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犇 王振华
摘 要:“互联网+”新形态下浙江地方院校学报发行成本降低,阅读量增加。近10年发文量逐渐下降,基金资助文献比率不断上升,学术影响力没有显著提升。部分学报特色明显,围绕服务地方、服务院校、服务专业,创建特色栏目成效显著。地方院校学报需要坚持走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设道路,顺应“互联网+”新形态,积极组建信息资源群组,提升学术信息碎片化传播能力。
关键词:地方院校学报;互联网+;影响因子;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0)04-0096-09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结构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运营模式等途径来完成转型和升级。在“互联网+”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变,发展模式重新构建。一是形成“互联网+”开放平等的信息平台;二是形成“互联网+”学术期刊工作新模式,征文、采编、评审、排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细节都在变化;三是形成“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思维。
在传统形态下地方院校学报一直处在学术期刊边缘地带,学术影响力较低。主要原因:一是创刊时间晚,没有知名度;二是没有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学科特色不明显;三是与重点大学学报比,主办单位科研综合能力偏低;四是纸质出版时代,资金短缺,发行量有限,缺乏推广渠道。
互联网提供开放、平等的信息平台,地方学报与核心期刊在同样的平台上发布科研成果,成果发布的时效性、传播的广泛性无差异。信息平台提供用户的搜索路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搜索方式“期刊―学科―研究领域”,转变为“关键词―研究领域”,更多地方院校学报的文章被特定需求的用户关注。“互联网+”新形态为地方院校学报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带来挑战。
2009年9月10日,阿里云创立,开启了云计算、大数据战略。2010年TD-LTE-Advanced被确定为4G国际标准,标志着该年为4G元年。从此至今由于网络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带来工作、生活巨大变化。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选择浙江地方院校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近10年(2010-2019年)“互联网+”地方院校学报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路径。
1 浙江地方院校学报基础数据分析
地方院校是指办学规模较小(相对于大学)或在校研究生数低于5%的以某学院命名的本科学校以及所有的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类学院。浙江省内这类院校学报编辑部共计19家,其中本科院校学报11家,高职院校8家。
地方本科院校学报最早成立在上世纪80年左右,如较早的丽水学院学报、台州学院学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等;第二批成立于1987年左右,如嘉兴学院学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宁波工程学院学报等。高职院校学报普遍成立于21世纪初,如2001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等。2003年以后浙江省内没有再建立地方院校学报。
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较弱,均非核心刊物,复合影响因子低于1.0。通过复合影响因子对比,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平均值0.322,高于高职院校学报平均值0.196,最高值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0.878,未超过1.0。
通过下载次数显示,在互联网公共信息平台上地方院校学报受到一定程度关注,出版文献量与下载次数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0.925**),出版文献量越高下载次数越多,平均1篇下载150次左右。另一組数据显示,下载次数与总被引次数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0.969**),即被下载次数越多,被引次数越多,平均下载60次左右被引1次。
2 “互联网+”浙江地方院校学报文献数据分析
2.1 浙江职业技术院校学报文献数据分析
从图1可清晰看出,近10年来浙江职业技术院校学报发文量逐年降低,2家双月刊学报发文量略高于其他刊物,但变化趋势趋同,平均发文量从2010年129篇下降到2019年104篇, 2019年6家季刊学报发文量均低于100篇。这些刊物中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下降趋势最显著,2011年179篇,排在职业技术院校学报第1,到2016年快速下落到80篇,排在最后1位,随后几年没有一次超过80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至2016年间发文量有波动,2016年以后稳定在100篇左右。
从图2变化趋势分析,近10年浙江职业技术院校学报基金资助文献比率明显提升,由平均26.5%增长至44.5%,相对于发文量总体平稳下降,基金资助文献比率在2010至2015年间快速增长,2015至2019年间出现了波动,尤其是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分别在2017年、2018年比率超过60%,但在相邻的年份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
2.2 浙江地方本科学院学报文献数据分析
从图3可见,各期刊发文量变化基本趋势是逐年降低,从2010年平均发文量158篇,下降到2019年125篇。3所院校学报,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发文量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学报,其中前2家为月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有人文社科、教育、自然科学3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为双月刊。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由双月刊变为月刊,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年由季刊变为双月刊,2本刊物出版周期变化导致当年发文量显著增长,但随后几年又逐渐下降,2019年发文量与出版周期变化前基本持平。
依据图4分析,近10年浙江地方本科学报基金资助文献比率整体趋势上升,由26.9%增长至2018年49.0%,2019年略有回落,为45.6%。宁波工程学院学报在2017年、2018年,浙江科技学院学报在2018年基金自助文献比率超过70%。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增幅较慢,2015年以前基本在30%以下,2015年以后在30%至40%之间波动,低于同类院校学报平均水平。
