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进 唐颖 沈雷
摘 要:大裾衫在泉州湾晋江下游出海口北岸的蟳埔小村是最具有特色的服装,其形制结构与工艺特征蕴含着当地习俗,是当地传统衣冠礼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据此,通过对蟳埔村的田野式调研,以观摩和记录的形式研究大裾衫的工艺技术与造物思想。研究认为:蟳埔大裾衫采用单裁单缝、边裁边缝的传统家庭手工作业方式,文章从选面料、制版、裁剪、缝制、熨烫等步骤出发,结合服装款式结构与工艺技术特色,分析得出传统蟳埔大裾衫“备物致用”、“师法自然”、“护生实用”的造物观念。通过传统蟳埔大裾衫的工艺技术与传统造物思考和解讀,以期更好传承大裾衫的“形”与“意”,为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创新设计与应用提供宝贵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蟳埔大裾衫;缝制工艺;造物思想
中图分类号:TS 941.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2346(2020)04-0021-05
大裾衫,是福建泉州丰泽区蟳埔女日常穿着较为流行的常服,其主要形制特征为:中式挖领,前胸和后背采用面料错位拼接。早期蟳埔人主要以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为生,用荔枝树皮熏汁将土布染成紫红色制作上衣和裤装,或用俗称为“薯榔“的块状植物熏汁染成黄红色。这种衣物作为劳作服饰,便于海上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侵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出现传统大裾衫。据调查,40岁以下的当地人几乎不穿传统服饰,[1]大裾衫也不例外。这种地域性传统服饰文化及工艺(服饰形制、制版、裁剪、缝制等)逐渐弱化,因此,需要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抢修和保护。基于此,通过对泉州丰泽区蟳埔村田野式调查,拜访多位传统手工艺人,采用口述和实物制作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记录了蟳埔大裾衫裁剪与缝制工艺流程,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它的传统造物思想及其技艺审美特征。
1 大裾衫款式结构特征
大裾衫是由传统上衣下裳制发展而来,简朴宽松,以黑色、褐色、青蓝色为主色调;[2]布纽,斜襟右衽,门襟处有本色布滚边;在款式造型上采用分裁设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初,衣长至膝,随着时间的发展,衣长逐渐缩短。图1所示早期大裾衫实物款式图,此款为近代形制,其款式结构特征具有代表性。
大裾衫形制特征:小圆立领,右衽斜襟,有领、大襟贴边,后背破缝且垂直如绳,衣身胸部紧窄,下摆呈圆弧状,后背在中心线处错位拼接,且左高右低。前衣身拼接两块不同颜色或花色面料,其中靠近右腋下拼接2cm宽蓝色色块面料,袖口拼色。整体形制以横、竖分割和拼接为主。[3]
2 大裾衫制作工艺技术
2.1 缝制工具及面、辅料准备
根据传统大裾衫缝制特征要求,选用手工针、缝纫线、顶针、浆糊、剪刀、熨斗、画粉、直尺、水、领圈模子、衣襟模子、贴边、垫布、棉纯色布或棉碎花布。
2.2 裁剪与缝制工艺流程
传统大裾衫采用边裁边缝制的家庭式手工作业方式,其中包含结构制版、面料裁剪、缝制、熨烫等基本工艺流程,其详细裁剪与缝制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1)面料准备。我国早期纺织的棉、麻面料门幅较窄,幅宽约为45cm,因此在选取大裾衫面料时,取长145cm,并将面料在拦腰处裁剪,分成2块长度约25~35cm、宽度为40cm左右的矩形面料。
