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视阈下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的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建设

2020-11-28 07:51邵文恰吕桂兰贾红国
商情 2020年8期
关键词:廊道沧州大运河

邵文恰 吕桂兰 贾红国

我国大运河纵贯南北,博大灵动,积淀千年,既有历史价值,更有当代功效,是流动的文化。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其指导思想是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将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一、遗产廊道的概念

遗产廊道(是相对于绿色廊道而相应的概念定义),它是指包括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一种线性景观。遗产廊道将沿线分布的遗产资源、自然资源和其他相关资源串联起来,实现整体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综合发展目的。

二、遗产廊道视阈下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建设的必要性

(一)大运河文化带特有的遗产特性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大运河沧州段流经8个县(市)、全长253公里,是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所以大运河文化带不是单一属性,而是多省市、多地域构成的文化网络。

遗产廊道是从遗产本身着手,逐渐向其周边的景观环境扩展,把遗产节点由点连接成线,从线扩展到面,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时强调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为跨省、跨区域、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构建合作平台。多条遗产廊道构成了一个由许多线路相互交错的遗产网络系统。所以要实现大运河文化带遗产整体、科学、统一地保护与开发,需要以遗产廊道理念为指导。

(二)改善和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遗产廊道是一种针对线性文化遗产区域化整体性保护的方法,它具有包含历史、

文化、经济、生态、休闲、科教、旅游等多重功能效应,反映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的整体性与延续性。遗产廊道这种保护方式不仅仅凸显出遗产的文化价值,还强调出

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俞孔坚先生提出,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由遗产、生态、休闲三层涵义的廊道共同构成其文化网络。对于京杭运河这一浩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呈现出良莠不齐的面貌,大运河沧州段在遗产开发和保护上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遗产廊道作为一种新兴的保护方法,不仅能有效保护大尺度的线性遗产,也保证了遗产区域的科学开发及有效利用。建设遗产廊道,将原先零散的遗产区域联合起来进行保护和开发,打破行政上和地理上的壁垒,联合保护、统筹开发才能有效促进运河的可持续发展。

三、遗产廊道视阈下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建设原则

(一)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廊道遗产保护优先

遗产廊道视角下的运河建设开发其核心是对遗产的保护。建设开发的目的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令遗产资源能够被大众所认知、学习和体验,保护性的开发是使遗产资源体现其教育学习价值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如运河这样的大尺度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对于运河沿线的任何开发活动,都要以遗产保护理念为指导,保证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二)重视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廊道生态环境

绿色廊道是遗产廊道的重要构成要素,体现了遗产廊道的生态价值。一定尺度的遗产廊道同时也可以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建設开发手段,使廊道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得一些点状遗产重新焕发活力,为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故遗产廊道视角下的运河建设开发,其保护的内容还包括运河及其周边其他自然要素的生态环境。

(三)保护与开发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中的区域联合及互动

作为一种新兴的遗产保护方法,遗产廊道的革新之处在于其保护对象范围的扩大,可以是跨越地理或行政界限的大尺度线性遗产。廊道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复合体,打破行政或地理上的壁垒,实现统筹规划、联合保护。各区段或相邻近区段的管理机构联合制定政策、规章等,以促进廊道资源得以整体性的保护和开发。此外,廊道的建设开发也应推进区域间的联合开发与互动,整合区段内、区段间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基于宏观的视角,打造差异化文化与旅游产品、联合营销、设施共享、政策互惠、促进廊道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遗产廊道视阈下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构建策略

(一)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大运河沧州段全域共有物质文化遗产一百六十七处,主要有古遗址、军事遗址、重要码头、沿岸墓群、水利设备、碑刻遗迹、与古运河密切相关的一些建筑群及其他遗迹等。

一方面要精心保护遗产,深入开展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梳理鉴定,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和档案,建立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点大数据平台。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诗经、武术、杂技、医药等特色文化,加大对运河商贸、历史名人、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的阐释力度,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阐发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二)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

沧州古运河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河道干涸、水体污染,河床存在淤积、耕种、取土等破坏现象,所以要全力开展垃圾清理、河道清淤、加强岸线管护等水系治理管护工程。改善河道水系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措施,促进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推进大运河绿色廊道建设,加强沿大运河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建设,构筑大运河生态安全空间,打造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

(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精品路线和统一品牌。全面提升运河沿线文化景观建设标准,创造宜人的滨河环境,并将景观建设和地方文化品鉴等内容创意化包装整合,把直接开发、主题文化开发、整合提升、复原历史、文化创意、短期表现开发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让民众能亲近运河、品味运河,为大运河文化带旅游活动创造条件。注重突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沧州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彰显深度融合沧州特色和运河文化的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

完善旅游市场和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科技、旅游、信息、物流、贸易等相关产业紧密结合,拓展大运河文化带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效果,把大运河文化带变成一个富有投资价值的平台。

积极建设运河城市历史街区、特色运河城镇、运河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水利风景区、大遗址公园、工业遗产地、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产业园、沿运重点文物景观等,从而建设高知名度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带,打造沧州特色运河品牌。

(五)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

沧州市在2018年12月20日成立了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表明市委、市政府对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开发的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有机协调,密切合作,强化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协调联动。促进域内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美好运河家园建设。立足长远,抓好当前,明确相关部门和地区的职责分工、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做好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全域的整体建设开发,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晶晶,姜雷,丁文.城市文脉视角下江苏运河沿线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路径探析[J],江苏建筑,2019 (08).

[2]李飞,廊道遗产概念解析与评定标准探讨[J].中国名城,2019 (06).

[3]吴秋丽,李倩,郭洁,沧州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J],智库时代,2018 (10).

[4]王婧.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旅游发展探究——以宿迁段皂河镇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5]沈洲.杭州莫干山路遗产廊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沧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发研究。

猜你喜欢
廊道沧州大运河
最美城市“绿化带”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沧州有海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工业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
Feminism in A Story of an Hour
北京市将引风除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