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探析
——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2020-11-29 08:09周云鹤杨莹莹陈己任
绿色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拙政园水面

周云鹤,杨莹莹,陈己任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1 引言

水乃生命之源,一切活灵活现的物体都离不开水的造就。人们常用平静的水来描写它的轻柔美,赞扬水的无限轻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的无限温柔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观之神清气爽,解除疲劳、忧愁,让心灵回归水一般的的平静。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主要由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以及建筑构成,然而在明代拙政园中,园林理水艺术尤为突出,在整个历史时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整个江南私家园林造园史上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了写意山水的风格是在“道家思想”的思想影响下,文人对山水的陶醉和向往及其深刻的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当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自然观[1,2]。

2 拙政园简述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无限美景在苏州园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拙政园被世人公认为江南园林的榜首。明正年间,王献臣告知文徵明自己建园林的计划后,文徵明表示愿鼎力相助。大弘寺遗址处地势较为低平,中央低处又有积水,就因势开挖成池塘,四周的林木和隙地较多,就以此为竹林,种植桃树柳树,在水的水面和竹林中间因势修建亭台楼榭。一个以水景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典雅、曲径通幽的园子就这样奇迹般的展现在世人面前[3]。

3 拙政园理水空间分布

拙政园不仅是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同时也是整个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华所在,明代王氏拙政园占地面积约18.5亩,最大的特点就是总体规划以水池为核心,全园1/3为池水面积。借水赏园中美景,景因水而生成,因为水多所以桥多,所有的桥都为平桥,因为水面的平静而采取横的线条与水体保持来保持一致。靠北的大水面为主景区,因为中心采用艺术的巧妙因而形成的空间环境层次,给游人带来的视觉感似乎比实际尺寸要大许多,一个及其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建筑物给游人带来一种空间分割又相互联系的空间感,空间层次相互串联[4],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附的拙政园各个景点就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拙政园里,而且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精神境界。

整个明代的拙政园中部以北,大都是水体,中部为主体假山。由垒土石构筑而成的东、西两个岛山,水池将南北两个空间区分开[5]。池的北面为一条观光长廊,东北为“绿漪亭”,东面及东南分别为“梧竹幽居”和大量置石,“倚玉轩”的北面邻水,其中在整个拙政园的南部有一个狭长的水体与中部相连,旁边有三个著名的小景分别是“松风亭”、“得真亭”和小飞虹;池的西部有“香洲”、“别有洞天”、“柳荫曲路”和“见山楼”;其中“一池三岛”中从南至北分别有“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北山亭”。

4 拙政园理水艺术特点

苏州地处江南,而江南自古以来就有“江南水乡”之称,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苏州位于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且地下水丰富,河流交错相通,这是江南私家园林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由于降水量和地下水丰富,所以拙政园里的水都是流动着的,拙政园结合建筑布局,因势随形、匠心独运,呈现出一副近在咫尺的自然风光,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在传统的造园史上的艺术手法。园因水而富有朝气,水的应用使拙政园倒影、植物、动物,自然风光都因水而活,水中的倒影与实景形成的虚实对比,水面把园中的观赏距离拉开, 从而开阔视野。水面形成的倒映, 让景物发挥双倍作用[5]。

4.1 掇山理水

苏州园林素有“山水园”之称。山水空间的艺术刻画,一个在不过半亩的空间里,通过加工、提炼,“缩千里江山于方寸”,模仿大自然的景象,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风景艺术形象,它是对自然山水总的概况。因而山水景观的创造是造园的首要任务[6],得山水之胜,造园林之巧妙,苏州园林之所以取得成功,拙政园所创造出的奇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模拟了自然、展现了自然,有山水景观之点缀,成为自然山水之浓缩。

4.2 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式拙政园记载》和《归田园居》记录,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以土地凸者为丘,凹者为池。在池的上面,山的中间凡是能修以建筑的地方则可以因势而建。拙政园利用地势的巧妙手法积水成池,看之,宛如湖泊。凡是修建的亭台楼榭,都利用水的走势,用宛如湖泊的积水形成拙政园空间的开朗氛围,基本上续写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7]。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其中以水为画面元素的有十六景,由此可见,在拙政园中以水见长[8]。

