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深刻把握这一变化的全局性影响及其意义,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基本特征、主要任务、发展要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上创新,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又一次深化。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我们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历史定位和时代意义等方面深刻认识。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矛盾力量和相互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科学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必须厘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具体来说,需要着重分析三组对应关系。
一是物质文化生活与美好生活的关系。这是人民需要从“窄”到“宽”的转变。过去人民的需要主要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集中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领域。今天的人民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方位的需求。实现美好生活,意味着在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的同时,能有令人满意的教育、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合理的收入、更加公正的社保、更高水平的医疗、宽敞舒适的住房、优美宜人的环境、让人放心的治安,全体人民都要获得全方位的幸福感,满足感。
二是落后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关系。这是社会发展从“低”到“高”的转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我国处于“很初级”、欠发展、不发达阶段,社会生产呈现出全面落后或大面积落后的状态,今天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科技由过去总体上的追赶者变为诸多领域的领跑者,从产品不足到产能过剩,从“要吃饱”到“要减肥”,这种情况下还说“落后”就不实事求是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平衡”是指协调发展形成的挑战,包括区域、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等,要通过矫正发展模式,积极应对;“不充分”是指发展不全面、待提高,例如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要明确问题导向来加以应对。
三是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关系。这是社会状态由“量”到“质”的转变。社会生产是创造财富的过程,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包括人的需要和生产本身的需要。社会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并不总能保持一致,突出的是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供给时间、共给空间容易出现偏差、脱节甚至背离的情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种发展是惠民发展,是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需求性质来看,需要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性需求,指的是保暖、饮食、种族繁衍等生存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是社会性需要,他是在物质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的需要、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公正的需要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性需求,指的是由于心理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需要,比如价值观、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开始更多追求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比如期盼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既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要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穿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应生产更多绿色、健康的食品;提供更多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基本民生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诚信、仁爱、友爱的品德等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世界。当代世界是开放、互动、包容的世界,当今中国是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满足本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应顺应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新途径和新选择,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定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表述发生过几次转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几个不同阶段,是党在各个阶段制定纲领政策和方针路线的基本依据。
第一个阶段:1927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非常清晰的,任务也是非常明确的,中心任务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民主革命,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1966年。1949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描述是非常科学和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远远不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所以,当时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问题,主要任务就是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个阶段:1966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战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也进入混乱时期。主要有这三种提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这十年,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和判断十分混乱,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个阶段:1978年到2017年。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经过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到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将社会主要矛盾的描述提炼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对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正是这个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及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取得了今天一系列成就。
第五个阶段:2017年至今。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方面,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14亿人的温饱问题,从而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从人民群众需求这个根本利益出发,反观社会发展,则发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根据这个新的实际,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这个论断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强调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现实意义,认为它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并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我党的奋斗目标完整的表述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增加了“美丽“二字,着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矛盾变化的新表述,与前60年的表述既有变化,又有连续性。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要改变的是制约人民需求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最终目的也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表述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也是满足我们国家当前发展需要的。
三、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判断具有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党的十九大做出的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意义,集中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形成了丰富的实践内涵。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集中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结论。一方面,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处在中等收入水平,还有43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实体经济还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所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反映在主要矛盾上就是:一方面,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和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通过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新判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正确解决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要矛盾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新判斷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科学界定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课题、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的重要成果之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一判断既反映过去五年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成就,也体现过去五年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我们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来把握这一判断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举世瞩目成就,来把握这一判断所蕴含的人民立场和发展理念。我们要结合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重大工作,来把握这一判断所反映的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实施,来认识这一判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新判断具有重大实践意义。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展示中国特色、发挥制度优势的科学工作方法。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抓住主要矛盾,确立工作重心,明确主攻方向,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中力量办了一系列大事、要事、难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必然会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全面践行,贯穿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中去,进而为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实践答案。而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也将进一步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G].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3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R].2017-10-18.
[4] 张宏志.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意义[J].党的文献,2017,(0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