2)横、纵向取尺寸。横、纵向尺寸是指面料的长度与围度尺寸。以人体尺寸为依据,结合大裾衫在肩、臀、胸、腰部位尺寸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取值。在取横、纵向尺寸顺序时,先纵向后横向,可根据大裾衫穿着的整体效果,对部位尺寸进行修饰,以便裁剪大裾衫衣片。根据预先取好的纵向尺寸,将2块裁剪好的矩形面料正面相对,反面朝上,并在面料中心处沿纬纱方向对折,烫平,放置,待画大裾衫轮廓线与结构线(图3)。在面料上确定好衣身的主要部位位置,调整腋下、下摆、侧缝弧度与起翘量,用划粉绘制出大裾衫外部轮廓。绘制轮廓完成后,在双层面料上进行裁剪,裁剪时保证双层面料位置不发生移动。
3)拼合缝。拼合缝是指将面料沿经(纬)纱向正面相对,沿着预留1cm光面对其缝合,拼缝时注意上下两层面料松紧一致,保持拼缝顺直,无吃势。
4)裁接袖和衣身拼接。由于受面料幅宽影响,大裾衫的袖子需要拼接,补足袖子长度。根据图3裁剪,利用大身裁剪富余面料,作为接袖用料,按照给定尺寸,袖中线对折裁剪和拼接,同时注意袖口预留止口0.7~1cm。根据传统工艺要求,袖口内折3cm边,刮浆固定,防止毛边外露。如图4接袖所示。
5)缝烫衣襟滚条。沿着轮廓将大裾衫衣襟裁剪开,如图5所示,使得衣襟单独成为一部分,同时修剪大襟正反面边缘,保持光滑平整。取1块花色面料,用裁剪好的衣襟滚条平铺在上,按其形状裁剪,并在正反面扣烫1cm,包边缝份约为1cm,最终使其滚边正面露出2cm,并在大襟反面预留5cm花色布条滚边,用刮浆的形式保持滚边平整。在缝合大襟与衣身时,预留缝份1cm,将滚边翻转至衣身反面坐辑缝[4]明线0.1cm,要求明线线迹平整顺直、线条宽窄一致,使得明线既能起到加固作用又能起到装饰作用。为了防止正面里襟滚边止口外露,在衣身正面大襟止口辑压明线1道,保证滚边顺直、双明线。
6)缝摆与大襟贴边。大裾衫摆缝与侧缝垂直,侧缝不开叉,侧缝与衣襟处用布袢固定,起到加固作用,同时可以稳定衣身平衡和稳定,使大襟饱满挺括。取1块绿色面料,按照按 45皛60靶彼坎贸扇缤?所示的斜条,并在斜条中间部位开剪剪口或收褶4~5个,使得斜条能发生弯曲变形。在弯曲的斜条四周预留缝份1cm,并贴回毛边0.7cm。图5标识了大襟贴边,根据大襟贴边的位置与尺寸,把做好的贴边按照图上的要求与衣身缝合,实现贴边工艺。
7)裁领、绱领。贴领不仅可以保护领子,还可以稳定领子尺寸,增强领子的耐磨性。沿领子1圈裁剪10cm宽的半圆形斜条,如图6所示。在裁剪贴领时,要按着丝缕方向沿边对折,并在贴领中间打剪口,标记好绱领时与衣身对位。将裁剪好的贴领沿边折烫1cm,并在外圈边沿刮浆1cm固定,防止边缘毛边脱散。如图7所示,大裾衫的领式为小立领,由领面和领里组合而成,采用传统刮浆工艺将其固定在一起,并在上领口辑0.1cm明线固定和装饰,留出下领口止口与衣身缝合。为了增强领子的立体效果和装饰美观,通常在上领口止口處采用滚边工艺,将领圈缝线与领里、领面3层缝合固定,采用这种嵌缝式与拉盖式[5]工艺实现整个绱领过程。
2.3 衣身整理
大裾衫的前后衣身整理包括,前门襟钉布袢和整烫衣身。在大裾衫门襟上通常钉6颗布袢,取其成双成对、六六大顺的吉祥寓意。通常由上到下的排列次序是2、1、3,即门襟上段2颗,腋下中段1颗,下段3颗,在缝钉时直接牢牢的固定在前衣片门襟上。为了使得大裾衫整体平整,通常选取1块干净的布,蘸取少量的水试擦前后衣身有褶皱的地方,熨烫平整,或者直接用1块布平铺在衣身上,用熨斗在布上进行熨烫,注意熨烫时要保证熨烫温度、时间和压力,在三者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将衣身上的褶皱熨烫平整。
3 大裾衫的传统造物思想
3.1 “备物致用”传统造物思想
大裾衫以家庭传统女工方式制作为主,以“十字型裁剪法”[6]的平面造型结构为基础,在裁剪过程中,遵循传统的“单裁单做”,从工艺技术层面上体现出“备物致用”的传统造物观念。《周易废荡巧稀酚性疲骸氨肝镏掠茫⒊善饕晕煜吕?”[7],在辞海中对备物致用的解释为“物尽其用”,这也正是体现出蟳埔人对生活的节俭和经济,从而不仅在生理上满足了遮体保暖的实用功能,而且还从心理上满足了审美需求。蟳埔大裾衫所体现的物尽其用主要表现在接袖与拼接色布上。从排料和裁剪上看,大裾衫的制作充分考虑到面料的天然属性,利用面料特性,尽可能地不破坏面料本身的幅宽,在进行裁剪里贴边时,与大襟套排,并利用裁剪剩下的边角料作为接袖用料,以此节约面料,提高面料排料率。大裾衫在接袖结构设计上,采用折叠缝并卷一定的量,在袖口缲缝,使得袖口在服装穿着过程中可以进行尺寸改动,这正是坚持了“坚而不论工拙,先可用而后求美”[8]的朴素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当地百姓的审美特征。再如大裾衫前后衣身采用不同花布或不同颜色的面料拼接,充分反映了当地人们较强的节约意识。