4.3 巧夺天工,结合建筑

“凡园中亭台楼榭、乃山川之脉络”,阐明了建筑若无山水装饰,则脉络不清。因为建筑的画龙点睛为山水增添色彩,景观形象生动,且富有朝气。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许多景点建筑用的都非常精彩。亭台楼榭点出了诗情画意,点出了山水之灵气。就比如园中的沧浪亭,柱刻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进水远山皆有情”,点出了园中的活力。园中的亭台楼榭都是为了观赏周围的山水之景,欣赏园中的风景,将园中的无线景色尽收眼底。

4.4 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因拙政园中采用“聚为主、分为辅”, 聚分相携的艺术手法, 这样的理水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大的视觉空间, 还可以给人以舒心明朗开阔的感觉[9]。周围简溪小谷,然后加以景观进行修饰。水面有收有放,宽之以辽阔见长,收之则以迂回取胜。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10],收放自如。依水而建的亭台楼榭皆低临水面,池岸置石贴近池水,有的地方尽管仅占地半亩,但却有碧波涟涟的成效。集中水体的水景,能给人以宽阔感,可以开拓空间,增加景深,拙政园内水湾景观的杰作应属“小飞虹”、和“小沧浪”。

水面构成若干个大大小小的中心,且还有小桥把水面分成数块,拙政园的看似零零散散的水面,实则是一个整体。亭台楼榭都借助于水面较为宽阔的地方,相对独立的空间也因草木花盛而形成,借曲折的水岸线为导向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作用,这样奇特的理水从而形成相互贯通又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

4.5 源头水尾

水源来自外河道,地下水和季节雨水,拙政园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每年会形成丰富的降水,由于丰富的降水量,所以造园家们通过不断积累理水经验,在造园时将河流与墙外河道相互贯穿,不仅保持了园中的水质,而且也便于雨水的排放,防止强降雨量的集聚。通过水源与水尾“隐”与“藏”的处理来实现因贯穿与活水之中,所以生态系统得到迅速的恢复,与此同时通过活水将拙政园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眼前。藏头隐尾,则多是藏于峰回路转之处,隐于水榭花墙之间,悠悠诗韵被园中的花光水影表现的如诗如画,而且拓展了一泓碧水的画外空间[11]。

4.6 动静结合

拙政园用水从情态上来看可分为动态水和静态水,静态的水给人以宁静以致远、幽静以深远、清幽以雅致的感觉,当蓝天白云映入静止的水面时,池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同时还可以拓展空间,增加景深,可见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影响深远。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常以“瘦”、“漏” 、“透”、“皱”、“丑”之美的太湖石筑山,形成“高山流水” 声音,这些咚咚的流水声给园林带来了灵动活泼的气息。拙政园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辅相成的和谐理念既贴近自然又高于自然。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同时也是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尊重自然条件的前提之下, 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雨水转为人所用的资源。在拙政园中,巧妙地运用了声景中的雨声,营造了园林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致。如听雨轩处静听雨打芭蕉,山间亭畔遍植松柏,“梧竹幽居”是以雨声为主,在不同外力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声音来渲染雨景的气氛[12,13]。声景结合建筑,也同样别具一格,在中国古典建筑中,飞檐是中国独有的中国结构,主于要是因为江南地区多雨而是用的建筑。檐角高起, 由于雨水缓冲的冲击力, 顺瓦片而下,雨水与地面撞击的“拍打”声, 阵阵小雨“沙沙”的声音形成了拙政园独特的韵律[14]。

4.7 寄情景

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在苏州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苏州从古至今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常用石舫提示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拙政园景观现象的营建,往往倾注了文人、画家、园主崇尚天然、寄情山水、追求天然的美感。拙政园中处处始终充满了诗情画意,四季因时而变,表现出不同的四季景观,流露出宁静和谐的气息,拙政园表现出了宁静而至远,正是古人们苦苦追求的“人间天堂”。正如汪菊渊在文中写到,对于当时的士大夫来说,只因“潦倒未杀,优游余年”,对此“已寄共栖逸之志”而已[15]。

5 结语

拙政园在经历过400多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拙政园虽然在规模上比不上北方的皇家园林,但却以“小中见大”、精致以及意境取胜。拙政园的理水在历程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手法,为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拙政园水面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风雨拙政园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苏州私家园林角落空间形态营造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
一块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