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模式创新

2020-11-29 09:30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网格化社区家长

肖 铭

从社会教育的大格局看,社区不仅是社会最基层的公共组织,也是一个推进社区教育的教育共同体。近年来,依托县级社区学院组建家长学校实施家长教育得到了社区成员单位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社区教育部门和成人教育高校以及教师培训院校的积极参与,为社区教育注入了蓬勃生机。那么,如何持续推动社区家长学校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教育的管理效益?笔者拟以尤溪县社区学院发挥电大的功能和优势,通过创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扎实推进和完善家长学校建设工作为例,作些具体探讨。

一、 社区家长学校创建背景

(一)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2015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2016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为家长学校建设搭建了框架。2018 年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2019 年1 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将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2019 年7 月8 日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普及家长教育,落实家长学校建设做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二) 基层层面的实践探索

据统计,中小学生平均每年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和社区度过的。因此,帮助每位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为家长培训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巧,是创建家长学校最原始的动力和举措。

在许多的家长教育实践中,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治芳提出构建家校社共同体来提升家长教养知能模式,并在理论、组织、模式、教学手段方面进行阐述,形成了系统的家长教育的模式。[1]苏州大学李鹏在分析了家长学校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后,论述经费筹措、师资保障及教育内容改革的实践经验。[2]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朱兴鹏用“12345”建设理念,即以建设家长学校现代化为一条主线,以两面交流为着力点,以三种互动培训为途径,以四个带动为发力点,以五堂课为突破点,探索了提升家长学校育人实效的实践。

二、 社区家长学校建设中的问题

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人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家长学校实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引以警觉。

(一) 角色“错位”

目前,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工作尚属于属地管理阶段。由于各地基础条件不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管理体制呈现出重叠的状况。首先,县域管理主体不明确。多数的县市区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家长学校是因为社区家长学校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单靠教育部门来统筹协调,力度明显不够。其次,基层管理“两层皮”现象突出。虽然很多县市区社区学院都在强调家庭教育,但落实到最直接、最主要的实施主体基层乡镇(街道)、村(居) 家长学校却被边缘化,形成了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管理错位。再次,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和有效治理机制尚未形成。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缺位,另一方面又事无巨细地包办;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到位,缺少相应管理机能,另一方面又多头管控无法顾及家长需求、社区需求。

(二) 服务“盲区”

从尤溪社区家长学校办学情况调查发现,0~3 周婴幼儿照护、学前教育、“四点半”学校、老人的日间照顾是社区教育的短板,受多种因素制约,教育资源很少惠及。如,在对0~3 周婴幼儿照护项目的入户调查发现,这个“项目”是空白,年轻的父母不知要把婴幼儿送到哪里可以得到照护;在对“四点半”学校家长问卷调查时得知,目前,全国还没有哪个行政部门具备“托管”的审批权限,而现实中的托管却比比皆是,以尤溪为例,在城区就有46 家非正规的托管中心。这些空白的“项目”行政上谁来管,服务谁来做,下一步怎么实施,出现了服务的“盲区”。

(三) 师资“短腿”

当下,各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缺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以尤溪县为例,在对社区家长学校师资情况调查时发现,学校教师均由社区工作者、离退休教师、志愿者等兼职构成,无专职教学人员,社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比例失衡。再看福建省情况,据数字福建终身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的调查,福建省10 个地市(区) 的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为570 人,兼职教师有2984 人,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量的83.96%。[3]这种兼职教师为主的现状必然造成教育工作停滞不前,许多家长学校形同虚设的结局。

(四) 课程“碎片”

社区家长学校采用的课程管理模式是根据可以聘请到的师资和已有热门课程资源来确定课程列表清单供学习者选择的“超市式”模式,最后再根据选择情况集中开设需求量大的一些课程。[3]由此可见,学习者的课程选择范围狭小,这容易导致所开课程不一定是学习者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总是同一群人参与学习,课程的人群辐射广度比较窄。再者,临时性、碎片化的课程资源质量、规范性不足,还容易导致重复性建设,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三、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内涵及提出

鉴于以上问题和家长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笔者提出实行社区家长学校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 网格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专家艾普斯坦提出了“家庭—学校—社区合作”重叠影响阈理论。该理论认为孩子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承担着相同的教育任务,三者将对孩子的教育产生重叠影响,并且这种重叠影响力会不断累积。[4]协同理论的创立者哈肯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宏观的或微观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社会或自然界的。各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将会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并自组织成为协同系统。[5]

