彩的效果。

四、 结束语

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语境下,中英文互译工作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术交流等高精尖领域,它已然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行业。受到生存环境、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无疑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深刻影响着中英文互译的质量。如果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或者研究不够深入,仅从字面的意思进行中英文互译,不仅无法传递原文中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情,更有甚者会闹出笑话,完全曲解了原意,使得中英文互译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都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文互译的影响。

猜你喜欢
翻译者字面中英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Wheat Lodging Ratio Detection Based on UAS Imagery Coupled with Different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利用符号快速分解数据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别误会这些英语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