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宇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00)
为满足城市湿地景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应用均需要得到重视,由此即可更为顺利的开展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为更直观地展示研究内容,将围绕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实例开展深入探讨。
国内学界围绕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如雷金睿等[1]的研究以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实例,深入探讨了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湿地公园景观格局设计,方小山等[2]则基于生态学原理围绕湿地公园生境营造途径开展了深入研究,这类研究均具备较高借鉴价值。
2.1.1 基本应用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选择景观生态学作为基础,并将城市湿地视作以城市人工景观为基质,由湿地斑块和湿地廊道构成的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城市湿地对生态过程恢复和维持存在较高要求,且重点关注完整和连续的生态格局营造,更好地为现代城市生态安全与健康提供支持。具体设计可利用城市水网结构。以此联系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要素,通过保持一定水岸绿化空间,即可保证自然山地或水系与城市自然板块的联系,满足城市中湿生、水生、中生生物的连续空间需求;在更为微观的设计中,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还需要关注农田这一景观基质,相关森林斑块、湖泊斑块、鱼塘斑块、苗圃斑块、居住工业地斑块也不容忽视,这类斑块多由树木廊道、道路廊道、河流廊道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各生物种群的发展会受到湿地景观格局的大规模改变影响,生态系统也可能因关键物种消失而退化,因此微观层面的设计需关注景观的破碎和肌理的损伤避免。避免在缓冲区和保护区开展大规模建设的情况出现,维持景观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及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提升均可由此实现。通过针对性规划湿地设计相关景观,即可实现各廊道与斑块的密切联系[3~5]。
2.1.2 斑块设计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需重点关注斑块设计,如大型植物斑块,这是由于其在庇护动物、维持物种健康和安全,连接河流水系、涵养水源等方面能够发挥较为积极作用,且能够为自然干扰的交替发生提供支持。斑块结构形态多样、复杂程度会直接受到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影响,而城市湿地景观中的斑块数越多,景观形态的复杂性和自然度便会越高。斑块设计不仅需要关注形式美学原理,还需要关注湿地景观中斑块的作用发挥,以此合理控制斑块的分布、大小、形状[6,7]。
2.1.3 廊道设计
廊道的宽度需得到针对性控制,以此保证廊道可更好服务于保护对象,并实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预防。廊道的价值以“存在价值”为首,因此廊道设计需重点关注湿地资源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保护,为湿地的多种功能发挥提供保障。设计师应避免过多设置道路廊道情况出现,并配合适当的隔离模式,保证湿地生物与人类互不干扰,由此通过对人类游憩行为的限制,即可更好地实现城市湿地景观的保值与增值[8]。
2.2.1 基本应用
为保证群落生态学原理较好服务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植物多样性需得到重点关注,城市湿地景观的价值可得到更好保证,相关群落韧性和抗逆性也能够大幅增强,避免有害生物入侵,保证群落稳定。因此,设计需关注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以此实现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植物群落所拥有的不同生态功能也能够更好发挥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9~11]。
2.2.2 基于多样性保护与适生原理的设计
群落生态学原理涉及的多样性保护与适生原理需得到重点关注,并同时关注地带性植物开发,植物品种筛选、园艺培育、新型扩繁技术应用同样需要得到重视,以此避免盲目选用相似或相同的物种和品种,保证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应避免过于求新求奇的问题出现,绿化植物的选择需结合地带性特征,乡土植物资源需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以此强调地域特色,即可更好实现适生目标[12~17]。
2.2.3 基于生物多样性与边缘效应的设计
基于植物群落间生物的密度增加和变异,以及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城市湿地景观设计需重点关注相关内容。对于存在新微观环境的边缘地带来说,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需得到重视,而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特征较为明显,应重点结合该特征,更好保证城市湿地景观的稳定性、物种丰富性。因此,具体设计需针对性划分湿度敏感区域等级,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边缘效应的管理和利用加强、针对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需要得到重视[17~21]。
2.2.4 基于生态演替规律的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类型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生态系统本身具备动态性特征,基于这种特证,城市湿地景观设计需重点关注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演替,并以此为基础,合理恢复植被,现存植被的未来演替趋势基础也需要在设计中得到重点体现,更好践行群落生态学原理,保证设计价值[22]。
以某湿地公园为例,其占地面积为62 hm2,属于我国恢复和保护城市湿地的成功典型,且同时具备生物栖息地和旅游景点双重作用,属于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为保证人和环境的和谐共生,该湿地公园设计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开展针对性规划,公园被分为湿地保护区和旅游休闲区两部分,二者的联系紧密且相互区分。旅游休闲区主要为游客提供研究、洞悉、欣赏自然的场所,主要由室外展览区和室内游客中心组成,主要在城市位置和公园接近入口位置设置游客设施,城市的嘈杂可有效被隔离,湿地可能受到的侵扰也由此得以有效规避。湿地保护区占地面积为59 hm2,属于公园的核心,具体布局设计围绕良好的生境营造展开。在公园的北部集中设置访客设施,包括观鸟屋、探索中心、教育小径,以此为访客提供认识湿地的途径。具体设计采用建筑物、树林、土丘实现生物栖息及访客的隔离,野生动物受到的人类影响被降到最低。采用大型斑块作为公园东北部的主要设计,主要区域包括芦苇床、人造泥滩、红树林、草地、林地,具备体量巨大、边界完整特点,可较好服务于周边干扰抵抗、物种的健康与安全维持。淡水沼泽区位于大型斑块群中心,景观形态破碎、边缘弯绕曲折,虽然单项体量较小,但复杂性与自然度较高,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较高。采用廊道联系斑块的设计,配合浮桥、裂纹式铺装的桥梁、全步行系统、设有排水涵管或水流涵洞的硬质铺装道路,生态学原理在公园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得到更好利用。此外,设计还遵循物种多样性原则,“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在设计中得到重点体现,本地原生植物品种也在设计中大量应用,这同样具备较高借鉴价值[23~25]。
生态学原理可较好用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本文涉及的景观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原理,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设计路径。为更好满足设计需要,生态格局演变、中国传统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同样需要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