浙江职业技术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对比,发文量与基金资助文献比率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基金资助文献比率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增长趋势略高于职业技术院校。基金资助文献比率上升表明,近10年来,各学报提升了文献发表的标准,但发文量的变化趋势表明,浙江地方院校学报整体上符合发表标准的稿源数量是下降的。我们将基金资助文献比率与综合影响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发现这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关联,即提升资助文献比率未能帮助学报提升综合影响因子。如,影响因子排在职业技术院校首位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排在地方本科院校学报首位的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的基金资助文献比率在同类院校中相对较低,低于平均水平。
3 “互联网+”浙江地方院校学报学科数据分析
地方院校学报期刊专题集中在“教育综合”(13家),综合科技、经济与管理2家,文史哲综合、水利水电工程各1家。
对浙江地方院校学报发文的学科分布进行分析,表3显示,职业技术院校学报中有5家学报排在前2位的学科是相同的,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其中3家前3位是相同的,第3位外国语言文字(主要涉及英语语言教学)。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前3位学科对应学校艺术专业,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前2位对应学校纺织服装专业,且该类学科文献占比超过50%。地方本科院校学报有5家学报排在前2位的学科是高等教育和外国语言文字,有4家排在第1位的是该校优势学科或专业,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嘉兴学院学报的中国文学。
从学科发文量推断,大部分地方院校学报首先服务于主办学校教育发展、教学改革,在职业技术院校学报中更明显,导致学报发展方向趋同。在职业技术院校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类论文占比60.5%,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类论文占比59.2%,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育教学类论文占比较高的学报,如浙江科技学院学报占比35.0%,浙江万里学院学报占比35.6%。
少部分院校学报重点服务于主办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在水利水电工程及其直接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占比81.9%,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围绕纺织服装行业及其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占比73.9%。
4 “互联网+”浙江地方院校学报栏目设置研究
从表4中可以看到近10年各学报栏目变化的情况,从数量上可大致分为2类,一类栏目数量多、变化大,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等;另一类栏目数量变化较平稳,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等。
造成部分院校学报栏目设置多、变化大的原因有,其一,主办单位为综合类院校,学科、专业多,且分散,如绍兴文理学院下设16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2个,高职专科专业5个;其二,部分学报跟踪热点问题设置栏目,如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开设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专栏、高校英语“金课”建设、追思韩礼德先生专栏等;其三,一些学报围绕当地文化研究设置小的专题栏目,如,台州学院学报开设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天台山文化、佛教天台宗等;其四,有学报在设置栏目中对栏目名称命名不严谨,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校管理栏目曾被命名高校管理研究、高校管理、高职院校管理研究、高职教育與管理研究,教师、学生问题栏目曾被命名为高校教师与学生问题研究、高校教师和学生问题研究。
对近10年栏目设置总数低于40的期刊进行分析,原因有:一是一些院校学报专业方向明确,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服务于水利水电工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服务于纺织服装产业,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关注教育理论研究;二是一些院校学报栏目外延比较宽泛,如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栏目有教育与教学、经济与管理、语言与文学、设计与艺术,一个栏目包含两大研究领域。三是有院校学报采用固定不变的栏目设置,如宁波工程学院学报将栏目分为文、理、工3大类。
5 “互联网+”地方院校学报发展路径研究
综上所述,首先,“互联网+”新形态为地方院校学报发展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传播力显著增长,信息化云平台为地方院校学报学术成果推广提供了平等、即时、跨地域传播路径。数据显示,期刊文章发文量与平台下载量显著正相关,平台用户习惯应用关键词搜索需求,所有期刊发文均有机会受到关注。其次,“互联网+”新形态并未增加地方院校学报获取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数据显示近10年地方院校学报整体发文量不断减少。再次,“互联网+”新形态并未对地方院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产生显著影响。虽然下载文章数量与被引数量正相关,但地方院校学报的综合影响因子和复合影响因子均偏低,本科地方院校学报略高于职业技术院校学报。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院校学报需要不断适应“互联网+”新形态,继续坚持特色发展道路,实现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5.1 “互联网+”地方院校学报特色发展路径分析
5.1.1 专业特色建设
虽然相对于研究型大学主办的学报,地方院校学报学科、专业支撑薄弱,但是并不能淡化学报的专业特色。每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专业,甚至是强势专业群,学报立足于服务主办学校专业建设,在某些专业领域与学校相关强势专业协同并进,不断深耕,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