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闽东社区教育“三化四贴近”模式探索

2020-11-29 09:30叶祖庚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宁德市终身教育学院

叶祖庚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1]社区教育供给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提供给民众的受教育的机会,其形态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地方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自主性。[2]

宁德市位于福建东部,俗称闽东,下辖十个县市区,包括四个山区县、五个沿海县(市、区) 和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 年,常住人口353.7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942.80 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21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47 元。[3]近年来,宁德经济社会发展快,但目前仍属于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闽东着力于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摸索出“三化四贴近”这条适合区域实际,加快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 改革背景: 社区教育基本步入正轨, 资源供给规模小

2005 年,《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颁布实施,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逐步摆上福建省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社区教育在全省逐步形成气候。闽东的社区教育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也逐步迈开探索步伐,经过十年的努力,至2015 年取得初步的成效。

(一) 社区教育初步成效

1. 认识普遍提高,领导逐步重视。市县两级政府逐步把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摆上当地教育大盘予以推动。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教育局长担任副主任,依托教育局指导终身教育日常工作。社区教育纳入教育全面工作计划安排,作为“教育强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推动。福鼎市、霞浦县被列为福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福鼎市2015 年被教育部等确认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2. 组织架构搭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2009 年,宁德市电大挂牌成立宁德市社区大学,2012 年各县(市、区) 电大成立社区学院,一些乡镇街道设立社区学校,一些村、企业设立学习中心。至2015 年底,全市共有社区大学1 所,社区学院6 所,社区学校38 所,学习中心85个,社区教育网络框架初步形成。

3. 管理队伍相对稳定,教学师资因需聘任。市县两级教育局职成科(股) 负责具体管理社区教育工作,教育活动由社区大学(学院、学校)组织开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聘请学者专家担任。古田县的“周末讲坛”、蕉城区的“海洋卫士”教育项目等获评福建省社区教育品牌。

4. 教育因地制宜,形式灵活多样。社区教育以社区大学、学院和学校为单位,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开展,内容根据群众需要确定,形式最普遍的为讲座,还有培训、体验以及与当地民俗文化等相结合的活动。

5. 线上线下结合,服务知识更新。宁德市社区大学建设远程培训平台,开发继续教育公共课和相关专业课程,并根据项目需要开展面授培训。2012 年至2015 年,参与远程学习的学员达18 万人次,面授培训2 万人次,有效服务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农民等群体的素质提升。人事、农业、经信等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成员单位,也都从各自职能出发,对管理服务对象进行形式多样的面授技能培训。

(二) 制约社区教育供给主要因素

2015 年9 月,宁德市教育局组织,宁德电大具体负责,开展全市社区教育工作调研,调研分析认为,闽东的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社区教育资源供给规模小,参与教育活动的民众少,还不能满足群众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定性不够清晰。有的县(市、区) 错误认为社区教育就是街道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的教育,它只是一个软任务,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缺少动力。大部分民众对自身参与教育活动能获取的收益缺乏具体认识,参与热情低。

2. 发展滞后且不平衡。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制度等,均未形成全市统一的规范。沿海以县域自主开展社区教育,多数山区县社区教育处于部门单位自发状态,收效甚微。

3. 组织协调不够有力。市县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统筹组织社区教育的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社区教育经常被看作终身教育成员单位教育活动的简单叠加,各类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4. 经费普遍得不到保障。福鼎、古田由政府财政按辖区人口总数的一定比例核拨;其他市(县、区) 主要依靠当地电大自筹,资金困难,严重制约教育开展。

5. 队伍极其薄弱。缺少专职管理人员,县级教育局职成股虽有1 到2 名工作人员,但既要抓职业教育又要抓成人教育;市县电大(社区大学、学院) 未设置专门机构,未配备专职人员;社区学校、学习中心管理人员均为兼职。教学方面缺乏一批稳定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

6. 场所设施不适应。社区学校主要依托乡镇(街道) 和社区(村) 设立,普遍没有专门的教室和信息化教学设备,大多借用会议室等开展教学活动,空间狭小,设备简陋。

7. 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课程设置普遍不规范,偏重文体活动,忽视知识技能教育,有的地方甚至以组织读报、收看电视等替代。参加对象主要为老年人,严重影响民众对社区教育的认可度。

二、 改革举措: “三化四贴近”, 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

2016 年,宁德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制定下发《宁德市社区教育五年(2016 年至2020年) 提升方案》,闽东社区教育以“三化四贴近”为主要措施,即:(1) 教育过程体系化;(2) 教育资源社会化;(3) 机构运作一体化;(4) 教育内容贴近民生、贴近产业、贴近文化、贴近治理,着力于教育资源供给改革。

闽东社区教育用共享理念指导工作实践,突破孤立看待社区教育的思维,全面认识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服务闽东加快发展的价值,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破解地方财力不足的局限,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满足社会民众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迈入加快推进发展的新阶段。

(一) 教育过程体系化, 彰显社区教育力量

宁德社区教育在制度设计上强调过程的完整性与可控性,要求必须具备“四个要素”:

1.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素质提升的具体教学目标。市社区大学统一指导县(市、区) 社区学院设置课程,采取统分结合方式,分级设置课程内容。

2. 系统规范的课程设计。社区大学(学院)针对课程聘请专家学者编写教程,以文本或视频形式呈现,力求简明易懂,图文并茂,具有科学性,逐步积累形成具有宁德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教材库。

3. 完整的教学过程。社区教育过程管理扎实,要求每次社区教育活动均应有影像资料,教师教学提纲,学员签到表等材料,由社区教学机构建立档案,作为支付教师课酬和接受工作检查的依据。

4. 教学结果的检查评估。每年由市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社区教育专项督导,教育局对社区教育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教育过程体系化,解决了基层社区教育普遍存在的“四性”,即随意性,教什么就学什么;零散性,各地各校各自为政,教育碎片化;叠加性,简单地把部门单位继续教育相加统计;活动性,把社区教育等同于文体活动。社区教育不再被认为是持续性差、影响力小的低层次教育。

(二) 教育资源社会化, 形成社区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是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受教育对象是广大社会民众,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整合分散在不同类别学校、不同行业部门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社区教育供给。

1. 依托中小学规范设置社区学校。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宁德将社区学校依托在乡镇(街道) 所在地学校,可多个社区(村) 依托一所学校,做到社区教育可共享学校师资、场所、设备等资源,充分利用节假日和晚上开展教学活动,让民众能就近在家门口学习。在人口密集的村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学习中心,具有地方文化代表性、产业典型性的企事业单位设立社区教育实践基地。

截止2019 年底,全市共设立社区学校177所,学习中心370 个,实践基地14 个,改变原有社区学校依托社区(村) 居委会,无专门办学场所,活动时间经常冲突,条件简陋不适应教学的状况,基本满足现阶段民众学习需求。

此外,全市还依托社区大学、社区学院设立老年开放(互联网) 大学10 所,依托县(市、区) 离退休教师协会成立老年学校9 所,面向社会开展线上向下结合的老年教育活动。

2. 组建稳定的专兼职社区教育队伍。宁德市社区大学和县级社区学院根据教育课程的实际需要,从当地知名教师、医师、科技专家、文化名人中聘任教师组建专业素质强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社区教育兼职教师1021人,基本上能适应目前社区教育教学活动需求。

宁德市仅开展“做合格的现代父母”主题家庭教育,市教育局就专门下文指导社区大学(学院),从具有扎实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县级以上德育名师工作室成员,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称号,市级以上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具有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等条件人员中,择优聘任市、县、校三级家庭教育指导师798 人,并要求以市县为单位,每年对家庭教育指导师集中进行一次培训。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经编制部门批准,市县两级教育局均依托本级电大设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内部调剂编制配备专门人员,全市共设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10 个,配备专职管理教师19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区域社区教育业务指导、活动宣传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乡镇(街道) 成立社区教育校务委员会,主任由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由社区学校校长、社区(村) 主要负责人等组成。全市共设立124 个校务委员会,管理人员248 人。

社区学校由依托的中小学领导担任校长,确定一名学校中层干部和一名社区(村) 主要负责人承担具体组织工作。目前全市177 所社区学校,共有管理人员531 人。

此外,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作用与成效,吸纳热心公益人士担任社区教育志愿者。目前,全市社区教育志愿者共有1511 人。

3. 保障社区教育经费。各县(市、区) 政府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少于一元的标准,落实终身教育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社区教育。福鼎市等列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按人均每年不少于两元的标准核拨。宁德市本级每年安排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社区教育经费用于资源建设、教师管理人员聘任培训、开展各类社区活动等支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社区教育,按照相应课时计算教学管理工作量和发放报酬。

(三) 机构运作一体化, 提高社区教育效能

社区教育是政府组织的公益性教育,参与的部门单位多,不划清工作责任边界,就难以协调配合,容易相互推诿和内耗。有鉴于此,宁德市把社区教育机构分成三类,三类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共同配合解决社区教育的供需矛盾。在运作过程中,三类不同层级机构承担不同的责任。

1. 统筹协调类——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教育局和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教育局制定计划,协调督导;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落实计划,指导教学,培训人员。

2. 组织民众类——乡镇社区教育校务员会和社区(村) 居委会。乡镇(街道) 社区教育校务员会定期分析民众学习需求,协调教学开展;社区(村) 居委会收集民众需求,组织参加学习。

3. 实施教学类——社区大学(学院)、社区学校、学习中心和实践基地。市社区大学(学院) 设置课程,示范教学,对外宣传,建设网络学习平台由信息技术力量较强的市社区大学负责;社区学校和学习中心,只负责开展教学和组织活动,考虑社区教育的难点在于民众学习的组织,要求社区学校发挥设在中小学的优势,先由其组织家长参加学习,再逐步过渡给乡镇(街道) 和社区(村) 居委会;实践基地只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的体验活动。

