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专业听辨力提升路径初探

2020-11-29 02:03:33刘梦真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音波音源音色

刘梦真

古人云:“口耳之学,幽眇难知。”听觉信息只存在瞬时一刹那,稍纵即逝,不能停留,无法复制,因此,“锣鼓听音、听话听声”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本领,只有会听才会表达[1]。而听辨力的实现重点不仅在“听”,更在“辨”。如要提升“听辨力”,我们就必须要掌握“辨音力”,具体“辨音”方法可以通过分辨声音物理信息、分辨音源用声习惯两个方面来实现。

1 分辨声音的物理信息

声音通过振动产生,在空气中传播。不同振动频率的声音音高不同,不同振幅的声音音量大小也不同。如果要提升“听辨力”,首先要从分辨声音的物理信息开始。我们每天会听到许多人讲话,而他们的声音之所以各不相同,是由于每个人的声音音高、音量、音色都有着极大的差别。

1.1 声音频率

频率是声音的物理概念之一,以Hz 为单位。人类所能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致在80~1 000Hz,而我们的听觉的频率范围大致在20~20 000Hz。用音波图的疏密显示频率区别。如果音波图的波形更加紧凑,密集,这个声音整体就更高亢、嘹亮。如果音波图的波形比较疏离、分散,其声音整体就偏向低沉。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人类声音也依然成立。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生理结构各有所差异,不同主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高范围各有区别。有些人发出的声音高昂,响亮;有些人的声音则是低沉、稳定。音调的不同源于各个主体的音域不同。我们常说某某音乐家的声音有“穿透力”,其实就是在说这个人发出的声音频率与我们耳膜的中频共振频率相近(大约在5 000~6 000Hz),因此这个声音显得更加响亮,更具有穿透性。因此,从声音频率的角度分析,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经过专业的音高分辨训练后,能够分辨出细微差别的音调高低,因此更容易将不同声音区分开来。

1.2 音量

人类所能听到的音量的大小由声音振幅、客体距离音源的距离以及传播介质决定,振幅的单位叫做分贝(dB),不同的音源所发出的声音振幅也是不同的。人类日常说话所发出的声音大约在60dB 左右,但很难达到完全一致,有人声音大,有人声音小。因此,如要提升听辨力,我们需要训练判断声音大小的能力,这样能通过音量判断出不同的人的声音。

1.3 音色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物理特性,也就是声音特色。人的声音和乐器的音色不同,不同乐器的音色也不同,不同乐器之间有着有极大的音波波形差异。因此,人类区别各种乐器的声音总是轻而易举,不同的乐器组成的声音也可以彼此调和,形成优美的交响乐[2]。人类中不同的个体的音色很难达到一致,男女的声音波形也各不一致。有人声音浑厚,有人声音清脆,有些声音中还有沙哑、撕裂的效果,因此从音色分辨一个人是最明显的方法。而人又与乐器不同,乐器的音色基本上可以复制,但人的音色却各有不同,难以复制,每个人有独属于自己的发音特点,即使是孪生双胞胎也可拥有不同的音色。

2 分辨音源的用声习惯

不同的人在学习发声的过程中会存在自己的用声习惯。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因为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口音的差异。我们在训练“辨音”能力过程中需要重视,音源的用声习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语言速度

人说话的速度是主体可控的因素,慢条斯理或者急促紧张都可以用调整语速来表现。在训练播音主持学生听辨力的时候可以选择和声训练,请多人分别阅读同样的文章,由于用声习惯不同,每个人说话有着不同的速度,总有一些词语的停连、节奏不一致,这些细微的速度差异就能够使我们区分开不同的声音[3]。

2.2 发声位置

发声位置是一个语音学概念,分为头腔、鼻腔、咽腔、口腔、喉腔和胸腔六种。一般女性的发声位置和男性相比更加靠前,集中在鼻腔、口腔、咽腔等位置,因此女声相较于男声而言更加挺立,显得明亮而清脆。而一般男性发音位置靠后,位置集中在口腔、喉腔、胸腔,整体声音就显得更加沉稳。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和从业者作为专业人士,对声音的敏感度要更强,因此能够更快地区分发音靠前和发音靠后的人的声音,这也是提升“听辨力”的一个重要的实现路径。

