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涪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Swot分析

2020-11-28 07:40倪春华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构建

倪春华

摘 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涪陵全面推动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涪陵区农业发展稳健有力、工业发展实力强劲、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明显等,为涪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涪陵也面临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创新发展能力不强、要素供给保障吃紧、生态环保任务繁重等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2019年10月9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赴涪陵区调研并指导我市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陈敏尔书记指出,涪陵是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求涪陵认清自身机遇、优势,理清工作思路和发展路径,积极主动融入主城都市区发展,充分发挥对“两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随后,在深入贯彻陈敏尔书记、唐良智市长在涪调研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涪陵区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对接发展思路。2020年5月9日,重庆召开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涪陵等主城新区要当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在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涪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涪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与条件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在全面推动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涪陵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发展思路,这是有效落实市委关于涪陵是“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大发展定位的关键举措。

涪陵作为重庆一流经济强区、工业强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条件,这为新形势下涪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发展稳健有力。基本形成以榨菜、中药材产业为主导,柑橘、畜牧、蚕桑、笋用竹等为后续骨干产业的“2+X”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体系。榨菜、中药材“2+X”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涪陵黑猪、增福土鸡等畜牧业稳步发展。201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07.87亿元亿元,增加值72.28亿元,绝对额高居全市第4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8.8%,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1.7%,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000万。涪陵榨菜成为全国品牌价值最高的农副产品,涪陵青菜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青菜头)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工业发展实力强劲。涪陵是重庆工业强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截止到201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30.1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93.42亿元,年均增长11.4%,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1.9%, 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2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2010的537.2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589.87亿元,年均增长19.6%,总量在全市各区县排位由2010第5位上升到第3位。规模以上企业由2010的210户增长到2019年的269户,增加了59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7戶,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50户;8户企业入选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9户企业认定为首批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链龙头企业。

(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涪陵服务业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2019年,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5.5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8.7%,高出地区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1.17亿元,增长8.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4.83亿元,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47亿元,增长6.7%;金融业增加值37.02亿元,增长6.2%;房地产业增加值63.47亿元,增长7.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90.17亿元,增长10.2%;农林牧渔服务业1.39亿元,增长6.6%,以服务经济为主的“3+3+N”[1]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四)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明显。为了抢占新一轮的发展制高点,近年来涪陵致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较为明显。2019年,涪陵全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495.10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266.45亿元,占比17.8%;新材料产业504.43亿元,占比33.7%;装备制造业288.05亿元,占比19.3%;食品医药产业395.90亿元,占比26.5%;信息技术产业40.26亿元,占比2.7%。对比2012年,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信息技术,分别占比7.6%、40.1%、22.4%、29.4%和0.5%。不难发现,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较为迅速,由2012的0.5%提高到2.7%,规模也由2012的2.63亿元提高到40.26亿元,七年时间增长了15.3倍。

二、涪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涪陵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客观上为涪陵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对照目标要求和现代产业培育发展规律,理性审视涪陵区的发展实际,客观上涪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重庆“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布局和实施,重庆各区县为了在“一区两群”中争取更好的发展位置,争取更多的有利政策,相互竞争将日趋激烈。如当前重庆有些区县为争夺项目和资金,各地竞相攀比优惠政策,部分区县甚至采用“零租金”、“零地价”等特殊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这给涪陵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2019年,涪陵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8.66亿元,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72.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第二产业增加值650.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2%;第三产业增加值455.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1:55.2:38.7,而全国和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 7.1:39.0:53.9和6.6:40.2:53.2。可见,涪陵的经济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类型仍属于“231”型,这与全国、全市的发展趋势相背离。涪陵第三产业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第二产业16.5个百分点,凸显的是涪陵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如何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是涪陵当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三)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涪陵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但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如电子电器、通用机电、汽车摩托车等,更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这主要是由于过去涪陵抓产业,偏重于单个企业“点”上的发展,比较缺少对产业链条“面”上的研究和突破,到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具备完整链条的产业。小水泥、小榨菜等行业在涪陵产业发展中占了相当比重,如船舶修造企业达26户、户均产值仅1.04亿元,企业发展“小而全”,专业分工水平不高,同质化严重,致使真正能够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为数不多。产业转移中,大项目能否落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有无承接大项目的产业链。许多外商反映,转移到内地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负担,抵消涪陵等内陆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影响企业落户的意愿。

(四)创新发展能力不强。2019年涪陵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75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1%,尽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5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2.19%的平均水平。由于涪陵区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直接制约着涪陵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致使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以2019年涪陵工业为例,涪陵全年工业投资17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实现工业增加值493.4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9.3%;工业投资增长13.3%,然而實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仅为9.3%,投入与产出明显不协调。这种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折射的是涪陵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整体不强,亟需通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幅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才能破解这一发展难题。

(五)要素供给保障吃紧。一是人才要素制约。随着涪陵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高精尖人才和新型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已经成为制约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如电子信息产业,尤其缺乏创新型人才、工业技术带头人。二是土地要素制约。涪陵区可用土地指标有限,扩展空间愈加狭小,用地指标紧缺与用地需求增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资金要素制约。涪陵可用于金融机构贷款抵押的土地等资产所剩无几,造成融资十分困难,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四是能源要素制约。能源要素的保障与涪陵发展的需求还存在拓展提升空间。

(六)生态环保任务繁重。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度推进,以前以牺牲环境发展工业的做法已终止,而且还要补上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尤其是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划定了国家生态红线,实行了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以长江流域为例,不仅要为国家南水北调提供水源供给,上游地区还要为三峡库区的环保让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发展面临的环保压力更加严峻。涪陵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三峡库区腹地,涪陵工业园区(含李渡、龙桥、清溪三个片区)和白涛化工业园区均紧临长江、乌江,安全环保压力十分巨大,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另一方在环保设施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工业园区发展需求的现实状况下,要保证境内干流水质不低于上游来水水质,生态环保压力是逐年递增。

注 释

[1] “3+3+N”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是指创新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及康养等3大优势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服务贸易等3大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新型金融、房地产等其它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肖 莎.陕西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及路径分析[J].陕西发展与改革,2020(2).

[2] 盛朝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J].大陆桥视野,2019(5).

[3] 盛朝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瓶颈制约与破除策略[J].改革, 2019(3).

[4] 陈根来,王英姿.京津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9(4).

[5] 于 蕾,陈根来.天津对接雄安新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J].天津经济,2019(4).

[6] 李桥兴,徐思慧.基于知识图谱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19(2).

[7] 盛朝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与方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9(1).

[8] 马 睿,李维娜.推进新疆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8(1).

[9] 付保宗,周劲.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内涵与特征——基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机制[J].经济纵横,2018(12).

[10] 黄浩森,杨会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8(14).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构建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