(四) 教育内容 “四贴近”, 满足民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宁德提出社区教育内容要贴近民生,让生活更加美好;贴近产业,让经济发展更有后劲;贴近文化,让文化更具活力;贴近治理,让城乡更文明。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讲座、培训、讨论交流、参观讲解和动手实践,并注重与民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展览展示等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社区教育流于形式,社区教育与居民需求不对应,群众学习参与度低等问题。

贴近民生方面,课程由市社区大学和县级社区学院分别设置。宁德市社区大学2017 年起在全市组织开展主题为“做合格的现代父母”家庭教育指导,倡导“子女成才,父母做起”亲子共成长,通过几年的努力,对31 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进行轮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促进闽东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9 个县(市、区)社区学院热烈响应,全市177 所社区教育学校积极行动,家庭教育指导在闽东城乡广泛展开,受到家长的广泛好评。

贴近产业发展方面,课程由县级社区学院单独或联合设置,各县市区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确定教育内容。蕉城区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区社区学院针对水产养殖业,面向渔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海洋卫士系列讲座;福安是南方晚熟葡萄种植基地,社区学院与当地葡萄种植协会合作,组织农技专家把葡萄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福鼎社区学院开展白茶种植营销技能培训,有效服务于白茶产业的振兴。

贴近文化方面,课程由市社区大学和县级社区学院分别设置,宁德市社区大学和县级社区学院积极与民间文化社团合作,通过设立实验基地、组织文化进校园等形式,向社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地方文化。市社区大学在古田溪山书院、屏南农耕博物馆等设立社区教育体验基地。龙桩拳是福建南拳中最具代表性拳种,古田社区学院组织龙桩拳传人以杉洋镇为基地,向青少年传授龙桩拳。柘荣教育局组织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进社区公益传承活动,让近万人受益。

贴近治理方面,课程由市社区大学和县级社区学院分别设置。针对老龄化加速的社会形势,宁德市社区大学和霞浦、古田、寿宁、屏南等社区学院,设立老年开放(互联网) 大学,面向老年人开设养生保健、艺术修养、现代生活等喜闻乐见的课程,推动养教结合,服务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

三、 改革成效: 社区教育影响提升, 有效服务发展

(一) 品牌发挥示范效应, 社区教育影响力扩大

宁德市重视先进典型培养与塑造,发挥其受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形成闽东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社区教育水平的提升。

2019 年,宁德市仅县级政府就投入422 万元,用于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和课酬支付等支出,支持社区学校(基地、学习中心)、老年大学(学校) 积极开展福建省终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塑造地域特色品牌。2019 年,宁德市申报获批福建省终身教育重点项目42 个,内容涵盖社区(老年) 教育示范基地、特色品牌、优质学习团队、网络课程、乡土教材等方面。此外,宁德市社区大学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工程等2 个项目,获评全国社区教育品牌。

全市社区教育基地和品牌教育活动踊跃,仅2019 年开展的“四贴近”内容的讲座和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的民众和青少年就达86000 多人次。市社区大学知识更新远程培训,2019 年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超过6 万人。

(二) 民众参与活跃, 素质得到提高

近年来群众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不断提升,2017 年以来,全市“做合格的现代父母”主题家庭教育,在市社区大学和九个县级社区学院的组织推动下,在城乡177 所社区学校开设讲座2882 场,参与学习的家长达到38.6 万人次,仅2019 年全市就开展1621 场,参与听讲家长达246562 人次,其中城区804 场家长30100 人次,乡村817 场家长116462 人次,呈现场场爆满、互动交流热烈的场面,通过学习,广大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高,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持续改善,有效营造了立德树人的良好环境。

全市社区大学(学院) 设立的老年开放(互联网) 大学和教育系统的老年学校的老年教育迅速展开,2019 年共开展线下老年教育活动492场,受益老年人达3.4 万人次。

(三) 突出针对性,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宁德市努力转变把社区教育视为“休闲教育”“低层次教育”的错误观念,立足民众的实际需要开展社区教育,让教育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霞浦三沙镇是全国著名的闽东渔场所在地,大部分劳动力从事海上捕捞生产运输等作业,大量女劳动力闲散居家留守。三沙社区学校针对镇情,一方面开展渔业船舶技能培训,先后举办73期,共计培训学员10185 人次;另一方面,为妇女举办鞋艺技能培训,共7 期学员515 人次,文化学习班16 个班次,学员760 人次,按需施教服务社会,深受当地群众好评。

福鼎市富民社区有居民1327 户,坚持举办每年一届持续一个月的“邻里文化节”,开展手艺比赛、健康知识讲座、百家宴、广场演出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搭建了居民学习平台,培育出社区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声名远播省内外。

宁德“三化四贴近”的社区教育模式,切合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收到良好社会效果。新华网、凤凰网、腾讯网等多家全国性媒体作了报道,经验做法先后应邀在国家开放大学及河北、四川、海南、黑龙江等11 个省域社区教研修班和3 场全国性研讨会作介绍。宁德市也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学习型城市。

猜你喜欢
宁德市终身教育学院
无钉桥梁的传承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终身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回顾与展望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