2.3 底气

底气虽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它指的是人说话的时候声音是实还是虚,是稳还是颤抖,是清晰还是含混不清。一个人说话时,要想分辨出他是否自信,就是从底气这个概念判断得来。我们应当做到能够判断说话人的底气,听听声音是否颤抖、是否干净。当底气充足的时候,说话人声音浑厚,稳定而自信,不会发生声音颤抖的情况,会让听者感觉到说话人的自信和可靠,由此就能够快速区分开来不同的声音。

2.4 方言与口音

方言和口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判断一个人的家乡背景的惯用方式,一般说来,一个人一但开始说方言,就能够被人识别出家乡在哪里。几乎全国各地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方言区。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几种方言,例如北京话、天津话、河南话、四川话等都比较好辨别。而且,在当下普通话已经大量普及的时代,方言的保有量仍然居高不下,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一个人的语言中判断其家乡。

虽然普通话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每个人的普通话都还算不得十分标准。一般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总会有一点方言习惯残留在表达中。比如,中原地区和齐鲁大地的人们平时会把开口呼的韵母“a”这个音的口腔开度缩小,能够让人很轻易就辨别出来。北京方言中调值起伏变化特别大,超过了标准的5 度区分音调,并且在表达某些词语时会用习惯性的儿化音。而东北方言区的人由于缺乏对韵母“o”这个音的练习,会把这个音替换为“e”,他们如果不注意,就会在说“破坏”的时候不小心说成了“pè 坏”,另外,东北某些方言区习惯在每一句话的尾部把音调调值突然降低,或者发出的音不够完整。除此之外,来自南方的人会在说话时保留一些民俗特色的尖音,而这些细节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人,大多数会在语言中带有自己的方言和口音,所以,经常关注他人说话,并对他人的口音进行判断和区分,也是提升“听辨力”也是一个可以实现的途径。

2.5 口头语和特征化表达

很多人有着口头语的习惯,比如比如“呃”“然后”“嗯”等等,有些人有多年烟龄,所以嗓子沙哑,痰多,在说话时偶尔会咳嗽,吸鼻子,更有长期鼻炎患者会在说话时带着浓重的鼻音,产生了独特的音色。而他们自身却很难注意到。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应该对这些极为隐蔽的副语言加以重视,通过区分不同的口头语和特征化表达来提升自己的“听辨力”。

3 辨后要记忆

听辨力按先后顺序分为听、辨、记。仅仅判断出声音特性是不够的,还要有强大的记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4],因此,在听辨力的训练过程中,记忆训练的作用不言而喻,记忆训练可以运用类比法、想象法等多种方法,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不需要具有“耳听八方”的能力,但我们也可以多了解一下声音的辨别方法和记忆声音的方法,提高听辨力不应该仅仅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多加训练,提高听辨力,这样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很大帮助。

4 结语

综上所述,听辨力的提升而是可以通过专业的训练实现的。一方面,从音源所发出的声音本身来判断,声音的频率、振幅、音色各有不同,可以作为分辨不同声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音源本身的用声习惯也是重要的辨别因素,比如说话速度的快慢、发声位置、说话是否有底气、是否有方言和口音、是否有惯用口头语或者特征化表达等等,另外,记忆力对于提升听辨力来说也至关重要。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中不能仅仅重视表达,也要重视记忆和听辨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普通人也应该多利用这些判断技巧进行特殊训练,以此来提升我们的听辨力。

猜你喜欢
音波音源音色
洋葱皮大蒜皮都能美成花儿
走向世界(2023年13期)2023-05-30 10:48:04
基于音波的复杂环境泄漏点检测算法
船海工程(2018年6期)2019-01-08 01:56:50
MIDI音源及其应用之研究
大众文艺(2018年3期)2018-07-12 09:26:06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16
浅议现代计算机音乐制作中的音源
黄河之声(2016年20期)2016-02-02 20:55:42
基于音波法的输气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
输气管道泄漏音波信号传播特性及预测模型
有一个音色
辽河(2004年4期)200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