重叠影响阈理论和协同理论提示我们,社区教育对社区受教育者的作用是重叠累积的,是协调发挥效应的。网格化的社区家长学校建设同样要注重发挥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重叠影响力,还要发挥社区家长学校主导作用,让学校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达到各系统之间形成有效合力,取得理论的实践功效。因此,笔者认为遵循这样的理论指导来建立以县级电大为龙头的社区家长学校网格化管理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结果。

(二) 网格管理模式的内涵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政府主导、社区学院主办、相关部门配合、市场准入、跟踪检测评估、群众广泛参与”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方式。

所谓政府主导就是在政府层面成立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来领导和宏观规划电大社区学院的工作。同时,督促各社区中心和乡镇的社区学校,分设工作站,村级的教学点设工作组,构建一个纵向到底的家长学校机构,为学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所谓社区学院主办,就是充分发挥县域电大健全的机构优势,激活电大的办学功能,采取一手抓学历教育,另一手抓非学历教育两条腿走路办法,把重心下移到乡村和薄弱的教育环节,对家长学校的建设从总体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具体任务等方面进行引领,对具体的业务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督导评估等作出具体规划,并组织形式多样的家长教育实践活动和家长教育指导服务,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方式和内容,为提升家长的教养知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所谓社会联动,就是根据家长教育的总体建设目标,政府相关部门明确相应的职责,对家长学校建设进行帮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依法履行市场准入审核、定期不定期跟踪检测评估各级家长学校;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多种优势;社区学校中各个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对家长学校建设建言献策,行动上多方配合,从而形成横向层面联动的工作网格。

四、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建路径

(一) 管理纵深化: 构建纵深的网格化管理路径

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是以政府主导、社区学院主办、相关部门配合的教育运行机制。作为电大,要明确角色和功能定位,当好政府的参谋,对上秉承政府主导,对下承接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网格点的作用,实现管理的网格化。对此,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顶层设计在先。政府做好社区家长学校的总体规划,大力推动家庭教育立法。从经费层面,积极编列专项财政预算,从领导层面,做好部门分工并明确相应职责。如,教育局要根据学校建设实际,在老师的选派工作上给予倾斜;妇联要根据社区学院提出的意见,建立社区家长教育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把教育目标落实到位;共青团要组织广大教育志愿者和社工协助做好社区家长学校工作等。随着经费的投入、分工的明确,政府为创建优质的家长学校做出顶层的设计。

第二,专业服务支撑。社区学院负责对全县家长学校进行统筹规划和业务指导。牵头拟定社区家长教育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等前期的工作;负责课程开发、教育示范、业务指导、理论研究等;乡镇社区(村)家长学校负责组织社区家长教育活动的实施,指导村(居)教学站(组)有效开展家长教育培训工作。

第三,多元联动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梳理社会力量进入的堵点和难点,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家长学校。积极推动社区家长教育服务社会化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工作,探索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家长教育。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整合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设立社区家长教育基金等方式支持社区家长教育发展。

(二) 服务个性化: 实现多元的网格化服务

针对0~3 周婴幼儿照护、学前教育、“四点半”学校、老人的日间照顾的社区教育中的薄弱问题,社区学院在家长学校建设中采用资源嵌入、功能跟进、拓展运作、服务融合进行网格化全覆盖。

1. 资源嵌入

一是成立健康配餐及个案咨询室。专业营养师定制,以中餐方式提供的一日5 餐养生菜品:早、中、晚三餐,上午茶、下午茶,提供社区送餐及营养咨询服务。二是设立日间托老服务,提倡居家养老,做到医养结合。

2. 功能跟进

一是候鸟公寓。是针对临时性养老、探亲式养老、旅居式养老、短期租住,托管等候式的特殊新型养老生活。解决老人临时无人照料、探亲无房可住可去之急。二是居家适老化改造。新中式设计风格,全面融入人性化无障碍适老、适孕、适幼元素,从细节入手,打造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为长者、孕妇、婴幼儿等提供精心的照料和丰富的文化娱乐。

3. 拓展运作

一是新婚夫妇辅导。针对新婚夫妇可以进行婚前辅导培训,聘请专业咨询师和调解师帮助新人尽快完成婚姻家庭角色认知及转换、良好关系建立及沟通方法、家庭矛盾的协调和处理及家庭事务的规划和分配、提升经营婚姻家庭的能力、学习婚姻的幸福密码等。二是四点钟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解决孩子们四点钟放学后“管理真空”的问题,社区四点钟学校每天在学生放学后接受一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向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实行周一至周五严格托管制,周末开设精品小班课,一对一个性化课程。三是老年课堂。定期开展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棋艺、摄影、剪纸等各类学习小组,服务社区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4. 服务融合