3.2 “师法自然”传统造物思想
大裾衫作为蟳埔渔女服饰,蕴藏着一种朴素的审美观。蟳埔人常年以捕鱼为生,在传统的渔作中,她们善于就地取材,以荔枝树皮、叶,薯榔为染料,将大裾衫染色。蟳埔大裾衫在款式造型中,以宽松为主要特征,肩、胸、腰线条流畅顺直,少装饰,自由自在,以大裾衫为主体装扮的蟳埔渔女服饰形成“民主头,封建肚”的传统审美标准。
3.3 “护生实用”传统造物思想
蟳埔大裾衫的结构特征为“A”字形,上窄下宽,衣身较短。在渔作过程中,利用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对流将人体热量散发出去,形成“烟囱效应”,辅助人体调节热湿平衡。[9]蟳埔女长时间在滩涂上劳作,在炎热潮湿环境中,大裾衫宽大设计,实现了通风排湿功能,体现了服装-人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循环实用功能。大裾衫的设计与制作以迎合当地渔民劳作的实用性为主,在遵循传统造物观念中 “器完而不饰”、“质真而朴素”[10-11]的特点外,更将装饰性形式美原理体现在衣身结构工艺设计上。从衣身结构平衡上看,袖子左右对称,体现出蟳埔人民的平稳保守,但立领工艺设计则突破了这一局面,用立领上领口圆顺的曲线打破了服装的沉闷,倒显得有些灵气,更是达到了均衡视觉的效果。同时,在衣身不同花色拼接上,通过左右拼接线位置的高低反映当地渔民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地位和人权意识,这种工艺技术的使用,明显使得大裾衫具有身份属性。
总之,大裾衫作为蟳埔地区女子常用服饰,以其传统家庭式手工作业方式进行制作,散发着淳朴的本土气息。本文以大裾衫为对象对其形制与缝制技艺进行了研究,在缝制技艺中,结合了结构特征与缝制工艺特色,得出大裾衫“备物致用”、“质真朴素”的造物观念以及简约的审美特征。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地区娱乐项目匮少,当地渔民将缝制大裾衫及其服饰品作为传承文化和精神寄托的主要形式,由此在历史中逐渐沉淀,久而久之成为当地习俗和具有一定宗教文化信仰的社会属性。大裾衫的缝制技艺特征和文化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表达其本身具有的物质属性,更加体现了蟳埔渔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祈福的社会属性。通过对大裾衫的深入学习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传统大裾衫的制作过程及技艺要求,进一步了解蕴藏在其中的民俗文化及其审美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国华.惠安女的奥秘[M].北京:中国文联社,1999:1.
[2]陈敬聪.蟳埔女[J].海峡影艺,2014(1).
[3]张竞琼,钟铉.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镶拼功能与渊源[J].纺织学报,2007,28(8):88-90.
[4]涂燕萍,闵悦.服装缝制工艺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0-35.
[5]张辛可.服装缝制工艺大全[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19-20.
[6]刘瑞璞,李洪蕊,万岚.从20世纪初汉族女装袍服看华服结构的合理性[J].装饰,2006(10):17-18.
[7]刘群,崔荣荣.传统服饰中“备物致用”造物思想[J].丝绸,2010( 1):56-60.
[8]吴欣,崔荣荣,罗静.崇武缀做衫的工艺特征[J].纺织学报,2012,33(10):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