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平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925)
粤港澳大湾区由“9+2”城市群组成,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湾区面积为5.65 万km2,其中珠三角九市合计占比达98%,主要城市面积占比分别为广州(13.3%)、深圳(3.6%)、香港(1.9%)。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达到10.9 万亿元,按GDP 构成,占比领先的城市主要是香港(22.4%)、深圳(22.7%) 和广州(21.7%)。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 年2 月18 日正式发布,至今已满一周年。规划近期至2022 年,远期至2035 年。规划纲要确定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其中香港定位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澳门定位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定位国际商贸中心,深圳定位国际创新创意城市。可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强力支撑,打造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形成世界级城市群,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实现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达,水运、陆运、空运及海运等航线联系密切,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提升粤港澳通关能力及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物资高效便捷流动,提升货物运输服务水平。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推进粤港澳物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管理、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校企合作传统模式有以下两种。
实现“校中厂”通常由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高职院校自建“校企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此种模式存在的不足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式经营的短板放大,很难形成有效竞争力。
二是体现“共建、共赢、共享”实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形式。如服务师生的京东校园派、校园超市、物流快递收发网点等,存在企业原有经营模式和校园作息难以匹配的硬伤。
三是“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合作企业来负责具体经营、高职院校适度参与的经营实体,即“前厂后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式。这种“校中厂”模式是学习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所拥有的不同教育环境及资源相结合,但此种模式存在企业参与校内实训设施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看,这种模式依托企业一线岗位上岗进行人才培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把教学项目设计得更贴近合作企业岗位。
目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这种模式的做法是将合作企业加入到学校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与合作企业形成常态合作,实现学生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对于合作企业来讲,在校生进入企业实习缺乏经验和必要的职业化素养,给合作企业增加了管理负担。这种清形下合作企业一般把实习生放到低技术需求的岗位,批量实习生来到合作企业又使得企业原有的比较弱的培训体系和资源捉襟见肘,实习学生无法获得期盼的企业内训。以致出现顶岗学生岗位流失严重,从而影响企业对这种模式的接纳度。观察这种模式的运行历史,校企合作还没达到有效融合。
香港职业训练局成立于1982 年,是职业教育的权威管理机构,为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训练局和一般的职业院校不同,训练对象不局限于在校生,企业职工、社会人员等需要培训与进修的人员都涵盖其中。加上上课内容是理论和实训一体化,这样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容易无缝衔接。香港职业训练局这种强职能主导模式,可以将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学校有机整合,构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估和反馈体系,形成了香港校企合作模式。
澳门政府职能部门主导打通校企合作平台并开展多项课程和证书资助活动。其资助政策的不断优化体现出澳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反应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鼓励更多学校开办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校企合作课程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参与者既可以全日制学习,也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习。澳门技术职业教育在满足培养中级技术人才需要的同时还要兼顾升学需要教育,形成了澳门校企合作模式。
3.2.1 校企合作主导的专业建设新模式探索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应主动匹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物流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升级”计划,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共育新模式。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应该和深度合作企业组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设小组。保证成员中七成左右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的物流企业,如物流行业高技能人员、专家等,同时邀请“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合作建设有成效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通过学期不低于两次的频率召开校企合作建设委员会会议,共同修订满足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物流行业建设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并且针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及专业教师在企培养、企业专家进校园等内容形成方案。
3.2.2 校企合作主导的从技术型向素质型转变的学生培养新模式探索
高职教育一直以来多以“学分+考证”为人才培养方向,传统物流企业中技术型人才也是具有更多的吸引力,从而在学生培养上引导到技术型培养为主。通过这些模式创新,学生可以有效了解电商企业流通型物流中心、物流快递的转运型物流中心、跨境电商的仓配体系等物流环节的运作流程。
大一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比如学院打造的生产性实训中心中,包含的京东校园派、各大物流快递的校园点等。组织大二学生参与到电商企业或物流企业的节日大战中去,抓住电商在“618”、“双11”、跨境电商的“黑五”、“斋月”等活动期间对物流投递能力需求的井喷,期间物流行业面临大考,短期岗位人员极度短缺的机遇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分期分批形式完成为期2~3 周跟岗实训。在过程中,企业可以实施绿卡制,实现毕业和就业的衔接。毕业班的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及工作能力,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内深度合作企业进行6 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能够提前熟悉融入物流行业,为优质就业铺路。
现阶段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达到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发展对从业人员的一个显性需求,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所以,需要改变过去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和大湾区国际视野相匹配的物流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更聚焦“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合作企业的国际物流属性要具备一定的比重,要达到三成左右,从而提升学生在物流行业需求的素质。
3.2.3 校企合作主导的企业职工职业继续教育新模式探索
企业职工职业继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一直作为短板制约企业提升员工受教育水平。一是职业继续教育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生源,导致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动力不足。二是职业教育的供给方向和企业职员继续教育的需求方向存在错位。要完全解决物流企业在职人员持续规律的教学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要摸清企业的发展需求,从企业的生产环节入手, 按照企业的生产需求,合理安排企业职工职业继续教育课程与培养方案。尽量利用在职人员的碎片时间,最好能由企业自由安 排学习。
此次疫情冲击下,基本上演了全民直播的状态,从开始时传统教育的迷惘,到慢慢的师生对网络直播教学的习以为常,验 证了信息化的网络教学有很大的发掘空间。企业职工职业继续教育同样也应该大胆利用教育网络信息技术,打造校企联动教学 平台。通过开发移动教学 APP,由高职院校建成云端服务器,开展实时远程教学培训。建设好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发挥高 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优势。高职学院通过职业继续教育为合作企业职工职业继续教育带来新的动力,从而让校企合作通过加大 职业继续教育投入形成新的创新模式。
为支持校企合作,大部分高职学校都设专项资金预算,用于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校企双方人才交流和合作研究。传 统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双方先热后冷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校企合作作用并没如预期发挥出来。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校 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企业文化培育以及管理问题解决的很少。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学校逐渐加强合作与 交流,有的高职院校开始进行“学科群”建设探索。在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企业不忘树立办学主体和人才培养主体意 识,树立合作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员工的意识;学校能够树立市场需求意识,树立合作企业就是客户的意识,这样校企合作就 容易内生动力,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