一是社区家政服务。开展家政服务人员技能培训,承接以家政为主的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各项服务职能为内容,满足社区家庭生活、家庭劳务为目的的家政服务。二是残疾人社区康复。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强调残疾人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康复和生活,康复服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融合的社区环境来包容残疾个体的不同和差异。

(三) 共享社会化: 整合多边的网格化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是办好教育的关键。但是资源的分布相对比较零散,要能为我所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网格化的整合,以实现多边共享。

1. 共享师资资源

一是善于“借力”。充分利用好省、市级电大的师资资源,依托省内电大系统的专家、教授来指导和培养本土师资。从宏观上帮助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确立“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标准和上岗资格证制度。二是善于“接力”。充分利用好电大现有的师资,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业务特长,并进行专门的进修培训以接力成为社区学院的合格教师,在此基础上,带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师从事志愿者服务、参与社区学校相关工作。三是深化“培力”。社区学院要加大培训力度。本土化社区教育师资培养要着眼于管理与专业兼顾、专职与兼职统筹的“培力”思路做出短期和中期规划。在这些基础上,还要重视符合条件的退休教师和其他行业有教育情怀和专业素养的志愿人员进入社区教育师资人才库。

2. 共享社会资源

做好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集中财力和物力以点带面促进社区家长学校系统建设。协调社会、学校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区家长学校开放,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区家长教育共建,不断扩大社区家长学习资源供给,实现一个场所发挥多种功能,促进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效益最大化。

3. 共享网络资源

电大的功能定位具有二元性、网络化和开放性特点。[6]利用电大系统与地方行政系统在地方电大的二元交叉,辅助电大已形成的“天网、地网、人网”的网络化格局,突出其教学对象、资源、手段和评估的开放特点,在家长学校建设过程中,力争实现网络共享。一是以社区家长学校为龙头,构筑城乡一体的“县级家长教育培训学校、社区家长学校、村(居)家长教育工作站、片区家长教育工作组”的四级家长教育培训网络,确保教育机构网络全覆盖。[7]二是在学习培训中,运用好“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大数据云平台、微信公众号、QQ 群、App 等网络建立居民个人学习账号,以流动家长学校线上体验、线下指导的方式,引领广大家长走进学校,体验和分享读书室、聊天室、沙龙等家庭教育的成功和喜悦,并完善家长学校的学习积累、成果认证等激励形式,不断提高社区家长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让家长们在网络互动中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4. 共享机制成果

为了更好地宣传社区家长学校建设重要性,推广社区家长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的典型经验,提高社区居民对家长学校的认同感和获得感,社区学院在注重宣传机制建设的同时,还不断强化督导机制的落实。一是科学制订社区家长学校评估细则;二是加强对社区家长学校教育发展状况等基本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对社区家长学校发展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定期开展社区居民对社区家长学校满意度测评;四是完善社区家长学校实验区、示范区进入和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四) 课程专业化: 打造优质的网格化课程

社区学院发挥电大的资源优势,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要求,开发、推荐、遴选、引进优质社区家长教育课程资源,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家长教育课程。

第一,突出目标定位。聚焦课程目标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提高家教观念和遵循孩子教育发展规律,是否适合家长教育发展需求。

第二,立足家长需求。电大其中的一个角色定位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6]因此,在课程建设中,社区学院认真进行教育市场的需求性问卷调查,根据需求开设课程。如为改良家长会形式,社区学院推出“家长话聊”“网络家长会”,要求家长给会议出题,让家长从聆听者变成会议的组织者与分享者;针对家长教育专业性强的特点,又按月推出家长选修课题,开设互动讲座。如“月考后,家长别急着与孩子谈成绩”“如何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等课程让家长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使家长学校的课程更加接地气。[8]

第三,依托本土资源。社区学院在课程开发时,积极整合、利用乡土风情、民俗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地方特色,采用社区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法,通过主编或协助有关单位编写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实施特色课程。以尤溪为例,《走进朱熹》《闽中尤溪文物荟萃》《尤溪民俗集锦》《印象尤溪》等都是以地域文化为依托,融地理、历史、乡土文化等一体的乡土教材、读本实现了资源共享,打破了学校和社区相对独立的教育封闭,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乡土特色的弘扬,增强教育效果,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

五、 结语

总之,社区家长学校建设关系到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区文明程度提升,更维系着人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的和谐。社区家长学校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践,注重电大角色定位的作用和功能作用的发挥,帮助家长提升教养知能,启智教育自觉,丰富社区教育内涵,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网格化社区家长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
智慧社区视野下网格化社会服务客体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
家长请吃药Ⅱ
影像社区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